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调研报告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秋兴八首》(其一)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调研报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其一)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调研报告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兴八首(其一)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调研报告论文 曾坤 在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秋兴八首占有崇高的地位,是杜甫晚年的巅峰之作,也是其组诗中的精品,前人对这组诗推崇备至。清人黄生饱含深情地评价道:“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清人杨伦引陈眉公语云:“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清人沈德潜在杜诗偶评中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具见于此。其才气之大,笔力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叶嘉莹先生亦说:“盖唐人七律之作,至杜甫而境界始大,情意始深,而此一体之功能变化,亦始发展而臻于极致。至于七律连章之作,则更为杜甫之所独擅,而秋
2、兴八首则杜甫七律连章之作中之翘楚冠冕也。”秋兴八首(其一)是秋兴之发端,杜甫将秋世界中的羁旅苦恨、家园之思、身世之慨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具撼人心魄的力量,吴小如先生讲解这组诗时说:“第一首写得最好。”细致地讲解这首诗,对于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特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大有裨益,下面谈谈这首诗的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一、研究综述 (一)异文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异文不多,只有两处:一是“塞上风云接地阴”句,绝大多数杜诗本子皆作“接地”,唯有元人张性杜诗演义注云“一作匝地”及清人范廷谋杜工部诗直解作“匝地”;二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句,唯有清人边连宝杜律启蒙作“重开”,而注云:“一作两开。”
3、钱注杜诗朱鹤龄注杜诗等众多杜诗权威注本皆注云:“一作重开。”可见“接地阴”要优于“匝地阴”,“两开”优于“重开”,对此叶嘉莹评析道:匝地但就地面而言,接字则有自上而下之意,此句云塞上风云接地阴,由上而下说来,自以为作接字为是。两字不仅稳重大方,且音义皆更为切实有力,作两字为是。” (二)解题 这组诗题为“秋兴”,“秋兴”为何义?明人王嗣爽杜臆云:“语云秋士悲,秋原易悲,而公之情事,有许多可悲者,而感秋景以生情。第一首乃后来七首之发端,乃三百篇之所谓兴也。”钱谦益则注重“兴”字的来历:“殷仲文诗云: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潘岳秋兴赋序云:于时秋也,遂以名篇。杨伦说得更简洁:“潘岳有秋兴赋,因以名
4、篇。”张忠纲云:“秋兴之兴,是感兴、发兴之意。杜甫漂泊多年,寓居夔州,往事历历,时萦胸臆。值兹秋日,见草木之凋谢,景物之萧森,触景伤情,引发了对长安的思念与回忆,写下了这组联章体七律。”刘学锴则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简明扼要地指出:“历来的选家、评家对题内的兴字所包含的内容意蕴都非常注意,实则兴的内容意蕴离不开秋字。诗人的情怀和感慨,因萧瑟的秋色、秋气而引发,故日秋兴。”宋金亮则从秋的文化角度解说道:“秋兴八首的诗题鲜明地点出时间季节之属秋。秋既是天地循环的时序环节,又是带有生命体验的苍凉情调的时刻。因秋而感,于秋而发想,感秋的传统延及诗人身边,挥之不去的情结牢牢地缠绕着。”叶嘉莹的解说亦明白晓
5、畅:“盖此八诗,原但为杜甫寓居夔州,因见秋日草木之凋伤,景象之萧森,而内心油然有所感发而作。至于其所兴感者为何,则杜甫平日所心心念念者。” (三)诗旨 此诗的主旨比较明确,众评家没有什么异议,金圣叹说:“前解从秋显出境来,后解从境转出人来。此所谓秋兴也。”杨伦引俞埸语云:“身居巫峡,心忆京华,为八诗大旨。”仇兆鳌云:“首章对秋而伤羁旅也,上四因秋托兴,下四触景伤情。”有些研究者在解说该诗的主旨时还注意到了此诗在组诗中的地位。如:清人浦起龙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邓魁英、聂石樵道:“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三首写身处夔州而思念长安;后五首写思念长安而归结到在
