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 .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关于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关于xx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实行中共中心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看法和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嘉兴市教化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组于6月份分别对三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有共发放问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问卷调查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能酷爱祖国,有正确的志向信念;二是能主动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诚恳守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五是能遵纪遵守法律,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同时先后组织召开了学校领导、部分老
2、师、学生家长代表的调查座谈会。 一、 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状况综述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调查座谈我们认为酷爱祖国、主动向上、诚恳守信、遵守公德、遵纪遵守法律是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小学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的不足与问题: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 调查显示,当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相识偏离主流价值。如有2%的学生认为身为中国人,无所谓自不骄傲,有1%的同学认为身为中国人不骄傲。而在憧憬的职业中,演艺界明星或体育明星比例最高,为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题中,选择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为26%。 2、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 审美实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内在度量
3、指标。一般而言,审美实力越强,其思想道德水准和境界越高。 调查显示,在孩子们平常主要看的电视节目,动画节目占了40%,平常主要看的书中,卡通漫画类也比较高,占了38%。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处在长学问年龄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比较冷漠,城市学生还好,占了却30%,而农村孩子只占了10%。 3、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发觉,公交车上5%的学生对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视而不见;放学回到家,有4%的同学认为家务是家长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即可,有12%的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 4、情感荒漠化现象起先显现 调查显示,有3%的同学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情愿和父母沟通;有20%
4、的学生感到父母间或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还会说,问多了就会烦;有5%的学生校内外看到老师会假装没望见,低头走过。 5、责任感缺乏 调查发觉,14%的学生在和同学发生冲突后,老师询问状况时会推卸责任;对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学很不情愿,尽量躲避,马虎了事,有11%的同学时常遗忘,经别人提示后才完成。当作业未完成时,有11%的同学视老师看法而定再说明缘由,5%的学生会随意撒个谎应付了再说。公交车上发觉有人行窃,有13%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6、公共伦理素养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有16%的学生会闯红灯,其中10%的学生是有人走过去,他也走过去;有5%的学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绿灯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闯
5、红灯;1%的同学不管红灯绿灯,都照走不误。又如在外出旅游,喝完的空饮料瓶和吃完的果壳,选择顺手扔地上的同学有3%,选择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没有就扔地上的有25%。到图书馆借书后有16%的同学有时会忘了归还,经老师提示才记起,有1%的同学总是忘了归还。 7、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 调查显示,27%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嬉戏,有2%的学生上网阅读不健康网站,16%的同学上网主要是闲聊;6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查学习资料,3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制作电脑作品。有1%的同学常常出入网吧。 8、心理健康问题起先显露。 调查发觉,当有了苦恼,谁也不说,憋在心里的学生有15%;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欢乐。 二、小学生
6、思想道德产生问题的主要缘由 (一)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据统计,现在城市中每个班级中约有2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而农村家庭中离异家庭也在渐渐上升,现在每个班级中约有1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 2、家庭教化不当。有的父母实行高压、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溢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言听计从,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实力差等问题。 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夫”带来的新的家
7、庭教化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夫”的子女教化问题成为了教化中的一个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失地后因为素养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家庭原来的经济条件尚可,因此在拆迁赔偿中都赔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应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长爽性就沉醉在牌桌舞场,对孩子疏于管教,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输“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够你一辈子化的了,读书成果差点没有关系”的观念,这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 社会因素。 1、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带有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谈情说爱,对小
8、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老大威严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 2、来自网吧、嬉戏机厅消遣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自空实力差,加上部分网吧、嬉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嬉戏、甚至夜以继日。 3、校内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4、社会对不良少年帮教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劳动改造够不上,学校教化没方法,最终导致越陷越深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化的主渠道,但是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与学校受教化者存在较大的“坡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
9、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目标使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面对过高的要求,也很简单培育这样一种学生,即在学校里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出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虚伪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标,也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和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 2、德育内容上人文教化的失落。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志向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化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志向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已”、“大公无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
10、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祥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育。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日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味的训导、灌输,过分地强调“外烁”,强调道德学问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落实德育目标。但是为看似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弊病: 一是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德育活动规划缺少横向整,往往各自为政,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也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纵向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规划。德育活动规划缺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实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实力的不同的关注,
11、往往随意性很大,简单跟随社会上的所谓“热点”、“中心”工作走,看似轰轰烈烈,绘声绘色,但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学问,情感基础,甚至没有相应的接受实力和须要,故而效益微小。 二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敬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老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与”的。这种“参与”在许多状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加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须要,忽视学生主动主动的人生看法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
