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002].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002].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 后果的判断,如学
2、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6、动机及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
3、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7、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
4、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及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及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
5、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及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17、品德及品德心理结构:品德
6、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18、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及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也可指人及人已经形成的关系。二、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P14、15)1)对象: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及老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任务:1、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2、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
7、任务。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另外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结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认知方式等均有差异和多样性,因此反映在教学上,就导致了每个教师风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对于促进不同个性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是有利的。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行为以及在
8、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品德形成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无声的身教。言教固然重要,身教意义更大,因为这是一种人格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3简述学习的作用。(P75)获取知识。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知识。这些知识
9、都浓缩在各种书籍和其他载体中。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各种智力因素都渗透其中。尤其是智力的核心要素思维能力更为明显。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是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还能够帮助人克服精神世界的许多消极因素。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
10、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要开始分系、分专业,在某一专门领域从事深入的学习和提高。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应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热爱,形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树立献身专业的志向。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为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单靠几个星期或两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临床实习、生产实习是不够的,还应在平时学习中,经常同社会、同实际工作部门联系。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了解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大学生学习内容中包含一些有正义性的、没有定
11、论的学术问题,教师引入这些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有三点表现:1课程安排有较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有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必要的或感兴趣的方面。2.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不知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3.大学生撰写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力量独立完成的。所有这些都要求大学生注意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较强,总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他们不轻信教师讲
12、课的内容、书本上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相信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3、课堂学习及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除了校内的多种学习途径外,大学生能不断地同校外社会现实相联系,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咨询服务,从社会实践中学习。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P89)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指向功能: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强化功能:人们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的影响。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问题陈述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
13、过程。情绪及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及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影响,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景及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程度影响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时,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的呈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当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习惯,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就越容易。定式。定式是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它使人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则表现出消极影响。
14、功能固着。是指看到某物体的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解决问题。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动物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7 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关于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研究者们罗列过许多。塔迪夫和斯滕伯格把诸多因素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三个方面。智商。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领域知识。认知心理学认为,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15、,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过程是对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的过程,知识是创造的基础。策略性知识。戴维斯认为,创造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定:其一是创造者用来叫绝问题的一系列步骤或方法。其二是当新的观念或方法突然迸发的瞬间,是由于知觉的突然改变或转换。其三是创意者有意无意间用来引发新的主意、关系、意义、知觉、转换等的一些技巧和策略。2) 人格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创造力及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动机特性关系更加密切。综合相关研究,以下人格因素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具有很大影响: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人有
16、了好奇心和兴趣就会形成对事物积极探究的倾向,对新问题、新观念和新方法保持高度的敏感,知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喜好独立判断,富有个人见解,不轻信他人、不落俗套、不畏权威、不拘泥于陈规陋习等都是具有高创造力者的特征。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不怕错误和失败,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诞生的。同时还要有恒心、耐心和毅力。此外,善于广泛摄取信息,不固执己见也是创造者所需要的人格。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及方法有哪些?创设促进学生创造的环境;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17、激励学生展示创造行为;珍视学生的创造成果。9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他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及他人接近。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及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
18、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由以下四个成分组成: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换为个体需求的第一步,它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继而形成道德信念,引导有效实行道德的自我控制、履行自我职责和做出自我评价。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它可以表现为
19、人们依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和自己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心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客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在人的品德结构中意义重大,它是到的结构的精神支柱。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品德的外在表现,是评判人的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志。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
20、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方式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道德行为技能,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P227)1)自我中心期(0-2岁)2)社会自我发展期(3-14岁)心理自我发展期(15岁以后)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提高认识水平自我意识使人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当做客体加以反映,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的效能;丰富感情世界,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人的情感生活变得日益丰富、细致而复杂;发展意志能力,个体自尊的维护和自尊的水平,是影响意志力的重要因素。而自尊的水平及其发展,是直接同自我意识的水平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促进道德形成,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包含了道德、信念和道德
21、体验,以及及之想联系的诸如责任、使命、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P236) 一、信息交流功能。信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动力和原料已经展示出越来越大的意义。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人际交往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信息的有效方式。 二、促进发展功能。人际交往时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 三、协调整合功能。人及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会导致剧烈的矛盾冲突。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之保持平衡,避免发生相
22、互干扰及矛盾冲突,就会产生社会公约及团体规范。这些公约及规范之所以发生作用,乃是通过人际交往将社会信息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从而促使人们的行为相互协调、保持一致。人际交往常能使人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合的主体。 四、自我认识功能。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将自己及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五、心理保健功能。通过彼此相互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可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并能从中吸取力量,这对保证人的心理健康无疑都是必需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及别人交往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及别人的关系也越融洽。有的社会心
23、理学者认为,人们要求交往是出于和睦、解除恐惧的需要。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仪表。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爱美是人的天性,美丽的仪表能够使人产生身心愉悦感。更为重要的是仪表的美丑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即由一点而推及其他。仪表在人际交往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强,仪表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2.空间距离。因为距离近,使双方交往和接触的机会增多,彼此间更容易了解熟悉。空间距离的邻近是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3.交往频率。人们接触的次数称为交往频率。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
24、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交往频率在形成人际关系的初期起着重要作用。4.相似性。相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相似性有助于人际交往,这是因为首先各种相似的因素使人具有较多的共同参及社会活动的机会,因而人们接触较多,容易熟悉和相悦;其次,相似性可使交往双方产生一种社会增强作用,能满足双方共同的需要;最后相似性可使人及人之间的意见容易沟通,从而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5.互补性。所谓互补是指人的个性表明的差异,由内在的共同观点或看法来弥补。如果相似性是客观因素,那么,互补性可视为主观因素。互补性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动机。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2 高等教育 心理学 试题库 最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