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下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
《人教版四下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下第三单元教材解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四下第三单元教材解读一、 四下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代数学习中的地位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人教版四下有关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的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一、三两个单元。学生在自然数的范围内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到了五、六年级还要扩展到小数、分数的计算。甚至到了中学学习实数范围内的计算时,依然要用到这部分的知识。反过来说,学生如果在四下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学好,那么到了五、六年级学习小数、分数的运算时,他们就要经常性痛苦。一遇到简便计算,就要闹心。所以说,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正确和灵活进行数学运算的知识基础。教师教好这两个单元,也是肩负重任。今天我就以第三单元为重点(因为第一单元大家
2、基本已经教完),和大家交流自己在经历一线的教学之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处理的一些理解。所有的观点都仅是自己作为一线老师在教学中的反思与心得,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二、教材内容与编排特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小节,内容结构如下:(课件配上教材进行总体介绍)纵览整个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知识内容相对集中。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
3、,加以系统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是借助情境理解运算定律和性质。这是教材不同于以往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每一个新知的教学都借助一个生活的情境,通过不同方法解决的列式引出运算定律。三是注重运算定律的运用。无论是例题的教学还是练习的设置,教材都有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运算策略运用意识的培养。三、针对学情的教材解读与运用虽然教材在编排上颇有特色,但教过这个单元的老师都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很让师生们纠结的单元。下面我想针对几个教学中的疑难点来谈谈对教材的进一步解读和运用。(一)疑难一: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我们来看例
4、1: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出示教材,简单介绍:运用一个问题情境,得到两种方法的列式解答,发现40+56=56+40的个例。然后让学生举例,在举例中发现规律,最后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通常就是通过“猜想一质疑一验证一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吗?”然后学生举出各种相等的算式。89+56=56+89,108+67=67+108等等。但很多人都对这个环节提出质疑:学生在例举这些算式的时候,他们真的有经过计算吗?答案是没有!如果是不经过计算的举例,那何来验证?这个疑难我们该怎样解决?我们可以先想一想:“为什么学生不去计算?”因为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5、,“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早已经不是什么发现和猜想了,而是早就知道了,或者说他们在潜意识里早就认定了这个结论,所以这个时候的举例验证,学生也就不再去静心计算。怎么办?我觉得这个时候,对学生来说需要的已经不是算式的举例验证,而是算义上的解释说明。那么,教材的例题情境对我们来就很有启发。教材使用情境意图不仅仅只是引出个例,或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意义,促进算义的理解。所以,我们不妨尝试把这种算式的举例验证变为算义的解释说明。案例:加法交换律的片段教学一、感性认识教师出示两组算式。6+7=1313+24=37508+157=6654567+927=5494507
6、80+13658=644387+6=24+13=157+508=927+4567=13658+50780=让学生快速算出第 2 组式题的得数,学生很快完成,纷纷说这不用算抄抄就可以。 师( 追问):为什么不用算,抄抄就行呢? 大部分学生都说这两组题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二)理性思考 师:“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是我们平时在计算中经常用的一个结论。但怎样来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呢? 【这样设计,就可以从学生的真实认知基础出发展开教学。然后把“用算式举例验证”改为“怎样来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时候学生想到的就不仅仅只是算式举例验证这一种方法,还可以是例举生活中的例子。比
7、如有两个盒子,一个盒子装13颗糖,另一个盒子装24颗糖。求两个盒子一共有多少颗糖,13+24和24+13都表示两个盒子里糖果数量的相加,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得数也相同。原本是书上的情境,现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活举例。这个时候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只是算式的形式,更有算义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加法交换律的本质,为今后学习其他运算定律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这种教学处理的改变启示着我们如何看待和用好教材例题中的情境,发挥情境的最大教学效益。其实,情境的出示不仅仅只是教师的直接呈现,也可以的是学生的自主例举;也不仅仅只是用一个例子说明算理,还可以是引导学生用一批例子来说明。纵观整个单元的教材我们会发
8、现,每个例题的教学设置中,也只有问题情境的设置是牵涉定律的算义的,其他定律的表述和字母公式都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和展现。所以我们应该用好例题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问题情境帮助定律意义理解的功能。(二)疑难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这个单元让孩子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孩子们总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现象:( 1 )25(80+4)=2580+4;(2)25(804)=2580+254;(3)10235=10035+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们主要存在的弱势:一是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基础薄弱。比如328+728,有些学生脑子里反映出来的不是一共有10个28,而是2个28,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两个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下 第三 单元 教材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