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考试例题答案.docx
《组织行为学考试例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考试例题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例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三、判断题1.管理者失败的惟一的、最大的原因是糟糕的人际技能。()2.对企业家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技术能力。()3.罗伯特卡兹认为三个关键的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4.根据卢桑斯和他同事的理论,那些最成功的管理者比哪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管理者在建立关系网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5.当员工的能力和工作匹配度高的时候,他的绩效可以得到提高。()6. 在体能的某个方面得分高的人总是会在其他方面也得分高。()7.价值观倾向于稳定和长久。()8.总体说来价值观影响态度和行为。()
2、9.“态度”一词描述了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感觉倾向和用特定方式进行的行为方式。()10.态度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11.工作满意度指的是个体对其工作的总体态度。()12.在个体的层面,高满意度总体导致高效率。()13.A型人格会成为好的团队成员。()14.在归因理论中,“一致性”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中展示的不同行为。()15.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16.根据赫茨伯格,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17.工作中的保健因素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报酬和工作保障得到满足。()18.理论中的核心需要及马斯洛的五种需要是一致的。()四、名词解释1、群体风气
3、:是群体规范的一部分,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它由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约定俗成。一般来讲,群体风气是指群体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持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3、“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4、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五、辨析题1群体就是团队。团队及群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团
4、队是一种群体,但是团队又是不同于一般的群体。有时虽然名称还是团队,但是达不到标准的团队有可能已变成了一个一般群体。一个一般的群体通过建设,可以变为一个团队,甚至变为一个高绩效的团队。(1)从目标来区别。任何群体都有目标。而团队的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 团队成员参及目标的制定; 团队的目标及团队成员的个体目标高度相关。(2)从成员技能来区别。群体成员的技能往往是随机的,有时,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技能;有时,群体成员拥有完全不同的技能。而团队成员的技能往往是互补的。即每个人的技能都有差异,但是,为了完成目标,每个人的技能都是必需的。(3)从人际关系来区别。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时较好,有时较差。而团
5、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一直处在较融洽的水平。团队成员相互之间能充分信任,较充分地分享信息。(4)从分享责任来区别。群体中往往领导者的责任最大,一般成员的责任较低,甚至完全不负责任。而团队中,人人负有责任,队长的责任可能较大。但是,在某种场合,很可能一位成员的责任比队长更大。因此,在团队中,有可能,队长不是固定的。(5)从结果来区别。群体的结果比较随机。有可能整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即1+1大于2;但也可能整体的绩效等于个体绩效之和,即1+1等于2;也可能整体的绩效小于个体绩效之和,即1+1小于2。而团队的结果一定是1+1大于2。(6)从成员的素质来区别。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的素质较低,而团队成
6、员的素质较高。因此,从这一点考虑,要把群体建设成团队,首要任务是提高成员的素质。2、群体凝聚力高则群体生产率就高。答:凝聚力及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越容易追随其目标。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比如,高产出,高质量,积极及群外员工合作),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绩效规范却很低,群体生产率通常比较低。如果群体凝聚力低,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率比较高,不过比不上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高的群体。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六、简答题 1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
7、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考试 例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