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doc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资料整理 考试说明:1. 共三个题型:名词解释(5分4个)、简答题(10分5个)、问答题(15分2个)2. 古代和现代部分不考,如果下面资料中有相关问题,大家自动忽略。如果遇到答案明确的,大家可以自己归纳答案。3. 特别鸣谢:罗时晨、邓跃升、郭昱佐、刘春龙、杨川、李琴、张宇瑶同学的辛勤劳动。4.要去打印的,根据自己情况排版。按章节整理:第一章1简要谈谈经济史的分期及其依据。(注意时期的划分涉及古代和现代)一)1883年之前为政治周期:第一,划分的理由:(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2)以土地为基础、道德压制欲望的财富观,约束了个人理想的发展(即个性被禁锢),由此强化了国家-
2、农民二重结构的稳定性。(3)法制上,中国缺乏一个正式的制度。(4)文化上,中国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偏好于稳定、封闭等特征,影响了竞争的社会属性的形成。第二,时期的划分:一是西汉以前,整个社会的组织因素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西汉到宋以前,社会的发展仍带有军事偏好,尚未形成文官管理的体制;三是宋到1842年之间,社会的发展完全集中到文官管理的体制中;四是1842-1883年之间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干扰下,以前独立、自由发展的封闭状态被中断,自然经济的化解开始从沿海开放口岸向内地伸展。二)1883年之后的经济周期第一,划分的理由:1、中西方的时空距离已经完全改变,加快了中国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
3、2、中国传统价格决定权的丧失,开始围绕西方旋转。3、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已经开始松解,依赖市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第二,阶段的划分1、1883-1914年为第一增长阶段;1914-1937年上半年为第二增长阶段;2、1937-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战时经济阶段;3、1949-1952年为过渡时期,以前公私共同生存阶段的结束,经济发展完全集中到公有制时期,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三)1952年之后的政治经济周期第一,划分理由:1经济基础的变化2全球化引发与世界市场同步波动。31998年前后,中国由短缺经济向供给经济转变,需求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推动力量。第二,时期的划分1、1952-
4、1978年之间,完全政治周期时期,社会的发展以中央的决策为旋转,在险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以“超英赶美”为目标,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2、1978-1998年之间,为纯粹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此时政治与经济因素共同起作用;3、1998年之后,经济因素作用加大,并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2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百度)“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5、: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2)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4)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 3为何要开设经济史课程?经济史即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而言,则是一国(或一
6、个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探索这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有关规律,再进一步总结人类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律。(课件)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其次,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纯经济的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百度)经济史研究可以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合格的资料,为研究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带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从致用的角度讲,经济史
7、研究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最后,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并且能够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百度)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罗时晨)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 我们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850-1883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83-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36-1952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 从增长的阶段来看,近代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过渡性,其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1850-1883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
8、征。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第二,1883-1914年之间,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相对完整的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完全不同的贸易网络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在此网络之下,西方列强借助中国传统金融网络钱庄及其发行的庄票,利用它们资本薄弱特点,给予资金融通之际,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业流通和金融市
9、场。第三,1914-1936年之间,则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较为完整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如下:一是受到一战的影响,西方诸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之故,中国经济得到了一个暂时喘息之机。二是随着洋货进入的减少,前一个时期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出现断裂,一个进口替代企业模式逐步发展起来。三是战后西方逐步恢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干预,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困难的时期,但随着南京政府的建立,经济发展动力又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条件下,重新由民间自由发展的趋向向国有一统的趋势转化。 第四,1937-1952年之间,则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即战时经济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是在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时期,经济发展失去了稳定的局
10、面。但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沿海工业往内地的迁移,部分改变了中国原有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1)技术进步是近代中国中间两个周期繁荣的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中比较完整的两个的时期,刚好处在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高潮阶段,即先后三次的技术引入中国的浪潮:一是伴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国外工业技术移入中国而引发的制度变迁;二是随着洋务运动而来的“中体西用”式的“求强”、“求富”活动;三是投资活动由官方主导向民间转化官方的、国外直接投资、民间的投资。(2)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1883年以前基本是在封闭与朝贡模式下
11、,市场的功能还停留在余缺调剂部分,尚未形成完全为市场而生产和交易的体系;1883-1914年之间则逐步形成了一个沿海与内地贸易循环模式;1914年以后受到战争影响,原先形成的贸易模式或网络因洋货进口减少而出现破裂状况,为此出现了一个进口替代产业浪潮,而1920年后则受到西方各国侵入实力的回归对进口替代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大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1930年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中国则在金银比价对比中各种产业获得了一定的保护和缓冲作用。(3)政府经济政策和行为的作用。这点,大致上可以从下面几点看出:一是1870年“求富”政策;二是1895年允许民间投资设厂,出现“实业救国”和“抵制外货
