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复合材料公司网络治理(参考).docx
《高性能复合材料公司网络治理(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性能复合材料公司网络治理(参考).docx(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高性能复合材料公司网络治理高性能复合材料公司网络治理xxx投资管理公司目录一、 项目概况3二、 网络治理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6三、 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6四、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14五、 股权结构分散化16六、 布莱尔的贡献17七、 詹森的贡献20八、 公司简介24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5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6九、 发展规划分析26十、 法人治理结构29十一、 项目风险分析41十二、 项目风险对策43十三、 SWOT分析45一、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x投资管理公司2、项目性质:扩建3、项目建设地点: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4、项目联系人:李xx(二)主
2、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
3、“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既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回馈社
4、会、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公司把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作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的基础,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49.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8092.6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732.6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43%;建设
5、期利息200.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1%;流动资金3159.6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46%。(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8092.6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9911.95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8180.73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32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6109.42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4372.15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74%。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98
6、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4273.22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二、 网络治理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是环境演化与组织变迁的结构性反映。网络治理所依存的网络具有广义性,是社会网络、企业间网络与有形网络共同作用的综合。相对于科层治理而言,网络治理是以企业间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这种新治理形式及其不同于传统的制度安排,必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网络治理的风险。首先,网络中的相关方是否能够达成目标一致,这是网络治理存在和正常运作的前提;其次,网络治
7、理在沟通和协调方面需要做大量工作,可能会降低治理的效率;第三,网络治理中,某些具有特殊资源或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可能会借机损害公共利益。另外,如果单纯为了实现多方共同治理而减少政府职能,可能会造成社会权力的真空,或者会导致特殊利益群体搜取社会权力。因此,我国城市在讨论网络治理问题时,不仅应关注网络治理自身效率方面的不足,更应防止因多元化治理而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三、 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一)从科层到网络:治理环境的演化1、科层治理的理论架构科层治理一般所言是指以“股东利益至上”为原则、以层级组织的权威为依托的公司治理形式,属于企业内的制度安排。正如科斯(Coase,R.H)在其企业的性质(193
8、7)一文中所指出的“企业与市场是经济组织制度的两极”。因此,科层治理与市场治理被认为是两种基本的治理形式。科层治理以节约组织成本,尤其是代理成本为要约;而市场治理则是以节约交易成本为原则。威廉姆森(williamson,O.E.1979)继承和发展科斯的企业理论,以三重维度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与交易频率对不同的交易范式加以界定。科层治理的架构则是以三重维度为基础来试图解决企业的组织成本,尤其是代理成本的问题。科层治理结构则是有关董事会的功能、结构以及股东的权力安排。公司需要治理的核心理由是存在不完全合约。不完全合约的存在导致委托一代理各方激励的不相容、责任的不对等。而科层治理则是通过合约关系对
9、委托代理各方的责、权、利进行配置,其关键的功能是如何配置公司的控制权。科层治理的行为则是通过治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为其两大重要机制)来实现治理的目标,其根本的目标是保护股东或委托人的权益,并使其利益最大化;监督经营者或代理人的行为以防止其偏离所有者的利益。这样,可得出在三重维度的环境中,科层治理的理论架构。2、治理环境的变化在科斯的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以非市场方式一科层组织对市场进行替代。另一方面,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体。但在战略联盟、企业集团这些以网络为基础的组织形式中,企业与企业所形成的市场交集,不仅仅有市场的价格机制起作用,而且企业间的契约也发挥着效力。因此,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
