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政治思想.doc
《道家的政治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的政治思想.doc(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家的政治思想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人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刨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结果每每由道家承担起来。而道鲁迅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要的大树”。从中国整个历史看,道学的作用与儒学不相上下,一隐一显,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社会之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之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道学研究
2、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研究儒学。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道学研究才开始成为研究的“亮点”。直接标志是道家文化研究辑刊。其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被确认;老庄的思维方式值得研究;“道”不只具有实存意义和本体意义,还具有境界意义;道家文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对黄老之学和稷下道家的研究别开生面。(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5页。)道家是老子创造的,以老子为宗师。被称为道家,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说是以“道”为核心。用道说明一切,解释一切。但道家流派很多,彼此间不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但其思想在基本点上有一致处:尊道,贵己,有的说是“法自然”。一
3、、道家学说的一般特点分庄子一派和扬朱一派。另外还有从贵生发展到及时行乐、纵欲主义一派;从贵己发展到重视健身,走上禁欲主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老庄一派。(1)以道为基本范畴。(2)政治上无为。(3)人生上贵己。重生、贵己是道家对人生的基本看法。老子认为生命是第一位。庄子要的绝对自由,也是为了身心安乐,逍遥人间。最为突出的是扬朱一派,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贵己”、“重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二、道家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有深远的社会根基和思想土壤。(1)隐士传统与实践。在氏族社会末期,已有一批鄙弃权位、轻物重生的特殊人物,并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在庄子出现了很多隐士人物。尧时许由,尧让权于
4、许由,许不干。这可能是庄子编的故事,不是真的。殷周之际的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一般认为可能真由此事。在以贪欲为动力的阶级社会中,仍不断地涌现出辞让校验位爵禄、甘心退隐山林的高士、逸民,继承了这一古老传统。(2)思想文化条件。老子一书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成熟体系。它熔铸了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既有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总结,也有个人立身处世经验的总结,而更主要的是富有历史感地对文明社会的深层矛盾进行了透视和总结。(3)广阔思想土壤与理论源泉。老子一书及其理论思维水平,不仅对
5、远古至旧制崩解的春秋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总结,而且古代气功养生等方术科学和神仙境界的自由向往,原始朴素的非功利审美观、道德观等,也都被纳入思想体系,成为道家风骨的重要文化基因(4)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有论者认为,先秦道家思想既有北方的史官文化背景,亦有南方的巫文化背景。只是先秦道家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吸取不同的滋养罢了。史官文化“重实际故重经验,重经验故重先例”。所谓历史成败、兴亡、祸福、古今之道正是重实际经验的具体表现,正是对历史的理论抽象。丰富而牛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化作了冷峻的历史哲学,先秦道家“究人人之际”、“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6、”的宇宙精神,人与天、地、道同大的“人大”意识,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平齐的眼光,诗与寓言的表达方式,汪洋恣肆、诙诡谲(ju)奇的浪漫之思等,显现了先秦道家哲学热与美的一面。而这与巫文化的交通神人的巫风,富于想象的史诗与神话的文化土壤相关联。只有从这两种背景出发,才会对道家哲学有热有冷、美与真的多面理解。“如果说屈原所创之楚辞体现了巫史两种文化在文学上的合流(范文澜语),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则在哲学上体现了巫史文化的融合。只有从这两种背景出发,道家南北派的说法,乃至儒道之间思想旨趣上的异同才能有合理而坚实的存在根据。附劳思光南北传统形成的论述:周公东征,使周人兼有东
