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老子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老子读后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老子读后感老子读后感1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容纳了几多的妙义。而正是由于老子一书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对其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几千年来探讨老子的人如恒河沙数,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足有百家之多,文字也有数百万之巨,各家各说杂陈,见解不一。黄老派引其义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为安家长命之术,或为救世之书,或为求道之作,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学者则多称其为论述哲理的哲学著作。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让人读来有治丝益棼之感。我仅仅略读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老子,便深深明白了这种说法,不禁更加
2、为其的广博精微而叹服。宋儒郑樵说过:“学术超诣,本乎心识。”由于我学识浅陋,对老子还远远称不上学术上的探讨,更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各家那样有如何高深的见解,仅仅是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而已。老子通篇围绕“道”“人”两者绽开。道为本,而人应穷极道体以用之,最终几于道。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具无穷之用,是天地之根本,因此人应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 顺大道而行,做到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以道为宗极,由下自然而然的产生关于修身、养气、立身、处世、治政等的种种方法道理:“致虚极,守静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3、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无为而治”。这些方法道理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乃至安家立命都有大用处,可见顺应大道,方可成就功业,所以人更应“惟道是从”,这也是合乎大道的。通读全篇后,我发觉老子一书虽通篇不离“道”这一字,并将“道”抒发为亘古不灭,至高无上的根本之理,极尽语言来彰显“道”的宏大,但透过这些我更看到的是人的难能珍贵,因为道虽为天地之根本,具无穷之用,是至高存在,但人却可以体悟道的宏大,顺应大道而行,将道的无穷之用敏捷地驾驭应用。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在“人”而不在“道”。此外,老子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
4、用辩证法,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有”“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始终循环往复,“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正一反,使读者对事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体现老子思想的深邃。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妙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行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古代才智的底蕴。据老子所说道是“惟恍惟惚”的,是“独立不改”的,是“天地之
5、始”、“万物之母”,但“道”之一途太过虚幻,太过飘渺,“道”也是难以在外在世界验证的,是难以驾驭的。所以我对老子一书更看重的是其中的修身立命的道理,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不是那似真似幻,让人捉摸不透的“道”。以下就是我自书中节选的一些我看重的段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开篇以“上善如水”为纲领,提出一个人要效仿水之到无上德行,做到如水般至柔之中却又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与气度。水擅长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涵一切,可以用“水唯能下而成海”来形容。人要如水
6、般擅长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厚静默而又包涵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刚好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稳出顺。这段演绎出了如水之美般的人生哲理的文字被至今仍被多数人奉为人生至理,不断引用学习。它所描绘出的境界可以说达到了人生处世的艺术的地步。为人当如水般谦容无私,刚柔并济。“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行识。夫唯不行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
7、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士”要在学问道德上都做到精微无瑕,玄妙特别,通晓四方,深邃无边,达到“絜净精微”的境界。这种境界牵强形容就是:当心谨慎,如冬天过河般战战兢兢,便是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思;犹疑慎重,思虑周全,察晓四周的全部状况;待人处事恭尊敬敬,肃穆慎独,如同上门做客一样;相处时却又如冰雪涣释般,暖和亲切;如朴石般平实无奇,敦厚醇厚,却又内含宝玉;潇洒大度,豁达空灵,像深山的幽谷一样;浑浑沌沌,大智若愚。“沉静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飘逸无拘,像没有止境”。宁静下来将浊物渐渐澄清,活动起来在安定中缓缓前行。要这样就要做到不