12、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缘由。 三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袤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实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今日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缘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学校层面 (一)小学生人格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从系统科
13、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常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小学生人格化习惯的培育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人格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主要是针对以往学校过分注意技能化的行为习惯培育的弊病,技能化的习惯学生虽然也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但学生往往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忱。什么是人格化?就是发自真心的,真心诚意的。详细地说,就是在习惯培育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留意观念与情感的培育,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育人格化习惯? 1、 良好习惯
14、培育统摄在人格教化中,以健康人格的培育为指向制定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规范。 2、 采纳柔性外控机制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化。 (2)有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 (3)目标明确的训练、强化 (4)细致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习惯评估方法 3、 努力培育自主内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敬重学生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目标,确定养成方法。 (2)加强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限制。 (3)强调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 (4)注意学生对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二)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
15、自尊心和骄傲感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体验教化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实感受,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队礼的内涵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他们成为酷爱祖国的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代,爱好和平的一代,勤劳英勇的一代,自强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气和激情的一代。重点可开展以“中国了不得、中国人了不得、做个了不得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得”系列活动,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宏大力气,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
16、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三)“体验中的教化”在实践中育人应成为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化”。德育不能没有“体验”,首先因为道德素养必需经过内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特征,成为特性的一部分。而内化必需在反复的体验中才能形成。其次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实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相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须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中的
17、教化”有以下两种操作思路: 1、“小课题探讨”少先队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小课题探讨”活动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探讨问题,自已寻求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实实在在地担当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留下相识的痕迹,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着去理解“德”的规范,体会“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多次的实践,反复的体验,使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不须要任何外力监督,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
18、素养、行为习惯和生存实力。 2、“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亲身参加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找寻一个“服务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事。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依据家庭生活的实际状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照看老人、邻里沟通等,或“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酷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事。 在学校生活
19、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当“小小辅导员”、“一日校长”、“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敬重师行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事。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担当“社区志愿者”、“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诚恳守信、遵纪遵守法律的品质。 在大自然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爱惜大自然作为“岗位”,担当“环保小卫士”、“环保宣扬员”、“废旧电池回收员”等角色,体验动植物视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 评估、回收可
20、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妙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酷爱自然、爱惜环境的品质,学会爱护动植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本事。 (四)系列化的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应为成小学德育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简单跟着社会“热点”、“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将由大队部组织开展的少先队大中队活动与校教育处、文艺组、体育组、科技组、信息技术中心等组织开展的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动整合起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整合起来,形成有德育主题引导下的几大板块的系列化活动体系,既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开了过去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
21、状态,避开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的崭新模式。其次是对每一板块的德育活动依据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依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实力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形成自身的系列。活动规划既考虑到不同的教化阶段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又考虑阶段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避开了过去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孤立性,避开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倾向。而随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的不断深化,活动设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设计新的活动。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作铺垫,后面的活动巩固前面的活动,并又为更新的活动创建条件,这样前后连贯,使
22、学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五)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应成为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英特网这一新新的事物已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网络的资源无限,点击无限,拓宽与探究无限,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也如同一柄双刃剑,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日,网络已无处不在,我们不行能将孩子与网络隔绝,一味地 “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激起孩子的更强的新奇心与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转于社会上的网吧而一发不行整理。而
23、青少年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将更加危急。因此正确相识网络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帮助广阔学生和家长找到行之有效的驾驭网络之道,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信息时代带给学校德育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学校应充分挖掘、开拓学校在现代教化技术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子。主要的实施策略有: 1、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成立“红领巾网校”,以此为主阵地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的活动环境。 2、 “雏鹰电脑节”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电脑网络活动 3、 “基于网络的探讨性学习”为基点,构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网络文明应用环境。 4、 “家
