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上册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数学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上册教案.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数学(上册)教 案课题:2.1 映射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了解象与原象的概念;(3)会结合简单的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第一章
2、学习了集合的有关知识,主要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表示方法,即属于或不属于;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即包含或不包含2初中我们学过对应,例如: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和它对应;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的一个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二、讲授新课:(一) 映射的概念:看下面的例子设A,B分别是两个集合,为简明起见,设A,B分别是两个有限集说明:(2)(3)(4)这三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左边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右边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3、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指出:(2)(3)(4)这三个对应都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考虑:(1)为什么不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象、原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如果元素和元素对应,则元素叫做元素的象,元素叫做元素的原象注意:1映射三要素:集合A、B以及对应法则f,缺一不可;2集合A中的元素一定有象,且唯一;3集合B中的元素未必有原象,即使有也未必唯一;4A=原象,B象;5A、B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他集合;6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是两个不同的映射例:
4、判断下列两个对应是否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画出对应图(1)设A=1,2,3,4,B=3,4,5,6,7,8,9,对应法则(2)设,对应法则(3)设(4),(5),(6),(二)一一映射例如:映射(1)有两个特点: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B中有不同的象;.集合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一一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如果在这个映射下,对于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B中有不同的象,而且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这个映射叫做A到B上的一一影射上例中(1)是A到B上的一一映射,(2)是A到B的映射,但不是一一影射注意:一一映射中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B中有不同的象,集合B中的元素都有原象;A=
5、原象,B=象,若B象则这个映射就不是A到B上的一一影射三、课堂练习:教材P49练习1,2,3,4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映射的概念;判断映射的方法2一一映射的概念及判断方法。五、课后作业:教材P49习题2.1六、板书设计:课题一、知识点(一)(二)(三)例题:12 2.2 函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2.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主要表示方法;3.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4.使学生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5.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请同学回
6、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映射、象、原象、一一映射的概念并复述。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映射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函数(导入课题,板书课题)。(II)讲授新课:2.2.1 函数的概念课下大家预习了函数的概念,谁能来表述一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必要时予以引导)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x).其中xA、yB,原象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象的集合C(C B)叫做函数y=f(x)的值域。函数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有时简记作函数f(x)。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并和学生
7、一起总结、归纳。)注意:(1)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映射;(2)函数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缺一不可;(3)f表示对应法则,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4)f(x)是一个函数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与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比较,说明其一致性)。(对照定义,指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都是映射,并说明其记法)。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外,还常用g(x)、F(x)、G(x)等符号来表示。自变量x在其定义域内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
8、22+32+1=11。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2.2.2 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几种?各有什么优点?(学生作答后,举些例子对各种表示法进行说明,并说明各种方法之优点。强调:中学里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研究函数常用到区间的概念。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我们规定:(对照图表逐一解释:课本P53表上方(1)、(2)、(3)的内容,指出实数a、b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这些区间都可以用一条以a和b为端点的线段来表示,在图中,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用空心点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实数集R也
9、可以用区间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我们还可以把满足xa,xb,x0而不是全体实数。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IV)课堂练习:课本P56练习1、2、4。(V)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函数定义中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VI)课后作业一、课本P57习题2.2 1、7。二、预习:课本P55例3例6,预习提纲:1.怎样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2.回顾初中学过的做函数图象的方法步骤;3.就你
10、所了解的,函数的图象有几种情形;4.什么是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否为一个函数。板书设计 2.2 函数 2.2.2 函数的表示法2.2.1 函数的概念定义 区间的概念注意:(1)(2)(3) 例:(4)f|a|与f(x)的区别与联系 小结。教学后记 2.3. 函数的单调性贵州省龙里中学 洪其强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判断某些函数增减性的方法;3、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辩证思维的能力;5.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过程:(I
11、)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回忆一下:A、函数有几个要素?各是什么?B、函数的定义域怎样确定?怎样表示? C、函数的表示方法常见的有几种?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区间的概念,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函数的性质(导入课题,板书课题)。(II)讲授新课(让同学们观察函数的图象,在对称轴右侧部分能由图象说明什么问题?(随着的增大,的值也在增大。) 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呢? 答:设、,得、,当时, (学生不一定一下子答得比较完整,教师应抓住时机予以启发)。 这时,我们说、在上是增函数。(同理分析在对称轴左侧部分) 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
12、自变量的值、,(1)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2)当时都有.那么就是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说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的单调区间,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是下降的。 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问题1:函数在处是否具有单调性?为什么?注意:(2)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对于单独的一点由于它的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常数,因而没有增减变化,所以不存在单调性问题。问题2:函数在上是否单调?在上是否单调?注意:(3)对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来说,只要在开区间上单
13、调它在闭区间上也就单调。因此,在考虑它的单调区间时,包括不包括端点都可以。问题3:函数在区间上是否是单调递增的?其单调区间是怎么样的?注意:(4)对于在某些点上不连续的函数,单调区间不包括不连续点。问题4:函数,有没有单调区间?注意:(5)有些函数没有单调区间,或者它的定义域根本就不是区间。注意:(6)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方法步骤:a. 设、属于给定区间,且;b.计算至最简。c.判断上述差的符号。 (III)讨论:讨论1: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与学生一块看,一起分析图作答,之后指出: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
14、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 讨论2:讨论函数在R上的单调性。 注意: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例2:证明函数f(x)=3x+2在R上是增函数。 证明:设任意x1、x2R,且x1x2. 则f(x1)- f(x2)=(3x1+2)-(3x2+2)=3(x1-x2). 由x1x2得x1-x20.f(x1)- f(x2)0,即f(x1)0,又x1 x2,得x2x1 0。 f(x1)- f(x2)0,即f(x1)f(x2), f(x) = 在(0,+)上是减函数。注意: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15、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IV)课堂练习 课本P60练习14及P59、P60两个想一想。 (V)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同学们要切记: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同时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要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判断和证明。 (VI)课后作业 一、课本P64习题2.3,1、2、3练习,4、5、6、10作业。 二、预习:函数的奇偶性(P60P62例4结束)。预习提纲: 1.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是什么?2.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有什么特点?3.怎样判断函数是否为奇偶函数。 板书设计 课题: 讨论:
16、小结: 定义: 注意:(1) (2) (3) 教学后记 2.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有什么特点?3.怎样判断函数是否为奇偶函数。 板书设计 课题: 例题: 小结: 定义: 注意:(1) (2) (3) 教学后记 2.3.2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判断某些函数奇偶性的方法;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加强化归转化能力的训练;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并复述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函数的另外
17、一个性质奇偶性(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II)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图形,说出函数y=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关于y轴对称)。 从函数y=f(x)=本身来说,其特点是什么? (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y取同一值)。例如:f(-2)=4, f(2)=4,即f(-2)= f(-2);f(-1)=1,f(1)=1,即f(-1)= f(1); 由于= f(-x)= f(x). 以上情况反映在图象上就是:如果点(x,y)是函数y=x2的图象上的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y轴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x2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x2是偶函数。 一般地,(板书)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上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