7、夷之故地;但昭王南征失败,此周初政治形势中最重要之情况,周文化不能入南方,南方则保留东夷、殷人及祝融族之文化,从而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殷商的旧中原文化因退往南方而成为南方传统,而后发展起来的周人文化则成为新中原文化。南方文化传统的特色,首在于其神权观念。楚文化与此相近。凡重神权者必薄人事。殷人既事事皆取决于鬼神,其风尚所及,遂有某种放任之生活态度。好酗酒纵猎之类。盖既一切听天意,自不能作严肃之努力,此种特色实过信鬼神而生出。但不作事功一面之努力者,每每易于驰心于想像世界之中,故楚人代表之南方文学,日后又表现玄幻之趣,而与周之文学大异。故以重神轻人、放浪生活及文学艺术之倾向为三大特色。周人本一小
8、邦,其特色文化之传统的形成则在入中原与殷民族及其同盟迭番争斗时。人在预期环境奋斗时,必要之观念基础在于坚信人之努力可克服客观存在之困难:周人正处此历史环境中,遂发展出强调人之主宰地位之思想倾向。(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54页。)强调人之自觉努力之思想,为周文化之第一特色。由强调人之主宰地位,必生出改造自然世界及生活之要求。此种要求在周人即表现为建立礼制,创生一种文化意义之生活秩序,以规范自然生活之努力。因此,周文化以忧患感为发生条件,而以肯定人之自觉努力之力量为其内在特色,而此特色所表现之具体活动,即在建立生活中之规范秩序。又因支持此种规范秩序之需要,而倡严肃生活之态度。三季度春
9、主要成就全在政治制度及所衍生之社会秩序方面。即就首选而言,因尚无超越反省之智慧,故亦不能成就纯内在之德性。至于一切玄渺之理趣,超离世界之境味,皆非此文化传统所重。总之,南方重神权,北方重人事;南方喜放浪生活,北方倡严肃生活;南方重艺术玄趣,北方则重政治实效。于是,至周末时,此两传统仍分别生出两大思想潮流。一为儒学,一为道家老庄之学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5256页。)具体来讲:老子的思想渊源与上古文化与学术关系较为紧密。原始氏族社会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产品和社会成员的平等相处加以理想化,并进而提升为一种普遍的“道”的品格“生而不有”。从学术上讲,汲取了上古时期的格言、古语、谚语及古
10、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并把这些思想资料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作为哲学思想和命题加以阐发。如对兵书的知识加以引用。从思维方式看,创世神话在原始思维和原始世界观中占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老子受其影响。其宇宙论直接导源于神话宇宙观。另外也有学者指出,老子一书与上古的生殖崇拜联系密切。提出虚静、阴柔、慈俭,因而闪烁着“母性之光”,属女性文化。庄子的思想与隐士传统联系密切。乱世寻求避祸自保,同时具有在反流俗的意义上寻求个人生活的新意义。 三、道家学派的演变(一)道家派别:隐逸派,特征是避世修道,明哲保身。老子和庄子是这一派的祖师。治世派,主张无为而治,兼法兼儒。申韩的刑名之术,汉初的黄老之术,魏晋弃学政治学说与此
11、相近。三是异端派。特征是攻击礼教,菲薄儒圣。魏晋的嵇康、阮藉、鲍敬言等人略近之。四是放情派。特征是任情适意,顺欲乐生。杨朱思想近之。五是神仙派。特征是修道炼养,以求长生。这一派古已有之,后来与老庄思想相结合,形成道教的核心教义。老子以后道家学说分四大派别:关列派,杨朱派,庄周派,稷下派。(二)道家学派的演变有五阶段、六阶段、七阶段等说法。五阶段:先秦的老庄学;秦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隋唐之后的内丹学。第一阶段为先秦的老庄学。先秦时老子一书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以道学统摄诸子之学,进行了两次学术大综合,稷下黄老学派出现是第一次学术综合,庄子学派的形成则是第二次学
12、术综合。第二阶段为秦汉黄老学。在这一阶段,也有两次学术大综合,先是吕氏春秋托黄帝以立说,以法天地自然为本,显然是黄老之学汇综诸家的一次发展;后是淮南子及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等,亦系以黄老之学为宗的一次学术大综合。第三阶段为魏晋玄学。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借注释“三玄”来发挥玄学思想,用以调和自然与名教或儒道之间的关系,虽脱离了原始道家思想,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形态而被称为道家学术史上的“新道家”。第四阶段为隋唐重玄学。重玄学开始于晋代道教学者孙登,经梁道士盂智周、臧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弼、张惠超
