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诗歌鉴赏--思想感情限时考 教师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04诗歌鉴赏--思想感情限时考 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诗歌鉴赏--思想感情限时考 教师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学科限时考教师版编号 004 班级类别: 时间: _年 _ 月 _日 星期_命题人: 审核人: 时长:5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 考号:_ 得分 古诗词-思想感情分析题 限时考每题10分共10题1、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往昔岁月的怀念.诗歌最后两句对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的回忆。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诗中诗人暗示弟弟我
2、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解析】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作品描写的关键词,诗歌中景物的特点。由注释可知,最后两句是在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分析诗歌情感需要抓住“往日崎岖还记否”一句。【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
3、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陂脚的驴都受不了了。【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渑(mi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老僧:即指奉闲。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蹇(ji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
4、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5、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2、溪居唐代: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这首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句表达了
6、作者不能为世所用的百无聊赖之情;“偶似”句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情。【译文】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撑船游玩回来。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眼望楚天一片碧绿,高歌自娱。【注释】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束: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楚天:永州原属楚地。束:束缚。
7、南夷:这里指永州.农圃:田园。偶似:有时好像。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榜:划船。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长歌:放歌。【赏析】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
8、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这首
9、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3、寄韩潮州愈唐代: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案】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 尾联则荡开
10、一笔,别开生面写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解析】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译文】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
11、越过泷水急流。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注释】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潮水:河流名,今名韩江,流经潮州。岭:指五岭。华岳:即西岳华山。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关:指蓝关。泷流:即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唐时称虎溪。驿路:驿道;大道。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城根:犹城脚。一作“城闉(yn)”。瘴烟:湿势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具体情况不详。【赏析】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
12、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
13、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4、过勤政楼唐代:杜牧千秋佳节名空
14、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昔伤今之情,对当年之盛的缅怀,对今日之衰的伤感;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惨淡失意的心情;暗含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借古讽今也含有对晚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译文】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注释】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
15、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承露丝囊(nng):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紫苔(ti):一种漫生杂草。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赏析】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
16、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
17、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
18、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
19、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5、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恶风”“黄流”暗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作者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解析】结合本诗的注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
20、”,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与打击,表达出一种愤激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作者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注释】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以具区(太湖)、洮滆(长荡湖)、青草、洞庭、彭蠡(彭泽)为五湖。火:这里指磷火。【翻译】:狂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因风力过猛,
21、江流湍急。波浪迅速得象千军万马席卷而来,气势压在三江五湖之上。岸上荒凉,舟中渔火夜中明,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将过去的残夜。少年时走上仕途,现在头发花白,内心无限的离开官场归家的凄凉郁愤之情。【赏析】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
22、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
23、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6、喜见外弟又言别唐代: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语罢暮天钟”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