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 案学习目标1.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观点为指导,分析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产生及其影响。2.时空观念: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3.史料实证:使学生在运用图片史料、文字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提升史学素养。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对古代官员的选拔及管理理性分析、客观评判。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意义,与西方文官制度及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渊源。探学新知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 西周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1)先秦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
2、卿世禄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和功劳制(军功爵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形成: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影响: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3、,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内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吏部依次授以相应官职。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严重影响中央集权。2.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上计制:秦汉时期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
4、簿,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3.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1)秦汉御史大夫: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设刺史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影响: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1)隋唐:科举制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内容:科举以分科考
5、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两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2.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3.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1)隋唐御史台: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
6、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1.元明清时期官员选拔制度(1)元:元朝先是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度,但录取人数不多。(2)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
7、;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不许个人发表见解,文章格式也有严格规定即“八股文”。2.元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1)元朝:官吏考课方法主要采用计月制,根据职务规定其任职的期限。计月制的考课制是把做官的年限、资历作为升迁的依据。(2)明朝:考满和考察考满:明朝官员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3)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明清时期官员监察制度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1)元朝:监察机
8、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赦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深化探究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
9、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
10、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特点所蕴含的政治智慧。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3)特点: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589408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