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管理心理学.doc
《[笔记]管理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管理心理学.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ABC(导论)管理活动是协调、控制和指挥共同劳动的人们,为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科学管理原理 F.W.Taylor(泰勒)1911管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与工业效率Munsterberg(闵斯特伯格)1912工业心理学的诞生管理心理学 Leavitt(莱维特)1958管理心理学的诞生1. 管理心理学是什么?1. 劳动者角度帮助了解劳动的意义:报酬、钱;个人满足、自信、成就感;学习的机会、社会经验、建立人际关系、尊重认可;提高健康水平、解决工作压力等。2. 管理者角度管理活动是以人为中心,帮助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有效选拔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效率;提高员工满
2、意度,增加其对组织归属感,减少人员流失、缺勤、事故等。3. 管理心理学家角度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拥有管理心理学Masters Degree;承担工作包括:心理测验的开发和验证、人员选拔和安置、绩效评估、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雇员支持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等。2. 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方法1 主要研究领域1) 组织中人的行为 2) 组织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 3) 领导与沟通 4) 组织环境营造 5) 跨文化组织 2 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其科学本质(要求、局限性),从而帮助进行更有效的决策;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1) 实验法在控制情境中,系统地操作实验变量,观察因变量的该表受
3、何种影响;分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2种,各有优劣;“控制”的关键性,实验目的即检验自变量的任何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分组对照是种常见的“控制”方式。2) 问卷法最常用;获得大样本、成本低;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可提高有效性。3) 定性研究包括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1) 观察法:即实际情境中的观察研究。分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种,按实际情况使用。(2) 访谈法:对访谈者要求较高。(3) 个案法:针对个人或单个团体的研究。需了解对象的全面状况:背景、经历等。3. 管理心理学未来的挑战1 研究和应用与时代同行甚或超越时代。2 对管理心理学家集体素质的提高、过于追求绩效(论文)的弊病、高质量研究。第二
4、章 管理中的人性观是善还是恶?一、 人性是什么?通常每个人对于人性都有一个预先的基本假设,它不存在于意识层面,但每时每刻决定着我们的判断、决策;接受不同的假设的管理者会趋向于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二、 西方管理中的人性观1. “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1) “经济人”假设(1)人以谋求最大经济效益为工作动机;(2)组织掌握经济诱因从而控制个人(3)情感非理性,需理性权衡利害;(4)组织需控制个人情感。?2) X理论假设人都是“经济人”的管理理论;(1)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2)多数人无进取心、责任感,而宁愿被指挥;(3)多数人与管理目标相悖,需强制迫使;(4)金钱与利益因能满足多数人需要,可作为
5、激励工具;(5)少数人能克服感情冲动而成为管理者。特点:(1)以(少数人制定的)任务为导向;(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其他人只需服从命令;(3)“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弊病:仅适用于特定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与被管理者两极对立;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悖逆人性论,易受到反抗。2. “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1) “社会人”假设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的是人际关系;以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结果为依据提出的原理:(1)人有多样化需要,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员工;(2)各种人际关系影响“士气”,“士气”决定工作效率;(3)企业需要和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相互
6、依存;(4)领导能力即提升员工(需要的)满足度以提高“士气。”2) 人际关系理论1933年由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研究基础上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中提出:(1)管理重点放在关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2)培养人际关系、归属感和集体感;(3)非个人的集体奖励制度;(4)上级需及时了解员工需要;(5)员工介入的“参与式”管理。特点:认识到人在自然需要之外拥有层次更高的尊重、社交等社会需要。3 “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1) “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1)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2)“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最高层次;(3)管理者主要任务即减少各种环境阻碍,
7、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相似的另有阿基里斯“从不成熟到成熟”理论。2) Y理论由麦格雷戈概括马斯洛、阿基里斯等人假设提出:(1)从事工作与娱乐一样是人的天性;(2)人对目标的实现能进行自我指挥和控制;(3)目标的参与与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满足自我意识与实现需要是最重要的;(4)人的负向应对方式是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5)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因为环境因素,多数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 特点:(1)管理重点的改变:重视环境因素,旨在创造适宜个人发挥潜力的环境;(2)管理人员职能的转变