8、满不盈,添一毫则嫌重,缓缓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历、亲切、平实、豁灵、浑朴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满,悠闲“徐生”。可以说这段文字生动的描绘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种悠闲潇洒的人生境界。这两段皆是老子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描写,而这种凝静潇洒,闲情逸致,缓缓而生的人生境界让我不由心憧憬之。虽离之还差之千里,我当如水般缓缓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这样“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老子读后感2荣格分析心理学有个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灵的核心,又是心灵的整体;它与生俱来,然后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性在生命早期实现的结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呈现的结
9、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实现就是个体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灵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追求自性的实现。自性明显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最近读老子,刚起先,读到他关于“道”的论述,颇受启发,我倒是觉得我们老子所讲的“道”的特点很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说,自性就是人心灵中的道。根据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总结,老子一书中的“道”有四种意思用法:1.构成宇宙的根本(实体)。2.创建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人类行为准则。“道”有其一般意义的用法,比如“言说”、“道路”等一些意义。老子所用“道”却是一个专出名词,是不同
10、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个独有概念。老子所讲“道”的特点是真实存在但又虚而不见,道是永恒的又是运动改变的;道的运动改变创生万事万物,同时万事万物又内化了道。这类似于女娲造人,但是这些人又都蕴含了女娲的“气”、女娲的特点。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类似,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其实也是说人其实蕴含了上帝的气。道的改变运动创生宇宙,宇宙又蕴含着道。道原来是看不到的,是“无”;道创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无”和“有”是道的两种状态,“无”是道无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实到有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下。“无”是道
11、,“有”也是道。老子还给处于“有”的状态的道起了个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说明“德”:古人认为万物因“道”所得的特别规律或特别性质。花有花的“德”,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讲“心”、阳明先生所讲“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于是,道一般就专指了“无”,德就指“有”。“无”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道德经其实就是道经。但是,道的有的状态却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这个曾被卡尔夫引用来说明人格发展的规律)这样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12、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后面还有一些话,我们主要看看这个部分。“无极”应当是道之“无”的状态,它落实到有形质,就成了“太极”,是初“有”。太极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运动,太极动就生了阳;动到肯定程度就静,静而生阴,这个生阴生阳的过程是这个“有”的实现、分化、丰富的过程,五行表示比较丰富的状态,五行相互作用,化生万物,就更丰富、更分化。以上这些内容颇有助于我们理解荣格的自性这个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类从“道”那里获得的特性。孩子一诞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过这个“德”还是初有,是周敦颐先生所讲之“太极”。因为初从“道”中化生为“德”,所以它
13、还很具有道浑然一体的特点,“太极”便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周敦颐先生用一个圆圈表示,而不是用我们熟知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婴儿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过此时的自性还处在混沌初开而未开,还没有分化。所以婴儿的心理是毫无分裂的,也没有任何冲突的。心灵初生,如同道之初有的太极,道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永恒运动,所以太极也是要运动,所以孩子的心灵也是要运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婴儿心灵动而生意识,静而生无意识。自性动而生自我,静而进入无意识形成无意识自性。老子其次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观念,不善的观念便随之而生
14、。心灵的运作有了意识,无意识便随之而生。心灵的分化就是如此的。过去我们理解自性,觉得自性是无意识的,好像是“无”的状态,至少如道之“无”是隐着的状态。但是现在思索一下,相比于道的“无”,自性是道的“有”,自性原来就是有的状态。而且自性始终在我们的心灵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岁自我发展足够强大了才发挥作用。自性在初生时是一体的,它向外产生自我,向内沉淀为我们原来讲的自性无意识的、不被觉察的自性。这个有点像道的特点了,道向无形质就是“无”,向有形质就是“有”(德)。道包含了“无”和“有”,但是我们习惯把到之“无”称为“道1”,把道之“有”称为“德”。其实“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
