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 .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 .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关于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关于xx市小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实行中共中心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看法和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嘉兴市教化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组于6月份分别对三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有共发放问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问卷调查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能酷爱祖国,有正确的志向信念;二是能主动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诚恳守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五是能遵纪遵守法律,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同时先后组织召开了学校领导、部分老
2、师、学生家长代表的调查座谈会。 一、 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状况综述 通过问卷调查及其调查座谈我们认为酷爱祖国、主动向上、诚恳守信、遵守公德、遵纪遵守法律是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小学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的不足与问题: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离主流价值 调查显示,当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相识偏离主流价值。如有2%的学生认为身为中国人,无所谓自不骄傲,有1%的同学认为身为中国人不骄傲。而在憧憬的职业中,演艺界明星或体育明星比例最高,为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题中,选择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为26%。 2、审美取向倾向感官刺激 审美实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内在度量
3、指标。一般而言,审美实力越强,其思想道德水准和境界越高。 调查显示,在孩子们平常主要看的电视节目,动画节目占了40%,平常主要看的书中,卡通漫画类也比较高,占了38%。然而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处在长学问年龄的孩子们,对于科教类节目却比较冷漠,城市学生还好,占了却30%,而农村孩子只占了10%。 3、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发觉,公交车上5%的学生对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视而不见;放学回到家,有4%的同学认为家务是家长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即可,有12%的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 4、情感荒漠化现象起先显现 调查显示,有3%的同学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情愿和父母沟通;有20%
4、的学生感到父母间或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还会说,问多了就会烦;有5%的学生校内外看到老师会假装没望见,低头走过。 5、责任感缺乏 调查发觉,14%的学生在和同学发生冲突后,老师询问状况时会推卸责任;对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学很不情愿,尽量躲避,马虎了事,有11%的同学时常遗忘,经别人提示后才完成。当作业未完成时,有11%的同学视老师看法而定再说明缘由,5%的学生会随意撒个谎应付了再说。公交车上发觉有人行窃,有13%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6、公共伦理素养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有16%的学生会闯红灯,其中10%的学生是有人走过去,他也走过去;有5%的学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绿灯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闯
5、红灯;1%的同学不管红灯绿灯,都照走不误。又如在外出旅游,喝完的空饮料瓶和吃完的果壳,选择顺手扔地上的同学有3%,选择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没有就扔地上的有25%。到图书馆借书后有16%的同学有时会忘了归还,经老师提示才记起,有1%的同学总是忘了归还。 7、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 调查显示,27%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嬉戏,有2%的学生上网阅读不健康网站,16%的同学上网主要是闲聊;6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查学习资料,30%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制作电脑作品。有1%的同学常常出入网吧。 8、心理健康问题起先显露。 调查发觉,当有了苦恼,谁也不说,憋在心里的学生有15%;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欢乐。 二、小学生
6、思想道德产生问题的主要缘由 (一)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据统计,现在城市中每个班级中约有2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而农村家庭中离异家庭也在渐渐上升,现在每个班级中约有10%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 2、家庭教化不当。有的父母实行高压、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甚至对他人充溢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份溺爱,言听计从,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实力差等问题。 3、城乡结合部“失地农夫”带来的新的家
7、庭教化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夫”的子女教化问题成为了教化中的一个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失地后因为素养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家庭原来的经济条件尚可,因此在拆迁赔偿中都赔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应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长爽性就沉醉在牌桌舞场,对孩子疏于管教,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输“我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够你一辈子化的了,读书成果差点没有关系”的观念,这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 社会因素。 1、不良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着负面影响。有些影视多半属于武打格斗或带有性质的帮派打斗,或谈情说爱,对小
8、学生来说,由于情节曲折惊险,感情缠绵离奇,老大威严凛凛,正适合他们的口味。 2、来自网吧、嬉戏机厅消遣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自空实力差,加上部分网吧、嬉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嬉戏、甚至夜以继日。 3、校内周边各类商店违规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引发学生畸形消费。 4、社会对不良少年帮教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劳动改造够不上,学校教化没方法,最终导致越陷越深直至违法犯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化的主渠道,但是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目标与学校受教化者存在较大的“坡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
9、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过高、过全、过空,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目标使缺乏社会生活基础的学生难以做到。而面对过高的要求,也很简单培育这样一种学生,即在学校里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出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虚伪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标,也使学生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要求和什么是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 2、德育内容上人文教化的失落。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上的过度志向化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化,而这集中体现在人文教化的失落上。小学阶段便把不具推广性的志向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后已”、“大公无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等当作德育的主要内
10、容,而恰恰忽视了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祥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育。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日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味的训导、灌输,过分地强调“外烁”,强调道德学问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来落实德育目标。但是为看似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弊病: 一是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德育活动规划缺少横向整,往往各自为政,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也没有发挥德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次是学校德育活动缺少纵向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规划。德育活动规划缺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实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实力的不同的关注,
11、往往随意性很大,简单跟随社会上的所谓“热点”、“中心”工作走,看似轰轰烈烈,绘声绘色,但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学问,情感基础,甚至没有相应的接受实力和须要,故而效益微小。 二是德育活动缺少对学生主体的敬重。现行的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往往是在老师、学校、家长与社会的“要求”下,由整体对学生个人的、从上而下的、自外向内地单向地“组织”或“发起”、并要求学生“参与”的。这种“参与”在许多状况下是被动的,学生是“客体”、“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加者”。”这种忽视学生的道德愿望、意志和须要,忽视学生主动主动的人生看法的形成,被动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动正是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等