6、夔州的处境。其中以第四首为过渡,各首之间,脉络相承,首尾相应。虽云八首,实则一篇。”叶嘉莹解说道:“此为八诗首章,自夔州秋景起兴,点明时地。而在秋景之叙写中,隐隐逗出怀乡恋阙之思,已有无数感兴在其间。故园心三字,自是此诗主脑所在。而以尾联之急暮砧唤起次章首联之落日斜。” (四)句解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研究者解说得很细,最能给人启迪的解说即是注意了其渊源。仇兆鳌说:“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杜诗只将其中的“晚林”改换成“枫树林”,并在“凋”字后饰以“伤”字,但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
7、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金圣叹对这联的解析极富深情:露凋伤气萧森六字,写秋意满纸。秋者,揪也,言天地之气,正当揪敛之时也。故怨女怀春,志士悲秋,皆
8、因气之感而然。”顾宸说:“当此秋露既下,枫树凋伤,叶落而山与峡倍明,故气象萧条之中弥见森列。”王嗣爽则将诗意进行了升华:“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叶嘉莹的研究也给人启迪:“盖此二句为首章开端,自夔州秋景起兴,故于地则日巫山巫峡,于物则日玉露枫林,而间以凋伤萧森字样,不惟写得秋意满纸,更引起无穷萧飒衰残之感兴,而情景时地更复无一不照应周至,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发端。”四冷成金的解说则与一般解说不大一样,他在这联诗里体会到了一种无尽的美感,以饱含诗意的语言评析道:“从自然运转、山川气息着眼,而秋霜化为玉
9、露,枯树变作枫林,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眼中,秋天只能徒增凝重与爽厉之美。”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说这一联诗,首先要弄清楚“塞上”的含义,“塞上”有两种解说:一种是以清人吴见思读诗论文的解说为代表:“我归计未定,欲直下荆楚,而江间波浪未平,八月也。欲仍道秦州,而塞上烽烟未静,吐蕃乱也,故留滞已久。”这是将“塞上”解为秦州。一种是以仇兆鳌的解说为代表,他引陈泽州注道:“塞上,即指夔州,夔府书怀诗绝塞乌蛮北,白帝城楼诗城高绝塞楼,可证:”这是将塞上解为夔州。据整个诗意看,塞上当指夔州为好。这一联写秋的精妙之处,前人早已注意到,如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
10、上而下一片秋也。”再如仇兆鳌引顾宸语道:“波浪在地而日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杜臆说:“但见巫峡江间,波浪则兼天而涌;巫山塞上,风云则接地皆阴。塞乎天地,皆萧森之气矣。”钱谦益道:“江间汹涌,则上接风云;塞上阴森,则下连波浪。此所谓悲壮也。”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故而清人黄生对这联诗有很好的发明:“三、四句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语含比兴。”叶嘉莹亦说:“杜诗妙处正在写实而复有凌越现实之意。如此联,固是写眼前现实景物,而其言外乃有无限凋伤衰飒之叹,令人油然自景物而感慨及于人事。”瓤萧涤非先生极欣赏此联:“自含郁勃不平之气,身世飘零,国
11、家丧乱,一切无不包括其中,语长而意阔。”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深得古今评论家喜爱。“他日”一词有歧解,有解其为过去的日子,也有解其为未来的日子,如仇兆鳌云:“他日,言往时。”钱谦益则云:“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这是将“他日”做未来解。而明人唐元纮杜诗攟则认为“他日”两解均可:“或注云向日,其实过去未来皆得兼之,谓后日亦可也。”看来“他日”一词,诸人未能达成一致的解释,若作往日解,则这句诗意思为,离开成都到夔州已经两度看到菊花开放,往日的泪水又情不白禁地流下来了。若作将来解,则是说:两度看到菊花开放,未来想起这种情景还一定会泫然泪下。“他日”虽有歧解,但这不影响评论家对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兴八首 其一 研究 综述 教学 建议 调研 报告 论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