15、自性向看的见的部分发展成自我,沉淀在无意识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现、也是自性。虽然有点乱,但是我觉得我说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周敦颐先生所讲太极图说,还说万物复归于无极。就是化生出的万事万物又回来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状态。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自我发展到肯定水平,这个自性之“有”的部分就会回来到最根本的、无意识的自性之中,二者实现合一,这个过程就是个体化。不过荣格的个体化的理论与这个过程好像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来自性。这个过程假如没有强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会造成疯癫,那些每天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苦恼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其次
16、,荣格个体化不是让自我回来到无的状态,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现实化,所以又叫自性实现。荣格个体化的结果好像也不是回来到无的永恒之中去,而是进入一个无限丰富的有中去。荣格和周敦颐为什么会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探讨对象不同。三是文化差异。四是可能是因为我还没理解透彻。老子读后感3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闻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17、。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许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终归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才智。中外很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乏累的人们一种奇妙的力气。的确,道德经一书告知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
18、!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原委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行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终归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
19、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德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
20、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多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多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不可思议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恒久都只是她的孩子。恒久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
21、立在“有”之上,只有透过必需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假如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假如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但是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
22、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假如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那里所提到的自由,是肯定的自由)但是,这是不行能的,我们不行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知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行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恒久都不会停止。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出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许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
23、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复原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
24、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兴奋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珍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老子读后感4从古希腊先知伯拉图的贤人治国理论说,志向国里的最高统治者必需是集哲学修养、渊博学问、政治才智、悲悯之心、正义美德于一身的圣人,我们谛视历史,符合这个标准的中国范围内历代统治者少之又少,上古时代的贤人超过了半数,老子传读后感。春秋战国即进入礼崩乐坏的时
25、代,上古遗风不复存在,故中国的字典中添加了这么个诠释社会种种意识离析崩溃的词汇“不古”。至此,百家学说粉墨登场,观点各不相同,各有仲伯,但都有“复古”这同一使命,即让社会无论高层建筑还是基层建设复原上古时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状态,可斗争的阴霾始终持续到汉武帝刘彻前后,悲剧的是这样一位擅长与匈奴作战的英武皇帝也无法避开“无为而治”之政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车轮所淹埋。看到这种悲性的历史结局之后,世存先生写到:“人们将整齐划一。由梦一般的楚国创新出的专制管理模式,一种县制,将在中原边陲一带均衡绽开,无远弗届。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最终归因于王权,由王权来支配