12、道德缺陷的一个重要缘由。 三是德育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囿于课堂,学校,而很少考虑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袤天地里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识和实力,很少考虑学生道德的社会性体验,学生即使有一些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也仅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问等一些比较形式化的活动,而鲜有机会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今日的学生知行脱节,“假性认知”现象突出的缘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所造成的。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学校层面 (一)小学生人格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从系统科
13、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常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小学生人格化习惯的培育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首要任务。 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人格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主要是针对以往学校过分注意技能化的行为习惯培育的弊病,技能化的习惯学生虽然也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但学生往往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忱。什么是人格化?就是发自真心的,真心诚意的。详细地说,就是在习惯培育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留意观念与情感的培育,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育人格化习惯? 1、 良好习惯
14、培育统摄在人格教化中,以健康人格的培育为指向制定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规范。 2、 采纳柔性外控机制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化。 (2)有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 (3)目标明确的训练、强化 (4)细致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习惯评估方法 3、 努力培育自主内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人格化好习惯。 (1)敬重学生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目标,确定养成方法。 (2)加强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规划、自主实践、自我限制。 (3)强调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 (4)注意学生对人格化好习惯养成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二)弘扬民族精神 树立民族
15、自尊心和骄傲感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应成为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体验教化组织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实感受,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队队礼的内涵扎根于幼小的心灵之中,使他们成为酷爱祖国的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代,爱好和平的一代,勤劳英勇的一代,自强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气和激情的一代。重点可开展以“中国了不得、中国人了不得、做个了不得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得”系列活动,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宏大力气,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
16、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三)“体验中的教化”在实践中育人应成为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化”。德育不能没有“体验”,首先因为道德素养必需经过内化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特征,成为特性的一部分。而内化必需在反复的体验中才能形成。其次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由于人生的阅历和思维实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相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他们须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生活,在亲身体验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中的
17、教化”有以下两种操作思路: 1、“小课题探讨”少先队系列主题探究活动 “小课题探讨”活动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探讨问题,自已寻求如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实实在在地担当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留下相识的痕迹,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着去理解“德”的规范,体会“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准则,多次的实践,反复的体验,使孩子逐步养成一种不须要任何外力监督,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
18、素养、行为习惯和生存实力。 2、“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红领巾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亲身参加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找寻一个“服务岗位”,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事。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依据家庭生活的实际状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照看老人、邻里沟通等,或“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酷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事。 在学校生活
19、中体验,少先队员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当“小小辅导员”、“一日校长”、“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敬重师行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事。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社区服务作为“岗位”,担当“社区志愿者”、“小交警”等角色,体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诚恳守信、遵纪遵守法律的品质。 在大自然中体验,少先队员把爱惜大自然作为“岗位”,担当“环保小卫士”、“环保宣扬员”、“废旧电池回收员”等角色,体验动植物视察、水文气象调查、生态环境 评估、回收可
20、再利用资源等,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妙的真实感受,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酷爱自然、爱惜环境的品质,学会爱护动植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本事。 (四)系列化的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应为成小学德育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德育活动缺少整体规划,简单跟着社会“热点”、“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动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将由大队部组织开展的少先队大中队活动与校教育处、文艺组、体育组、科技组、信息技术中心等组织开展的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动整合起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整合起来,形成有德育主题引导下的几大板块的系列化活动体系,既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开了过去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
21、状态,避开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的崭新模式。其次是对每一板块的德育活动依据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依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实力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形成自身的系列。活动规划既考虑到不同的教化阶段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又考虑阶段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避开了过去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孤立性,避开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倾向。而随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的不断深化,活动设计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设计新的活动。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作铺垫,后面的活动巩固前面的活动,并又为更新的活动创建条件,这样前后连贯,使
22、学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五)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应成为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英特网这一新新的事物已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网络的资源无限,点击无限,拓宽与探究无限,对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也如同一柄双刃剑,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日,网络已无处不在,我们不行能将孩子与网络隔绝,一味地 “堵”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激起孩子的更强的新奇心与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转于社会上的网吧而一发不行整理。而
23、青少年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将更加危急。因此正确相识网络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帮助广阔学生和家长找到行之有效的驾驭网络之道,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信息时代带给学校德育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学校应充分挖掘、开拓学校在现代教化技术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子。主要的实施策略有: 1、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成立“红领巾网校”,以此为主阵地营造绿色网络文明学校的活动环境。 2、 “雏鹰电脑节”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电脑网络活动 3、 “基于网络的探讨性学习”为基点,构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网络文明应用环境。 4、 “家
24、校协同”为着力点,构建网络文明的社会大环境。 ? 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化的作用不行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同等,商议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行,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看法及情感沟通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4篇 思想道德 调查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