8、:管理者的任务是减少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为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3)奖励方式的转变:鼓励每个人在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奖励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4)管理制度的改变:保证员工充分实现自我、发挥才能。深层意蕴:管理除了是经济活动,更是人文活动;员工自我发展与组织、社会发展同样重要;管理者与员工互相认同。4 “复杂人“假设和超Y理论1) “复杂人“假设人的需要和潜力随各种客观条件变化(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1)需要是多样的、变化的,需
9、要因人而异;(2)人在同一时期各种需要和动机会整合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会随客观条件变化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个体在不同部门或单位会产生不同需要;(5)没有任何一种普适性的管理方法。2) 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基础上1970年由莫尔斯和洛希提出:(1)工作中人的主要需要是胜任感;(2)人实现”胜任感“的方式受到其他需要的力量的影响;(3)任务和组织相适合,则胜任感易实现;(4)胜任感达成后仍起激励作用,目标实现后会产生更高的目标。特点:强调因人而异、灵活处置,有辩证法意味。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5 “决策人“假设与
10、“文化人”假设1) “决策人“假设以提高效率为中心转变为以合理决策为中心(1)人是决策的主体,决策方案的实施者;(2)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业余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3)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来影响个人决策。合理性:1.把人的行为放在特定的组织背景下,把人的活动目的及相应手段看成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调节的变量。2.着眼点是群体合理决策中的行为协调,强调激发工作能动性的重要性和可能途径。缺点:忽略了个人在工作中的创造性。2) “文化人”假设 1重视人与人的关系2共同的意识和责任3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间信任与平等的合作关系
11、) Z理论1终身雇佣制2缓慢的评价和晋升3分散与集中决策4含蓄地进行控制,但检测手段要明确正规5管理人员与职工只讲建立起融洽的关系6让职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6“学习人“假设”人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 更快的学习能力。 “学习人”假设 代表人物: 彼得圣吉; 基本观点:学习是人的天性,学习动机是与生俱来的。管理重点:以人为本创建理性化的学习型员工,团队,领导和组织。(1) 通过五项修炼的学习和磨练,是员工真正成为组织的主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 通过心智模式的转换与沟通,使组织内全体成员彻底改变旧观念,接受新观念。(3) 强调组织内个体员工与领导自主学习,团队要进行子我管
12、理。“人是最高目的”第三章 是什么影响了员工的行为?社会认知与管理一、 眼见真的为实吗?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现实的知觉,而非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 ,而知觉存在偏差;人当下所处的情境、心理状态会对知觉产生影响。1. 什么是社会知觉?即(个体)对社会一切对象(他人,群体,人际关系,知觉主体自身等)的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时易对对象采取不合时宜或者错误的行动或行为。2.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与一般知觉过程相同,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主要受三方面影响:被知觉者、知觉者、产生知觉的情境。1) 来自被知觉者声音、外表、容貌2) 来自知觉者自己人格、价值观、当前心境、经验、家庭文化背景3)
13、来自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工作中的社会知觉1.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管理者自身的知觉内容和客观管理环境之间的差距2. 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和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的差距,反映双方的合作程度3. 员工对员工的知觉情感性知觉,交换性知觉4. 员工对组织的知觉组织风貌管理(服饰管理,环境管理,服务公约管 理),企业人文精神5. 员工的自我知觉自我知觉的差异,提高自我知觉准确性的方法4. 知觉误差(典型几种)1) 相似性误差偏向于与自身相似度高个体的倾向。2) 顺序效应仅在连续事物中比较,忽视实际标准,评价偏差。3) 过度关注负面信息过度关注过往负面性“污点”,影响评价
14、客观性。4) 知觉防御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5) 定型化(刻板印象)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某个个体的倾向 管理情景:终身员工综合症,社会角色刻板印象(人员聘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原理:1.能够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处理知觉对象的信息,简化认识过程。 2.能够帮助人们更简洁地了解和应付周围环境。 3.具有相对准确性,能够反映一些真实的情况。6)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在一种归因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管理情景:人员招聘,绩效评估特点:1是一种评估者普遍存在的知觉误差 2包含着错误成分,也包含真实成分 3其所导致的评价维度之间
15、的虚假相关,是由于一般评价和特殊判断的影响所造成的 4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避免或消除7) 投射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强调他人的某某缺点,实际往往是自己没有克服的。)8) 期望效应期望值和实际体验的差距,会影响行为模式;“自证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无意间为高期待值对象提供额外支持,以达成自我期待,并作出错误或不公正决策。9)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片面印象;每个人都期待在各方面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判断者需留意第一印象的片面性,做出公平与公正的决策。 特点:鲜明,强烈,迅速形成,牢固而持久,不易改变等10) 定势效应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