24、校协同”为着力点,构建网络文明的社会大环境。 ? 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化的作用不行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同等,商议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行,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看法及情感沟通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25、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看法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敬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化。 敬重儿童的主子地位,家长首先要信任儿童,信任他们有接受教化的实力。当然信任孩子们的接受实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实力。假如“拔苗助长”,则同样违反了孩子的生长规律。敬重儿童的主子地位,家长还要深化了解儿童,依据儿童的天性来培育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爱好、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化,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化、
26、自我评价。 (三)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驾驭科学的家庭教化学问和方法。 1、 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气氛。 2、 畅通家校渠道,尤其加强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新形式的探讨。 ? 社会层面 我们在留意对家庭和学校教化进行全面改革时,更须要对整个社会(区)这一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隐性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主要可以从二方面入手:改善青少年成长的媒介环境、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 (一)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媒介环境 1、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发挥媒介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总体上说,要依据当代少年儿童发展需求来设计媒介内容,并重
27、点考虑如何使少年儿童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他们的特性、才智和身心实力的资源。 (1)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强执法,以法律手段来净化少年儿童所接收的媒介内容。 (2)主动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与内容。 (3)加强媒介及媒介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建设。媒介应为少年儿童树立起有利于其成长与发展的、符合社会将来方向的多元化榜样,而不是像目前一样,媒介几乎造就了一个没有榜样的时代,或者造就了一个只有歌星、影星和英雄的时代。 (4)还须要改善少年儿童对媒介的参加:要充分敬重少年儿童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在表达自己看法时成为主角,激励少年儿童说出他们真正的看法,不要将成人看法强加给少年儿童,使之
28、成为成人“操纵”的对象;建立一个较完善的机制来特地进行少年儿童的受众调查及处理、回复少年儿童来信,以保障大多数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媒介产品的看法;留意平衡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利用媒介发表言论的机会;借鉴国外阅历,在评审少年儿童产品或制定有关少年儿童媒介政策时,成立少年儿童评审团或有安排地听取少年儿童的看法。总之,应当努力使儿童成为少年儿童媒介的真正主子。 2、制定少年儿童媒介爱护的政策、法律,完善少年儿童媒介爱护的技术 (1)政策上。对有益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实惠或嘉奖政策,与此相应的是对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
29、惩治。 (2)法律法规上。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工作,以尽可能为少年儿童的媒体爱护供应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的与少年儿童媒介爱护有关的规章主要有等等有十多种。但是从以上有关的爱护性措施来看,主要还停留在部门性规章上,而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爱护内容。因此,尚须在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刚好地把对少年儿童媒介爱护方面的已成熟的做法纳入立法与司法程序;二是主动探讨信息传播、文化市场、信息交往的跨地区和跨国际性,以及少年儿童自身的发展改变,在预料将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前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爱护进行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执法本身是法律发挥实际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依法爱护少年儿
30、童不受媒体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青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 (3)技术上。如开发相应的商业软件,限制未成年人的邮件通讯对象和网上闲聊对象、设定能够访问的站点、限定上网时间、对阅读器进行实时监控,拦截网址和过滤内容,可自动升级反黄数据库等。 (二)、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1)从社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良好社区文化环境。 从社区物质文化建设来说,要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复合型的活动和发展空间。既有适合儿童游戏、玩耍的公共体育场所,也可适当建一些劳动基地,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更应有文化设施,如社区纪念馆、社区标记、图书馆、阅览室
31、等。 就社区制度文化建设来说,应为儿童构筑一个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秩序井然的规则体系。首先要创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组织。如社区教化委员会,可由社区成员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代表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共同组成,协调社区儿童教化事宜,管理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规划和落实各种详细的教化措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法律和规章制度,如社区代表会议制度、社区成员民主政治参加制度、社区教化制度、文化和消遣设施管理制度、媒介传播制度、影视嬉戏分级制度等。 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要担当起双重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一方面要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一个多样化的精神家园,以满意儿童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要
32、形成有效的导向机制,帮助孩子们在困难的文化环境中去鉴别、选择,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所以,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留意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引导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主动向上的生活氛围。另外,社区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儿童进行文化教化。 (2)构建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监护和支持系统。一是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儿童事务所(中心)。在城市可以作为社区行政机构的一个组织部门。中心有心理询问机构、学习辅导机构、成长环境欠缺或流浪的少年儿童支持机构、流淌少年儿童支持机构、失足少年儿童矫正和救助机构以及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探讨机构等。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可以由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和社会志愿者(如离退休干
33、部与老师、各级职能部门的干部和具有法律、教化、社会、伦理、心理、美学等学科学问的热心人士)组成。要设肯定量的专职人员,大部分可以聘请兼职人员,要留意汲取高校生和青年充溢力气。二是建立特地的问题少年儿童预防和矫正机构,以完善少年儿童司法爱护与社会爱护制度,使少年帮教、矫治工作落到实处,使失足的违法犯罪少年走好人生之路。这种矫正教化,是对被矫正少年进行特别教化辅导、特别关切帮助的一种社会教化福利。三是激励和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社会公益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设立有利于爱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宁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牙膏我是刷;你是哈密我是瓜,你不看我我自杀”,“读书苦,
34、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去当,有钱有势有地位,还有美女陪着睡”,日前宁德市关工委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当收集四周同学中传念的童谣、顺口溜时,见到的却是诸多这样粗俗的网络短信。 成年人原委给未成年人创建了怎样的环境?多项调查发觉:当前宁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的问题令人忧虑。据市关工委陈智民介绍,此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课题调研历时1个月,采纳问卷、座谈、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涵盖达标中学、重点小学、职业中学、市区、城镇、沿海、山区为特点的10所中小学为调查点,各县(市、区)关工委调查小组和市直组,按各自的问卷调查对象机械抽样1000名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3
35、00名、初中生400名、中学生300名;男生507名、女生493名),进行当场问卷调查。10所调查点学校具有肯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出本地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概貌。问卷调查结果堪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未成年学生政治信念正渐渐成熟,思想品德正向健康方面发展,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对祖国的情感和看法正确的占77.1%;对信仰有正确相识的占58.9%;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正确相识的占54.5%;对诚恳守信、人际交往、社会公德能正确对待的占63.6%;法制观念比较强的占72.35%。此次问卷调查同时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作为中国人“骄
36、傲感不多”的占1.33%;“没有什么骄傲感”的还有0.32%: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的占2.55%,“权力最重要”的占0.80%;崇拜的对象是“明星”的达11%,“专家教授”的仅占3.90%,“英雄模范”的占5.20%;每月零花钱在“100元左右”的占8.9%,“200元以内”的占4.6%,“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爱攀比、摆阔气、追求时尚,等等,可谓是当今一些孩子的通病。比如: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从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上学、放学,一切全由父母包办、接送;据一所达标中学统计,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上学带手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奇高,在城镇,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几