26、。古典时代结束了。我们诚然想起羲皇上人的风光而心憧憬之,望见大禹的事迹、尧舜的德行而心生感动,但我们再不能膜拜了。那些最富于神性从而也最富于人性的人生快乐逍遥,是跟黄金青铜一样,过去了。”之后的千百年斗争不断,人类恒久无法摆脱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一个无底洞式的历史恶性循环。直至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较几千年来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惨烈:真理的肯定真空,道德的彻底崩溃,以及对物质的病态追逐。和善泯灭、邪恶丛生、道德沦丧、贞节践踏,迷茫在现代社会每一个芸芸众生空虚的心灵,良知已变的稀奇,已成奢望,已成幻想,商品社会的实质就是将每个人的思想意识细胞印上金钱的烙印,一切事物都似乎与生俱来的与古罗
27、马奴隶交易市场上的人奴一般,被标价待卖。没有人可以摆脱物质的诱惑,摆脱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观,纵使你是天之骄子睥睨一切;纵使你闲亭野鹤超脱尘世;纵使你愤世嫉俗独自封锁;纵使你先天富贵纨绔傲慢。如今的一切生活都让人有一种无法摆脱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物质本身的恶俗操守还无法令有良知的人们彻底无望,这种生命之重无情的摊压在精神层次的现实详细事务上,人们在一次次受到良心的指责和上帝精神的折罚之后,又再次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他人身上,丑恶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持续到每一个无辜者的身上,每一个受害者又在另一时刻摇身一变为损害他人者,仇恨与报复就像细胞繁殖一样以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作为基地步步为营膨胀开去。有阵子
28、我经常叨念老子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多聪慧,比我们这几千年后驾驭着高科技术的人们早有预见多了。天地生人,既是将人与视为同类来饲养,苦痛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核心内容。人类无休止的斗争和吵斗让上帝无法入眠,在睡眼惺忪之际给予人类种种“奇技淫巧“来报复不能为其限制的苍生。先知们通过几千年时间所建立的良好人文秩序毁于一旦,地球这个桔子在经验了一次又一次的解剖之后,人类只得到了等待自我毁灭的命运和权力。除此之外,在激怒了上帝之后人们一无全部。革命和运动,只不过是少数野心家和大多数心情化大众所产生的结晶体,这不是终极正义的象征,或许现在应当有人去独创一项比革命和运动更为高超的冲破现状
29、的形式。晚近中国的哀痛莫非毫无历史轨迹可循?这仅仅是宇宙的荒谬与虚无所能说明的?此时,自信乐观的世存先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悲观的理由:“那种德治、孝治已经无济于事了,时代不行避开地由争夺来确定。人们生活在自然中,却在自己和同胞之间建立起禽兽不如的丛林法则。是的,禽兽或许弱肉强食,但它们自己从不相互残杀。然后是大禹治水,那最终的神,华夏人的大功臣,给人们树立了一个高标典范,却在临死前也杀人立威。他要开会算账,防风氏仅仅因为到会迟了,他就杀了防风氏,使得人们之间的尊敬公道关系急转直下,成为主从利益关系。“(老子传第四章)叔本华说:“除以受苦为生活的干脆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欢乐常不是我们
30、所希望的欢乐,而苦痛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料的苦痛。”我以为人生还远远不仅如此使人感到无望和悲伤,真正的痛楚和熬煎一般都不是我们真正所能相识到的痛楚和熬煎,就似乎思索本身是一种苦痛,可人们总在苦痛之后有所醒悟,这便于冲破现有的思想层面,以便于在高一层次的思索中接着享受形而上所予人绞心的蹂躏。世存先生的苦痛在这本老子传中让我们一览无余,让我们在无望来临之前无望:“就此道别。我们在知道时候的时候告辞,我在不知道的时候隐迹。你们还想着我的讲道,我的赠言。我能献你们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仍是道而已。但是,我情愿只是道,由你们踩踏;只是黑暗,会消逝于你们的白天;只是虚空,决不占你们的心地。我说
31、再见。我的话语就此纷纷凋谢。”(老子传其次十七章)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不断出现起自己弱冠前后那些郁郁寡欢的日子,那些只有在浩如烟海的学问海洋中找寻思想安慰的日子,在各种奇谈怪论的消化中挥发荷尔蒙,在凡有文字的纸张上企图找寻心灵的落定。那一阵道德经是每日必读之书,其间做了大量的笔记,在各个校注本中来回穿梭,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叙述文本,许多感言都没有刚好记录下来,在读了世存先生这本老子传后,我静默了,毫无一丝缺憾,正如本书开篇所说:“当我缄默的时候,我觉得充溢。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老子传第一章)感谢世存先生赐予我的精神食粮,是你让我在这个夏天犹如影像一般回顾了那悲伤与快乐并存的激情岁月。最终
32、,我想以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人必需先说许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老子读后感5记得第一次知道老子这个人还是从初中历史课上知道的,当时只知道他是个道士,或者认为他是个得到神仙,后来我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我起先从多种状况下去了解他。以前我们学习从不教老子,只是背了一些他的名句,对他的著作还是知之甚少,现在有好几门课老师都常常讲到老子,并强调它的博大精深,我更加有了爱好而且我也发觉了它的思想太有道理了。于是我特地去了趟书店买了一本老子,带着注释我努力地看完了,觉得老子太牛了,老子真是一本充溢人生哲理的著作,有点相遇恨晚的感觉。下面我就略微写下自己对老子中的一些道理的感悟。老子认为刻意做一件
33、事情,往往会陷入其中,纠缠细微环节长时间没有进步,而且欲望越强可能越是事倍功半;相反高手往往无为而无不为,一切皆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到来。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要求我们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同时有些事要亲身去做而不只是说教。“善上若水”是老子特别经典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好的人,品德应当像水一样谦卑。换句话说,水往低处流,滋养万物而从不与人争高下;对于我们人而言,就是说我们应当像水一样谦卑不争。善上若水其实是一种做人的道理,过去好用今日依旧很重要,水是纯净的,我们的心应当像水一样明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广袤的胸怀:“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虚