16、动的趋势(决策僵局)5.归因与管理 (1)归因 概念 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分类:内归因和外归因 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关键词:努力 能力 难度 机遇 (2)工作情景中常见的归因偏差 1.管理风格(偏差发生在领导层面) 有权威和民主之分,无好坏之分。在不同的阶段引用不同的管理风格。当然,没有单独的管理风格。 2.管理责任归因偏差 管理者把管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以外因素的归因偏差。 3 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能力,技术 努力 外控:运气 工作任务难度6印象管理 (1)概念 人们有意地控制别人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2)过程 印象监控
17、 个人有意识地想给别人留下印象印象动机 意愿程度加强印象建构 个体有意识的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并决定如何去做的过程 (3)策略 获得性印象管理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讨好策略 威慑策略 示范策略 恳求策略)保护性印象管理 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补救策略 合理化策略 借口和辩解策略 事先声明策略 自我设障策略 道歉策略)第四章 动机,激励与管理人人都需要激励“激励”激发他人动机并使之自觉自愿做事。 与管理相关的动机: 权力动机(对拥有权力的渴望) 积极的权力动机:谋求领导职位和权力 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成就动机(个体对自己认
18、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的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特征:1中等程度的冒险精神 2追求最大限度的成就感满足 3及时反馈的需要 4全情投入,坚持到底 测量:主题统觉投射测验(TAT) 交往动机 特殊表现形式 获得社会赞许动机以获得他人或团体的赞誉为目标的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 个体对活动的兴趣由自身内部产生,无需外力作用推动。 三种内驱力 互惠 好奇 胜任 2外部动机 个体对活动的兴趣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 3关系: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相互影响1 激励是什么? 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
19、,引导和保持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及个人目标的活动。当引发的动机指向管理者期望得到的组织行为时,激励才算是有效的。2 激励的意义调动主观能动性、摒弃固有惰性、激发潜力和创造力;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使“用人”、“留人”等问题不攻自破。3 激励理论理论解释奠基人应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关注与个体内能够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行为的因素。这些因素只能被推测。赫茨伯格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管理者要了解需要、渴望和目标之间的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过程型激励理论描述、解释和分析行为是如何被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的。弗洛姆动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动机模型 管理者要理解激励过程,以及个体是如
20、何根据偏好、奖励和成就进行决策的当代动机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4激励的机制 刺激需要动机行为 目标需要动机行为一、 拿什么来激励员工1. 需要层次理论(应用最广泛)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无论薪酬多少,一个单调枯燥的工作永远满足不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总体说需要分为两种: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其表现为:(1)五层次需要如阶梯构造,但次序有时会发生变化;(2)一层次序要满足后会向高一层发展。约高层满足途径就越多,但实现越、复杂越困难;(3)几种需要可同时共存,但有一种会占主导;(4)需要满足后不再具有
21、激励作用。2) ERG理论阿德佛提出需要分为三种:生存、关系、成长(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1)生存需要处于最底层;(2)关系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归属需要;(3)成长需要包括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即充分发挥能力来自我实现。与马斯洛理论的区别:五种需要是天生的,ERG并不完全是;需要除了“满足-上升”流程外,还有“挫折-退化”流程,即转换以获得补偿;ERG理论更实用,马斯洛理论更体现在一种关怀。(4) 三种关系: 并存关系:三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并且在一中需要缺失或受到抑制时可以相互补充。 互补关系:(受挫-回归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
22、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反向关系: 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不要因为高级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低级需要的存在2 成就动机理论“三种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1)权利需要: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倾向。关键词:控制、野心、权利、地位;(2)亲和需要:需求他人认同与喜爱的倾向。关键词:友谊、合作、沟通、理解;(3)成就需要:取得成功的倾向。关键词:完美主义、克服困难、成就感。高成就者特点:独立、关注绩效与自身进步、关注成就感胜过物质利益、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可以通过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效率。3 双因素理论(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笔记 管理心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