12、”的浪潮。三是1904年新政;四是1912年以来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如公司法、银行则例等,即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时与袁世凯的谈话中表达的意识,致力于开发20万万公里的铁路;五是1928年后推行的关税自主、收回租借权、国内统税、币制改革、经济统制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4)政局的稳定。在第一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南方处在太平天国运动、北方在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干扰影响下,经济发展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局面,导致人口下降、经济发展被破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局面;第一个时期,国内发生局部战争,但当时的经济重心所在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南方在多次运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自治局
13、面,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第二时期,前期则在中央政治权力下降的条件下,减少了对经济发展的干扰;后期随着全国表面的统一、中央政治权力的加强,重新推行了官僚化,影响了经济发展趋势;第四个时期则完全处在战争之中,此时不存在,稳定与否的问题,经济增长所有都被纳入到战时经济的范畴之内,经济没有自由发展可言。3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相比,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异同?1、与日本的比较1)起步基本一致。一是都面临为西方殖民的危险;二是双方都是农业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一个原始积累,都缺乏必要的经济结构转型的资金。三是都在封建经济的细胞内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仍以封建势力为主。2)发展路径差异。为了摆脱危机,实
14、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开始,双方都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为了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开始,双方都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中国从1860年开始展开“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日本在吸收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实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为核心的明治维新运动。起步路径一致,但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双方出现了分歧: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下,仅仅向西方列强学习“技”,而没有涉足“体”,由此引发了一场由官方主导推行“军工”企业的活动。该活动中,清政府虽然采用雇用劳动制,但产品却由政府根据各地需求进行配置,由此导致企业资金运作完全来自政府,与此同时,清政府并没有取消对民间创办企业的禁
15、令;而日本“早变法,早派游学,以学诸欧之政治工艺文学知识,早译其书,而善其治,是以有今日之强而胜我也。”3)结果不一样。到八十年代后,中国落后了,此时不但差距拉大,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而日本实现了工业化,逐步摆脱了被殖民化的危险,中国则远远没有跨入该行列。2、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1)起点不同: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先后都完成工业化。它们的经济也相应地由早期的传统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基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国家的富强。而中国经过闭关等政策,逐渐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由早期的东亚经济中心向西方的边缘化转变,此时仍然维持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基础。2)结果差异:中国经过近
16、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尚未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水平,如煤炭,1810年,英国年人均为600公斤、法国为200公斤;美国250公斤;中国到1936年时尚未达到80公斤。在此之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商业阶段。现代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到抗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 3)周期波动的异同:相同方面:双方都存在上升和下降的波动;时间长度大致相同;都处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内;不同方面:周期阶段不一样,西方国家是工业周期,中国是商业周期;影响因素不一样。4名词解释:经济周期、马尔萨斯陷阱经
17、济周期一般而言,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在实际应用和分析中,每个周期一般又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扩张、紧缩、危机、复苏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通常是把经济增长是否偏离一条确定的轨迹波动,存在上升、下降,以及波动幅度的大小差异。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
18、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第三章 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1、 “三农”问题的缘由及对策1)近代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1)早期形成的沿海与内地贸易网络的破坏,导致内地资金枯竭。(2)二元结构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释放。伴随西方新式工业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也从1860年开始兴起了一场“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直接推动了中国新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到1895年之后,随着官办企业向民间转化,中国新式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自然,就在中国内部形成了一个传统农业、手工业等与现代工业企业相对立的“二元结
19、构”局面。(3)政局波动,缺乏政策扶持。进入民国以来,原先统一的中国被各地军阀割据所替代。此时,虽然没有发生的战争,但各军阀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同时,各派军阀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以维护自身军事、政治等优势,不断加重对所驻地民众的盘剥,由此直接增加了农村地区经济的破产。而此时的中央政府,以至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也注意到农村地区逐步破产的真相,但受到政权微弱的约束,无力也无法对农村加以救济,由此加深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2)近代中国“三农”问题对策针对农村破产等局面,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纷纷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改造农村、农民、农业的对策,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较
20、为典型:一是知识分子的三大“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二是金融界的“资金归农”运动(借助乡绅、借助学校和义振会、直接投资形成产业一条龙);三是中共的土地革命,即早期的打土豪分田地为了抗战,打击有所限制1947年的土地改革;四是国民党的乡村自治,推行保甲制,恢复“礼仪廉耻”的教条;五是国外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探索,如美国的卜凯在全面调查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业经营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卜凯为此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整套、共108条改进农业经济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农村金融设施、使用良种与化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等2、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因素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相比,中国
21、农业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但近代化农业有所发展,然而发展极其不充分。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 政局的稳定与否。第二, 第二,自然经济中耕织分离和某些地区商品性经济作物的发展。第三、土地的集中,第四、现代化发展迟缓。3、简要描述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本题涉及古代和现代,大家只要答近代,因为这部分是图表,所以大家自己归纳答案,在讲义36)4、名词解释:“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工业化以后所形成的与工业、城市相对应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普鲁士道路;前者是在很少触动封建领主利益的前提下,从变革领主农场制、实现农民的解放出发,逐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美国式道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代 经济史 复习资料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