13、、司马承祯至唐末杜光庭续有发展,成为隋唐时期道家思想继玄学之后的主要理论形态。第五阶段为内丹生命哲学。隋唐之后,内丹学兴起。内丹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内丹生命哲学,一为内丹生命科学。(胡孚琛chn、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另有学者认为,老子思想的传授与演变约分五期:一为初期老学;二为稷下黄老学派;三为本于黄老的申、韩学派;四为秦汉时代的黄老之学;五为黄老道家演变为道教。 六阶段说 有论者指出,道家学派的发展轨迹,约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学的创立。第二阶段为老子门徒之学,大致是关尹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清之旨,列子由“惟道是从”而引出贵虚之论,杨朱由“惟道是
14、从”而引出贵己、为我之说。第三阶段为庄学,展开对人的价值与存在方式的追问。第四阶段为稷下道家。其特点是学宗老子而贵术,并兼取其他各家的思想,同时也实现了道家和其他各家的结合。第五阶段为黄老之学。战国末至西汉初,黄老之学在以道术治世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兼重以黄老之术养生,并出现了将老子神化的迹象。第六阶段。西汉至东汉,道家在曲折中发展,严遵、河上公对老庄学说的阐发和东汉中期以后黄老道的流行为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是道家转型的前奏。道家的转型之一是玄学,转型之二是道教。七阶段说。牟钟鉴先生持七阶段:创始阶段的学说可称为老学。第二阶段是杨朱、田骈、慎到、宋鈃、尹文等人的思想言行。第三阶段为庄周及其
15、学派的学说。第四阶段为战国末年到汉初的黄老之学第五阶段为汉末道教。第六阶段为魏晋玄学。第七阶段是它的余绪不绝,绵绵若存,至今犹然。隋唐以后至近现代都可以划归到这一阶段道家的后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诠注老子、庄子,形成道家的章句之学;二是老庄之学融入别家学术思想之中,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其批判精神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武器之一;四是其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存在于历代文论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五是道家思想存在于历代隐士或失意文人的人生态度之中,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有论者已提出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如果说“当代新道家”的存在能够成立的话,则似可将它视为
16、道家发展的现代形态或现代阶段。四、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质 (一)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论者将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结为道家风骨(某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并指出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1)“被p褐h怀玉”的异端性格。“圣人被褐而怀玉”,乃指布衣隐者中怀抱崇高理想而蔑视世俗营利的道家学者形象。(2)“道法自然”的客观视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3)物论可齐的包容精神。由于长期处于被黜的地位,与山林民间文化息息相通,道家的学风及其文化心态,与儒家的“攻乎异端”、“力辟杨墨”和法家的“燔fn诗书”
17、等文化心态的褊狭和专断相比,别具一格,具有一种超越意识和包容精神。有论者认为道家风骨主要体现在“避”与“隐”,即“避于俗世”、“隐于自然”。指出“避于俗世”是否定外在世界,“隐于自然”是趋向内在心灵。“避是外在批判,隐是内在超越;避是弃,隐是取:避是看到了假、恶、丑,隐是为了求得真、善、美;避是不满于假义仁以遂私欲、浇漓天下之纯朴的现实,而隐则是为实践自然无为、复归于朴的理想;避是被褐怀玉、掉背独行,隐是道法自然、因任物化;避是是非有别、物我分殊,隐是均同物我、齐彼物论;避是即世兴感、自陈块垒,隐是扫灭情累、自我开解。这就是道家风骨!”上伟人深邃的批判思想家,正是老庄开了中国南代批判竹。学的先
18、河。立足于:尤为政治的利:会圳想,他们对世俗之仁义道德、刷铝法度及人们的“尚智”、“好知”心理。对、lft寸有为政治予以强烈的批判。关于道家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张岱年先生也有所揭示,他认为道家着重揭示了文化生活中的偏失和流弊,道家的一大贡献即在于反对贵贱之别,批判等级制度。(二)道家文化的特质 有论者认为,道家哲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立足于理性思考,反对神创论;(2)强调道的本体论性质,将道看成根源性存在;(3)把道理解为最高法则、宇宙万有的总规律;(4)认为道为宇宙万物的总联系,提出有机的本体论与宇宙观;(5)强调道与世界同在,用道说明世界的流变性与无限性;(6)主张以道为万物的归