10、一个中间组织。这种中间组织并不是对企业与市场的替代,而是以兼有企业与市场某些特性的杂交形式而存在。这可从威廉姆森以三重维度为基础所分析的规制结构上得以理论证明:企业的出现是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程度高的结果。当这三个维度变量处于低水平时,市场则是有效的协调方式,而处于这二者之间的是双边、多边和杂交的中间组织形态。就企业间网络而言,这些中间组织形态表现为企业间复杂多样的制度安排。构成网络组织形态的一个重要基点是非正式组织能充分发挥效力。这不仅包括企业里的非正式组织,而且包括以社区为基础、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纽带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些关系或纽带以嵌入的方式,通过双边或多边交易的质量与深度来
11、对个体或组织进行非正式的控制,尤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通过这些关系或纽带嵌入于网络组织,并在其中进行流动、链接与定位。因而,社会关系与其交易不仅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基础,而且促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间相互连结,扩充组织的活动规模与空间,扩展组织的边界,触发治理环境的变化。因此,在中间组织形态中,市场原则、组织准则与社会关系共存,市场机制、组织机能与关系效力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共存与渗透,才产生了以参与者间的关系连结为特征的网络组织形态。治理环境的变化,使治理任务所依赖的路径发生改变,引发治理形式的渐变,即由以科层组织为基础,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向以中间组织状态为基础,网络治理形式的方
12、向演化。这是因为科层治理结构面对环境的快速变化,在信息的获取、传输、利用与反馈上往往会有一段滞后期,势必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而股东因受科层治理模式中定期会议制度的限制,难以与董事会、经理层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换与沟通,形成“无为治理”,削弱治理的整体效应。而且,科层治理结构所提供的渠道具有较小的选择性。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相对固定的治理模式,会议的定期制或预定制,以及股权与层级的限制,使科层治理的范围与程度都显得窄小,不仅小股东或内部职工的治理行为存在诸多的制约,而且外部的非股东个体与群体参与治理可选择的渠道也为数较少。此外,科层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往往具有被动性与消极性。由于治理渠道较少及
13、信息的不对称,股东、非股东个体与群体参与治理的成本会大大提高。而在网络组织中,信息的透明度及流动较为充分,信息的对称性提高,使治理者能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换、反馈和共享。同时,社会关系的嵌入为各行为主体提供为数众多的可选择的治理渠道和机会,节约治理成本,方便治理行为,从而提高公司内部治理者、股东群体、外部的非股东个体与群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治理的效果。(二)网络治理的理论架构在网络组织形态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纽带形成社会网络,成为网络治理的基础网络组织。而社会关系网络以两种嵌入的方式影响经济的活动和结果:一是关系嵌入。它是以双边交易的质量为基础,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
14、程度,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二是结构嵌入。它可以看作群体间双边共同合约相互连接的扩展,这意味着组织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而且与第三方有同样的关系,使得群体间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地连接,并形成以系统为特征的关联结构。因此,结构嵌入是众多参与者互动的函数。结构嵌入使网络内的信息既可以水平地或垂直地流动,又可以斜向地传播。相似的,企业、组织之间以显现的或隐含的,暂时的或无时限的合约组成企业间、组织间网络,以协调与维护企业间、组织间的交易,对环境的变化保持相机的适应性。企业间、组织间网络的形成既有来自外生要素的整合,如利用技术资源的分布或依赖资源的社会结构同其他组织建立纽带,以满足资源
15、的需要与对不确定环境进行管理,同时又是源于内在因素的驱动,即组织的行为与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驱动组织间网络的形成。可以说,企业间、组织间网络既是资源、资本、信息的主要发源地,又是网络治理的对象与客体。与此相比,有形网络(如Internet,intranet)则利用其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宽广的信息流渠道,构成网络治理的技术平台,对网络治理的有效运作给予有力的支撑。因而,网络治理所言的网络应是“三网(社会网络,企业间、组织间网络,有形网络)合一”。基于此,网络治理是以社会关系、经济结构、技术要素的整合过程为基础,衍生成的一种广义的治理行为。Jones等(1997)扩展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引入任务复
16、杂性这一维度,使网络治理建立在四重维度的交易环境中,即:供给稳定状态下需求的不确定性;定制交易的人力资产专用性;时间紧迫下的任务复杂性;网络团体间的交易频率。在此基础上,Jones等以社会机制为基础提出了网络治理的理论模型。但该模型并没有阐明治理机制这一关键要点,而且社会机制作为网络治理的基础并不能对治理机制本身进行替代。利用Jones等四重维度的理念,通过对Jones等网络治理模型的修正,提出网络治理的理论架构,并对此架构进行详细的探讨。1、供给稳定状态下需求的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的产生源于三个方面: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与不可知性。知识与技术的迅速变化,这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信息标准的迅速
17、传播。季节性的变动。在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外包和子合约的形式,公司的业务会分解成为几个自主的单位所拥有。这种分离增加组织的柔性,即利用资源的组合、新型的交易或租赁方式,而不是强调占有资源从而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机性的反应,快速与廉价地重新配置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Jones等指出:在供给稳定状态下需求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易于网络和市场运行而不利于层级组织发展的环境。2、定制交易中的人力资产专用性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是网络中企业所共有的。定制化的形式包含着从参与者的知识与技术中获得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如文化、技术、惯性与在“干中学”获得的协调性。专用性人力资产的强定制交易