37、乎都上过网吧,尤其那些厌学的孩子沉迷网吧,甚至夜以继日;一所小学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劳动基地实践两天,有的家长让孩子带手机保持时刻联系,一有呼声就开小车接回家。家庭教化状况浅析勿庸置疑,学校教化、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但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长职业各异、文化层次有别、素养参差不齐,对“第一”身份和责任的相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家庭也许有以下几种模式,对孩子的教化和影响千差万别:和谐温馨型: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老师还是孩子的挚友,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求,擅长沟通,教
38、子有方,一家子密切无间、和和美美、快欢乐乐,孩子的身心、智能、品德得以和谐发展。娇惯溺爱型: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家六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孩子从小受到百般呵护,过着“殿下”、“公主”式的生活,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残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完整的亲情爱抚,简单导致畸向发展。简洁粗暴型: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尽如人意,便冷嘲热讽、恶语棒喝,冲突激化。父母悲观、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厌学、出走,甚至走向反面。贫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岗、或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孩子思想负担重、精神不振、心情愁闷,多有自卑感、负疚感。恣意享乐型:父母或
39、“地位”不低,或收入颇丰,经常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父亲迷“麻”,母亲迷“舞”。孩子迷“网”,全家“各得其乐”。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孩子托“管”,往往产生“近朱”、“近墨”现象。综观家庭教化状况,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深知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长期存在着的重文凭轻实力和人才高消费的用人制度。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遇到了“教子成才无方”的难题。改进道德建设的建议通过此次调研,市关工委的工作人员对我市中小学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更全面的相识,对症下药,他们建议加强和改进其思想道德状况要切实做到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加,有必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40、刚好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投入,并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办好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电视、电台的节目、栏目,以满意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须要。在目前尚无实力完全杜绝网吧的状况下,是否考虑设网吧一条街,以利有效监控和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社会、家庭、学校要合力创建一个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健康、平安、有序、规范的绿色网络环境。当前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现象屡禁不止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行忽视的负面影响。要教化好未成年人,首先要教化好成年人。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教化,提高
41、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尤其是各级、各部门在职干部要起表率作用,为未成年人做出榜样,自身不正焉能正人。同时,要加强广阔老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德育培训工作。广阔老师要为人师表,注意师德修养建设,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德智双馨。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举办或接着办好家长学校,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改进家访内容和方式,多沟通、多沟通、多理解、多协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同声齐唱”。1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各校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各种新特点,提高教化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在近期内,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
42、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中学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志向与追求、自我相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爱好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探讨,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化供应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一、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一)志向与追求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详细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
43、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志向,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视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看法。“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慎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从前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日学生身上以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
44、利的人生看法。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奇妙,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非常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中学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洁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确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化中应当重视的问题。但是近年来,老师们好像也不再喜爱用高尚的道理来教化学生,他们已经
45、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恒久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意个人利益、满意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特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慢慢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慢慢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
46、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化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忱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化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晰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中学生。2、敬重学问却鄙视劳动。在被问及自己志向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索实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学问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
47、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学问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问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看法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学问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夫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夫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果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
48、。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须要大批高素养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一般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看法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化,培育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选。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与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学问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化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实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解除其他动机的参加,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
49、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化供应了良好的基础。(二)基础文明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当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放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到处呈现着自己的道德素养,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看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爱与有爱心,落落大方,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爱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挚友。;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化,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实习报告网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