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无痕化实施——以《老北京的小胡同》为例调研报告论文.docx
《浅谈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无痕化实施——以《老北京的小胡同》为例调研报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无痕化实施——以《老北京的小胡同》为例调研报告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无痕化实施以老北京的小胡同为例调研报告论文蔡 庆案例背景:中国散文有着两千年文以载道的传统,从诗大序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这一思想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语文教材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便是中国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也一贯坚守着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学界曾出现两种极端:夸大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抛弃学科德育目的,强调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坚守语文是语言形式学习的铁原则。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它是在一定在语言形式的品味中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家情感,进而理解作家的思想追求和
2、人生态度,获得对人生、对他者、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建立合理的“三观”。只有在语言的品味咀嚼和情感的体验浸泡中,语文德育目标才能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实现。否则只是空喊口号、贴标签,毫无益处。案例反思: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京派作家萧乾的回忆性散文,它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老作家忆旧文字里常见的拉家常风带着我们在亲切平淡的娓娓道来中领略胡同的风俗画卷,感受作者对小胡同的眷恋和痴爱。学习这样一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散文,对于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孩子来说,既有陌生感、新鲜感又有阅读的期待和挑战。文中有对故土胡同的眷恋、怀念,有对胡同命运的思考,对城市建设现状的反思与批评,情感内容是丰富的。应该说,这个文本连缀着
3、“世俗风情”单元的其他篇目,能够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了解本土民居文化的热情,沸腾学生对故土的热爱,进而增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然而真正施教过程中,要让德育目标在语言品味和情感体悟中润物无声地无痕化推进,却并非易事。难度首先在于这篇文章呈现出的地域信息、方言信息和一些历史感、年代感较强的文化信息会造成理解上的疏离感,而文本中所展示的胡同生活画卷也是近百年前的场景,走街串巷的胡同叫卖声也早已销声匿迹,只剩庙会等场合的民俗文化表演。且不说当下的北京青少年拥有胡同成长经历者少之又少,对于后一代的上海学生,与胡同、与旧时代胡同生活相距甚远,要唤醒他们对文本图景的亲近,难
4、度不小。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是将其处理为文化味的京派散文,还是作为一篇叙写胡同苦乐人生、抒发对胡同眷恋之情的个人抒怀文本。处理不好,教学方向就会严重偏离,遑论学科德育目标的实现了。一、抖落文化味儿,回归文本情感本源胡同,是京味文学中永恒的意象,看文化北京,胡同就是一个最经典的符号。同是写胡同,这篇文本和另一京派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有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立足点却是截然不同。汪曾祺作为老北京的后来者,更多的是以文化眼光打量和审视他所熟知的胡同生活。面对胡同无可挽回的颓败和消逝,老作家也流露出淡淡的惋伤,而渗透全文的则是理性的文化关照。而萧乾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他想要传达的情感主线则是一个普普
5、通通的老北京人对凝聚着自己的苦与乐、爱与憎的小胡同的深切怀念,氤氲全文的是那种灵魂深处散发的痴迷与眷恋,故而文本语言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情感力量远远超出文化反思。如果过度发掘文本中民俗的东西,文化的东西,甚至是胡同生活形态的审美的东西,放大胡同文化在文本中的隐性因素,从胡同文化的拯救、保护和继承角度来生硬地达成德育目标,那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就演变成了德育教化的传声筒。二、拉家常的散淡语言里,关键句串联全文的解读萧乾晚年创作的散文集,文字平淡、朴实、随性自然,如同沐浴着冬日暖阳,在胡同口和你拉家常,一派豪华落尽后的散淡。学者傅光明、孙伟华评价道:“萧乾晚年最擅写追忆往事的散文,它们就像一条静静流淌
6、的小溪,清亮、晶莹,没有峰回路转,也没有柳暗花明,只是舒缓地从心底流出,具有无穷的魅力。”1老北京的小胡同正是这样一条小溪,静静流淌,不涉雕琢,不讲技法,一字一句皆从心底流出。但是这样随性流淌的小溪在教学上也会有点小问题。文章开头四段叙述在胡同里的早年经历,以苦难为主。主体部分怀念胡同的声音,追忆幼年的玩具和游戏。末尾三段,一段对比上海弄堂,一段联系国外类似民居建筑,最后抒发惋惜之情。整篇文章初读下来,让人感觉不到情感的大波澜,如果要从结构章法上解读文本,甚至感觉有些段落、语句稍嫌多余,并且几个部分之间缺少明显的过渡,看似结构松散,比如将写游戏部分和胡同声音部分颠倒顺序;将前四段压缩;将和上海
7、弄堂对比段落删去,凡此种种似无不可。不拎出内在的情感线,教学环节就会变成几个板块独立赏析,缺少内在联系。然而高明的作家即使用最散漫不拘的文字拉杂成篇,也会埋下文章关捩,让读者借此关捩读出文心。老北京的小胡同关捩处便是那句直抒胸臆的“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因其魂梦萦绕,故而83岁高龄写下此文;因其魂梦萦绕,要絮絮叨叨在小胡同里经历的种种苦难;因其魂梦萦绕,要用那么陶醉且略显激动的笔调回忆胡同里的种种声音,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因其魂梦萦绕,追忆寄人篱下的童年时光时,要用孩子的口吻让那无遮拦的单纯快乐扑面而来;因其魂梦萦绕,要“贬低”上海的弄堂,极尽对胡同
8、偏爱之情;因其魂梦萦绕,旅居海外,目光所到之处缠绵于像小胡同的类似街巷,并始终关注和思考这些民居建筑的生存境遇。这一关键句,让全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无论是胡同之苦,胡同之乐,还是胡同之思,皆因这份血脉相连的深刻关系和魂梦萦绕的深情。于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来感受胡同生活,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态度,捕捉作者的难言之隐,一切都顺理成章了,整个教学环节也不再松散支离。三、创设情境,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对于文中描述幼年时代的玩具、游戏,七年级的学生是容易进入文本,找到共鸣。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关于胡同声音的描写,学生们就生疏得多。首先对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北京吆喝,学生们知之甚少
9、,也没兴趣关注这些民俗文化的东西;其次班里的学生们生活在上海,没几个去过北京、亲身感受过胡同文化;再者萧乾回忆的胡同生活是1920年代的内容,时代距离增加了学生沉浸文本的难度。还有一点,萧乾写声音,不像林斤澜的春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来得痛快,象声词、动词排山倒海,修辞丰富,句式腾挪,语言形式上特点鲜明,容易把握。萧乾写胡同声音,来一点通感,来一点象声词,来一点概括,来一些描写,也来一两句抒情,中间还夹杂记叙。似乎什么都来一点,什么都不鲜明,但是我们读着读着,却真切感受到那样一副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画面,也真切体会到作者回忆这一切时的陶醉与满足。作者对胡同生活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北京的小胡同 浅谈 语文学科 德育 目标 无痕化 实施 老北京 胡同 调研 报告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