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学习目标】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了解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结合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和科技成就,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知识体系】一、明至清中叶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至清中叶经济的发展读材料结合课本明清经济发展表现作用农业各地众业兼营情形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
2、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1.作物品种: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玉米、甘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缓解人地矛盾;丰富食品种类,改变饮食结构。2.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3.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茶叶、棉花、烟草、花生)手工业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户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炒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促成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促进人口迁移
3、和流动,农村人口走向城市;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商业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江浙地区.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1. 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大宗白银交易盛行;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积聚;新兴的市民阶层壮大(商人、城市平民为主体);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 2.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即商帮
4、(徽商、晋商);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2、明至清中叶经济的局限明至清中叶制约经济转型的因素有哪些?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根本原因)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政策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的政策遏制了工商业大规模发展(直接原因)思想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程朱理学仍为统治思想二、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1、思想领域时间代表材料观点意义明中期王阳明心学“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
5、观唯心主义倾向明后期李贽(离经叛道)“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蔑视权威和教条;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提倡个性自由;“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明清之际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是对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未能推动社会转型;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保天下者,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589889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