34、心对一个人的确很重要,一个扩大的胸怀更能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现在人们很是缺乏诚信,是谁的缘由呢?是我们自己。老子说的好:“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假如我对你不诚信,你会对我诚信吗?当然不会,诚信是双方的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好自己。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诚恳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与信任。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缘由也在于商鞅的诚信获得了百姓的赞同。此外老子还说:“善人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也是讲为人处事的,还是强调人应当诚信,不管别人怎么待你,你都要善待他,别人就会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和
35、谐相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老子三十三章里的名句,这句话我小时候就知道了,然而却理解甚少,并且我发觉自己不仅了解不了别人,反而越来越了解不了自己,当然可能由于生活得茫然让人被外界诱惑迷失了自己,许多人都有我这样的感觉,想去弄明白自己却冷静不下来。这句话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常常自省,战胜自我才能成为强者。老子的话很是值得我深省。我们经常会埋怨这埋怨那,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坏脾气,说白了我们还是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老子就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告知我们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兴奋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失意苦痛的时候也不要没精打采埋怨命运不公。生活就是
36、喜忧参半,才那般丰富多彩,有成语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高骛远是对我们高校生的形容,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人,那些小事和我们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不做小事怎么能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老子有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是我还是发觉大家都不喜爱做小事,比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口污秽,而且我自己也是这样,是我不想做嘛,其实还有一个缘由就是麻木了,无所谓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我们应当回来到老子,静下来听听老子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外,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打好基础,一步一步的,还要:“慎始慎中,则无败事。”一个人要胜利,肯定
37、要克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坏毛病,成就再大也要淡定低调。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踮起脚无法久站,迈开大步想走得快的人难以远行;好出风头的人名声不大,自以为是的人声誉不高;自我炫耀的人难有成效,自我膨胀的人不能许久。王羲之的三个儿子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就说一天王羲之带着三个儿子徽之,操之,献之一起去探望谢安。席间,徽之,操之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争论时事,臧否人物,而献之只是寒暄几句,就静静地倾听父兄和谢安的谈话。四人走后,有人问谢安:“王羲之的三位公子谁更优秀?”谢安说:“最小的献之最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
38、易经里说和善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由这两句话就可以推知。”后来,王献之果真在兄弟中出类拔萃,成为大书法家,与父亲羲之并称“二王”。这也验证了老子的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向往着美妙的将来,有许多幻想,并为之奋斗着,有时是为了自己,有时是为了别人。然而社会的确很是困难,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妙,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色调损害,被各种各样的虚假诱惑,而有时我们有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爱的事,被物欲所支配,失去自己原来的面目。但是我们照旧可能纸醉金迷,照旧违反意愿,违反自然规律,让自己活得很累,虽然有的时候是迫不得已。在老子思想中,他宣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希望人类坚守自然
39、本性,削减私心和欲望,这一点对于我们俗尘中人可能很难做到,欲望是个魔鬼,只有我们看破世界或许才能遏止。他还说:“知常容,蓉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其实就是宣扬一种包涵一切公正无私,合于自然合于道的思想。换句话讲就是:“一个人假如心中只有自己肯定会被生活所累,被名利所累;反之,若能顺应自然,包涵一切,就会收获更多的欢乐。”还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要求人消退各种杂念,用空明澄净的心灵去感受自然规律。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条最明显的是认为人应当追求简洁朴实的生活,不能尽情于声色,被物欲所支配,失去作为人的真正意义。以上我通过老子的思想对做人的谦卑,诚信,自我了解,心态和做事的看法,留意的毛病以及生活看法上做了简洁的阐述,总体上让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老子的思想真是太精辟了。关于老子的思想真是太多了,涉及各个方面,读第一遍可能还会有许多怀疑,甚至是费解,但细致阅读并仔细思索一下,会发觉他的话句句经典句句有理,而且拿他的思想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对应一下,的确是有莫大帮助,看了也是受益匪浅。然而老子对我的确有些难度,可能是我入世不深,故了解的层次很浅,所以只能略述感受,不能尽言,实在有些缺憾,寄下次再读时会有更深的感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