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奴隶社会 : 夏(约公元前 21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商(约公元前 17世纪公元前 1066年); 周(公元前 1066年公元前 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 771年公元前 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二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6年); 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 220年公元 581年); 隋(公元 581年公元 618年); 唐(公元 618年公元 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 979年公元 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2、元(公元 1279年公元 1368年) 明(公元 1368年公元 1644年) 清(公元 1644年公元 1911年) 1 / 30 目录 上篇 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 城市的产生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
3、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 城市的产生(续) ?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 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 4000 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 3000 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1 郑州商城: P9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
4、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 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 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殷墟(安阳小屯) ? 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 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 ? 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 填基法在洼地或原由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 2 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 P10 2-2-1 )。周
5、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 2 / 30 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 体现统治阶级的
6、权利。 周代的都城城制: 周礼 . 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 朝一夫。” 周礼 .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 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 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3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
7、,无建设; 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 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 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二城市建设 1 燕下都: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
8、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1. 燕下都:(续) ?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 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 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2 齐临淄: P19 建于公元前 4 世纪,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城市人口在30万人之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城市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 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
9、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 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3、赵邯郸: ? 公元前 386 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 年。 ? 包括内城和宫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有几处形成 了一条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3 / 30 ?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 4、郑韩故城: ?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 米。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 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
10、一仓城。 5、 城市总体特征: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 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 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
11、率、货币、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 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经过初期恢复, 到汉武帝时期, 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东汉光武帝时首都东迁,公元220 年东汉灭亡。 二城市建设 1 秦朝都城咸阳 :P26 建于公元前 350 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 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 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
12、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 行严格管理。 ? 秦都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气势宏大。 ?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 处离宫别馆。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 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 向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2 汉长安 :P28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
13、秦咸阳的正南方。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 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城市情况 : 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 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4 / 30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外围皇帝
14、陵墓处设陵城。 3. 东都洛阳 :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 25220 年汉朝首都改在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共有十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的几乎一半用地;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皇家园囿; 祭祀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4 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 :新丰城、陵城、汉代军市 新丰城 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 4. 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 :(续) ? 陵城 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 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 建造陵城。 汉武帝“徙 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 茂陵 ”,汉成帝“
15、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 昌陵 ”、“徙一百万以上居 平陵 ”, 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 4. 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 :(续) ? 汉代军市 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 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 5 城市总体特征: 。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16、 出现了礼制建筑; 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黄巾起义 (公元 220 年)结束了汉的统一, 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 分裂的局面, 直到南北朝结束 (公 元 589 年)。 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 400 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 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 发展有一定影响。 由于有了文化的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 地区修建了大
17、的城市。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 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 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 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 三国与西晋时期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 二城市建设 5 / 30 1 曹魏邺城:三国时期曹操的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位于漳河沿岸。 城市平面呈矩形。城市中偏北有一条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
18、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 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外是戚里与王室专用园林。干道南面为 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 :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 ?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 ? 邺南
19、城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2. 南朝都城建康: 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 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 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 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 三国时期: 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 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称为苑路。 晋朝时期 : 城市得到较大发展。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西晋末年建西州
20、城;东晋中期新建 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方位,形成了 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 的局面。三城市之间是坊里 和商市。 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东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 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 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 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城市特征: 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 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 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21、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3隋唐长安 : 最早是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的基本轮廓仍 和隋初建城时相同。城市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是中国古代、也是 世界古代最大的城市。 城市情况 : 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城门。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起点,经皇 城南面正门朱雀门和朱雀门所对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 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建设 笔记 整理 完整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