18、需要有一种能增强合作、客串与重复交易的组织形式以有效地转换团体之间的隐喻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专用性人力资产的强定制交易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要么是通过层级要么是通过网络来完成。需求的不确定性推动企业趋向非聚集化,而人力资产的定制交易则强化团体间的协调和整合的需要。网络治理可通过增强隐喻知识的快速传播来均衡这些竞争需求。Saxenian(1994)指出:在硅谷,网络促进隐喻知识迅速扩散到半导体企业,激励产品的创新与市场化,产生的收益相当于非网络企业的十倍。3、时间紧迫下的任务复杂性任务复杂性指的是需要为数众多的不同专用性投入来完成一项产品或服务。任务复杂性导致行为的相互依赖与提高协调行动
19、的需要。与时间紧迫性相联的任务复杂性可利用一系列的非有序交易产生团队协调,使各种技术人员同步地生产产品或完成服务。时间紧迫性的产生是由于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上缩减技术与理念领先时间的需要,如半导体产业、计算机产业、电影业和时装业,或是在激烈竞争市场上减少成本的需要,如汽车业与建筑业。Coriat(1995)指出在时间紧迫的压力下,全球化的汽车企业趋向网络治理以更大地获得处理产品的多样化、市场的差异化的能力。4、网络团体间的交易频率交易频率使人力资产的专用性从“干中学”得到发展,并在持续互动中使信任(trust)得以深化,增强企业间制度安排的稳定性,使企业将这种互信关系纳入其治理结构的设计中。而且,
20、双方交易频率的测度包含着非正式控制的嵌入。非正式控制将增强团体间隐喻知识的转移和特质性机能的移植,这有利于改变参与者在团体间交易的位置。因此,交易频率能转换团体间交易的定位与影响非正式控制的价值。四、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在一个典型的英美公众公司中拥有众多的小股东。与小型私人控制的企业不同,公众公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股东虽然还是拥有剩余控制权(即投票权),但分散的小股东无法执行日常的公司管理。因此,现实的情况是,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来选择经理。第二,分散的小股东缺乏监督管理者的内在动力,即不愿意监督管理者。原因是,监督是一个公共物品。如果某一个股东的监督导致公司业绩改善,那么所有的股东都将
21、受益。在监督是有成本的情况下,每一个股东都有搭便车的愿望,即希望别的股东而不是自己来行使监督权。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所有的股东都这样想,结果是监督将无法出现。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的第二特征。1932年,美国的法学家伯利和经济学家米恩斯出版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确立了美国现代公司法研究的基本范式与传统。此书提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现代公司已由受所有者控制转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并直言,管理者权力的增大有损害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危险。正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注意。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首先要解决所有者和经营
22、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公司经营者与公司所有者利益的不一致,导致委托一代理关系的产生。所有者希望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在公司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公司所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经理人则希望能够实现最低利润约束下的销售收入最大化,经理人的报酬结构与公司规模的相关度远远大于与公司利润的关联度。因此,经营者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关于经理人的控制和激励措施,以确保经理人的行为符合股东的利益,进而缓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在委托和代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对公司行为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任何人都很难利用股权控制公司的运行,这样将使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更加分离,董事长通过董事会授予
23、管理权限,经理人通过董事长授予企业经营管理的权限,而个人股东则完全处于“用脚投票”的状态。进而,股东、经理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利益上产生了矛盾,如何在一个大型的公司里平衡股东、经理人、债权人和员工各个企业要素的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呢?唯一的途径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规则。五、 股权结构分散化在公司制企业发展初期,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公司股东的数量也不多,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后来,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加速发展和公司经营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措大量的资金,这样公司的持股人将会从原来的少数人变为多数人,他们可能是社会中的个人,甚至是企事业单位、政府
24、部门等组织机构,公司的股权结构逐步分散化、多元化。因此,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是现代公司的第一个特征。公司的股权结构,经历了由少数人持股到社会公众持股再到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历史演进过程。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对公司经济运行产生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来看:第一,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利关系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不管公司是以个人持股为主,还是以机构持股为主,公司的终极所有权或所有者始终是清晰可见的,所有者均有明确的产权份额以及追求相应权益的权利与承担一定风险的责任。第二,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因为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意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能 复合材料 公司 网络 治理 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