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docx
《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篇一】 欧阳修纵囚论原文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十恶不赦,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十恶不赦,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
2、,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行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全文赏析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
3、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宗明义,警拔有力。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标出全文的主旨。接着从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以君子与小人相比较,反复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只不过是借此邀取名誉的一种手段。争论纵横,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义”,揭露得可谓明快酣畅。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行以作为“天下之常法”,而应当“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
4、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实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珍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确定地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绽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语道破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从唐太宗登基六年
5、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白间或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的确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显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论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加文章的劝服力。其次段中实行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全部这些,都值得仔细揣摩。 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篇二】 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原文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全文赏析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
6、字原甫)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词中所写平山堂为欧公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概,覆盖全篇。“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耸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概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当是清楚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
7、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详细。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珍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殊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蒸蒸而上、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
8、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需刚好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心情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此词的风格,即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非常接近。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
9、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特别相像。 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据说壮美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望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南京市)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早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欧阳修调离扬州几年之后,他的挚友刘原甫也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辞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那些朗朗上口的欧阳修经典古诗词【篇三】 欧阳修秋怀原
10、文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全文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酷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困难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莫非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懊丧呢?颔联没有干脆回答,而是接着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原委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纳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
11、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验,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如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行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秋怀二首之二)便是这类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欧阳修诗的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酷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冲突。秋天
12、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沉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颈联承其次句,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要理解这两句,先须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内涵。诗人幼孤家贫,生性节俭,而今已有丰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明显不是个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假如说上句尚属隐隐其词,那么,下句便由隐隐而明朗:所谓“包羞”,即指所作所为于心担心,只感到耻辱。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那是指责项羽不能包羞忍耻,再振羽翼。欧阳修诗中的“包羞”,其用意恰
13、好相反。两句意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拳拳忧国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绘得以呈现的。诗人以景传情,情韵深长。欧阳修的诗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趣。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联名句,不用一个系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宠爱之情;不仅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那样的
14、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那样的市井侧影,可谓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欧诗从感念“节物”动身,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酷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困难感情。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如“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词,无一提及国力,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悲观愤慨的心情,含蕴是深广的。 欧诗尾联借用佛教用语,愤然思归:“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鹿车,借用佛家语,此处以喻归隐山林。两句意谓: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诗人以“贤者避世”之想,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欧阳
15、修六一居士传自述,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故号六一居士。参照这一自述,可以清晰看出,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即有儒家忧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总之,这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欧阳修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醒悟的相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憧憬安静的归隐生活,此诗即作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那些 朗朗上口 欧阳 经典 古诗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