19、宿,从而倡导“与道为一”的价值观。这实际上是讲道家道论的要点。有论者认为,道家崇尚自然,其自然的内涵要在三种对立中把握:一是与神相对立,非神所造,没有主宰,自生自成;二是与人相对立,非人所造,没有伪饰,自性天成;三是与社会相对立,非礼义所制,没有繁文缛节,乃是山水灵秀的自然界。道家由崇尚自然而形成三大特质:(1)追求返璞归真,道家有誉鉴于生态的破坏和人生的堕落,造成种种丑恶和祸害,于是赞美事物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本来的面目,让人们保持质朴的天性,这就是返璞归真。(2)追求脱俗超迈。道家的书和道家的人物给人以豁达通脱的气象,眼界开阔,立论恢廓,有明显的离世超俗的倾向。(3)提倡柔静之道。人
20、们通常容易看到事物的正面、主动、显露的部分,前进的轨迹和刚强的威力。道家注重的却是事物的负面、被动、深藏的部分,曲折的过程和柔弱的作用,并且认为后者在事物的发展中往往比前者更重要、更有力量,所以主贵柔守雌,倡导虚静之道。老子思想的特色。一是以自然为宗把握天人关系。二是崇尚阴柔。有论者着熊探讨了庄子思想的特色认为首先,庄子哲学重在解精神之桎梏。其次,庄子哲学谋求处世俗而不被世俗染。再次。庄子哲学追求顺其自然,以保身全性。又次,庄子哲学对文明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复次,庄子哲学是举重若轻、化悲苦为消遣的哲学。最后,庄子以文学写哲学,体现了文学与哲学的绝妙结合。有论者认为,道家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表现
21、为四个方面:(1)自爱精神。这展现了道家对于人类生存和生命的关怀,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儒家爱人的独特的人类之爱的精神。(2)自然精神。道家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以实现与道合一的自然境界。(3)阴柔精神。道家把阴柔作为自然、社会、人我关系的普遍法则,一切以阴柔为价值标准,强调柔弱胜刚强。(4)博大精神。道家博大精神的特征是具有无限的包容性,所谓“知常容,容乃公”,所谓“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所谓“顺物自然而无容私”是也。 有论者将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因道意识。道即规律、法则,因道即以道为依归。因而因道体现了道家对物性和物(自然)的规律的尊重。由因道道家又讲因性,因性体
22、现了道家对人性和人(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尊重。(2)和谐意识。道家通过揭示人与物及自然的统一和联系来确认人作为类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反对在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分出高低贵贱,要求人们摒弃人类自我中心的念头,将人还给人,也还给自然,从而与自然打成一片,进入天人相合无间的理想状态。(3)无为意识。道之无为是顺物之性,自然而为,万物感觉不到道之为的强制性、目的性。人道本于天道,人道亦要求无为而为,人道之无为即因性之为,自然之为,与一切有悖于自然的主观妄为截然对立。(4)宽容意识。道家将宽容观念作了较儒家更彻底充分的发挥和阐述,他们从道之包容性出发,肯定人与物均有其存在价值,因而提倡对人对物一视同仁,无有
23、偏私,强调善救人善救物,无弃人无弃物,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5)批判意识。道家老庄均是中国历史五、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一)生平与著述老子其人其书所处的时代至今有不同意见。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老子在孔子之先,为孔子之先生。史记上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一书主要成于老聃(dn耳朵长至肩,老子惊怪时常作吐舌状,故称老聃。)之手,虽有后学增补,但基本上是出于一人的手笔。郭沬若、吕振羽、任继愈等持此说。二是老子系战国时代人,老子也是战国时代的书。较早持此观点的有梁启超、冯友兰、范文澜侯外庐、杨荣国等。理由是孔子之前无私人著述,老子一书不可能早于论语,而只能成于战国时代。三是老子一书成书于秦汉之
24、际。持此说者为顾颉(ji,也念xi,颉颃hng。)刚等。认同第一种意见的较多,也为后来出土的文物证明。老子与孔子属于同时代的人,春秋末年,稍长于孔子。老子一书基本上为老子一人所著,写作风格比较一致,是老子的思想独白。其思想代表哪一个阶级:一说为没落领主。二是代表农民思想。三是代表隐士思想。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二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三是既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又有唯心主义的因素。过去讲是唯心主义,现在一般以第三种意见为主。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其思想的核心是“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道德评价标准。老子的一个贡献是把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道路由一般的哲学概念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家 政治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