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最新复习资料.docx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最新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最新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特岗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1、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注意: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种】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法注意:心理测试要注意两个基本点: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是否能有效地测量所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4条】 客观
2、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四、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
3、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科学心理创始人: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心理之父。”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1. 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2.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3. 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
4、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 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4.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5. 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6.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
5、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7.现代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训练:单向选择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A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2、填空:1】心理学是研究( )和( )的一门科学。2】心理过程包括( )( )( )3】
6、在心里学历史上,一般把(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心理学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标志,把( )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定向活动。【名词解释】2.特点:(1)指向性;如:电影院看电影,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注意舞台演员动作及相关活动,而忽略临边座位观众长什么样一样。(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监督功能。(三)注意的种类【简答题】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1
7、)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影响无意注意的要素】: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2.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如:课堂记笔记,用手指读课文。(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影响无意注意的要素】: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无意注
8、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及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二、注意的品质简
9、答题(一)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上。(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3
10、.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1、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
12、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 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第二节 感觉及知觉一、感觉(一)概念: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二、感觉的分类从感觉器官的角度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五大类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一】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
13、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用感觉【yu】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特性: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每个感觉都有这两种类型,在数量上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及差别感觉阈限。指的是当刺激物到一定量时,感觉才有差别。当刺激物达到中等强度,刺激变化量及刺激两之间关系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刺激物达到中等强度,韦伯定律正确】二】感受性及其规律:1、感觉适应:指受强烈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降低。受微弱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提高。前者如:游泳、洗脚刚进水会觉得水很凉,不久就消失了。这就是感觉适应受强烈刺激作用是感觉降低的原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后者嗅觉适应。暗适应是感觉性逐渐升高的过程,而明则是
14、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2、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如:灰色的长方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放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明。3、感觉的相互作用。他表现为三方面:A不同感觉相互影响。如牙科手术放轻音乐患者痛苦减轻。B、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如盲人失去视觉,听觉会更加敏感。C、联觉。如暖色调和冷色调就是用色觉引起温度觉。二、知觉(一)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2.知觉及感觉的区别及联系(1)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
15、特征和外部联系。C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常被人们统称为“感知”(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a.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二)知觉的分类【填空题】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1、时间知觉 如:心跳、呼吸2、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例如,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藏】(三)知觉的基本特性【四点】简答题1. 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
16、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例如黑板的白字成为知觉的对象,黑板则成为背景。2.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如经验丰富的医生从X光照片判断病灶。3.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例如: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不可能只看见对方的某些部位,而是整体的认知把握它。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如平视和斜视桌面的书本,成像不同,但知觉是一样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
17、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四)观察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所以,观察又叫思维知觉。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观察的最基本特性】c.精细性;d.敏锐性。3.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及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18、写出观察报告;e.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及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四、感知规律及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2.模象直观:只观察及教材相关的模型及图像,形成感知表象。3.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
19、循差异规律、组合规律和活动律等有关规律。3、感知觉依赖于一定刺激强度。4、形象和言语的正确结合,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5、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三)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及直观过程第三节 记忆一、概述(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二)分类:【记忆的系统】1.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1秒】、根据容量短时记忆【1分钟】和长时记忆。2.跟据记
20、忆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作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及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及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三)记忆品质1.品质: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
21、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c.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及更新。二、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一)识记1.概念:是记忆的开端,指信息的编码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2.分类:(1)根据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有意识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如电影懂存瑞,他的言行无意刻意识记,但形象却难忘。记单词公式属于有意识记。(
22、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背诗词属于意义识记。(二)保持及遗忘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对认识的进一步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信息编码、存贮的过程。经验保持数量质量都是有变化的。2.遗忘及其规律(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再认或者再现都叫遗忘。 (2)遗忘的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最新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