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智慧中汲取企业文化营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国学智慧中汲取企业文化营养.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国学智慧中汲取企业文化营养国学,简言之就是一国所固有学术。中华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统称。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很长时期居于先进文化的前列,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人民的唯一标志。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文化交融交锋的当今时代,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只有不断发掘和传承国学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人类没有文化,就不会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经济落后和资源短缺,而是文化衰落和信仰缺失。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就会亡种亡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华国学绵延数千年,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契约、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是确立中华民族精神和信仰的基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独立于世的身份象征。1997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人不再相信他们祖先的智慧,不
3、再相信他们的传统文化之时,我们就不战而胜了。”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从民族振兴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要求各级干部学国学,用国学,从国学中汲取丰富营养,让“官念”回归,
4、让“官德”重塑,让“官行”循规,学为官之道,怀民本之心,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不断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二、国学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智慧,是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 国学,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在国学的知识体系中,以先秦诸子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交融,兵法墨九流杂成,形成了以自然人文为核心、宗法伦
5、理为重点的人本文化。诸子百家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参透生命意义,完善人格理想,求得身心和谐,从而负责任地担当起对家庭、对组织、对民族、对国家、对自然万物乃至宇宙世界的管理责任,其实质就是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核心就是人生的哲学与生命智慧。 儒学中的管理智慧 儒(人+需)字,从“人”从“需”,其思想学问为人所需,所以儒学也即人学,是人所需要的知识和学问。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即有道之士,后称有知识才艺者,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今天儒者,通常是指有文化、有修养的知识分子,是“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儒学不是神学,是圣学。孟子说:
6、“人人皆可为舜尧”(孟子?告子下),可见儒通即圣,人皆可为。 儒学形成于十四世纪下半叶的孔子时代,明清之后,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其思想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极其强大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儒学的核心是“学而优则仕”,是读书做官。其实,无论孔子,还是孟子,他们并不轻易做官,“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他们倡导伦常大道,举“四维”(礼义廉耻),习“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尊“五常”(仁义礼智信),行“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主张“仁者爱人”、“亲亲为仁”、“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是做“人”就要有“人心”、“人
7、性”,要有基本的“人格”;管理者应以“爱人”之心施行“仁政”,理解人、宽容人、善待人、帮助人、发展人、成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要求管理者以德治民,树立人性本善的民本思想,怀仁慈之心,行道义之举,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孔子提倡孝行天下,要求“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五伦有序,各守其道;要“思无邪”,“不逾矩”,“礼之用和为贵”,尊“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摒“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养“五德”(恭宽性敏
8、慧),常“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行有不得,要反求诸己,见贤思齐,修己以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己立而立人,已达而达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 儒家崇尚内圣外王,追求天下大同,倡导“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要求做人做事把握适度,凡是需兼顾事物的不同方面,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力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要注重人的发展,强调精神升华,使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整个社会和谐温馨。在管理方面,孔子要求管理者“在其位、谋其政”,“谨权量,审法度”;要“思不出其位”,“道之
9、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周而不比,泰而不骄”,“矝而不争,群而不党”;要近贤臣、远小人,“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选拔志同道合、德才兼备的人才,共同创业;要“重天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德,与自然同道,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入世,“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养厚德载物的大地情怀,修道立德,安己达人,追求个人奋斗与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实现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儒学历史悠久,厚重深远,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绵延两千多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
10、,其影响是深远的,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社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渗透力。从本质上分析,儒学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核心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以及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和为贵”;三是“仁者爱人”。其“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敬事而信、义利合一”的经营之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管理理念,“为政以德、群而不党”的管理作风,以及“克己复礼”、“中庸之道”、“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等思想和理念,对企业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道学中的管理智慧 道家以“道”名教,形成于东汉,盛行于南北,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尊三清(元始天尊
11、、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最高的神,教人处世超脱,修道成仙,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境界。在道家看来,“身”是人精神修为之所在,“国”是人内在修为的外在作用对象。治国本在安民,民安则国治。只有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秉要执本、无为不争,人才会身心和谐。老子认为,天性与人共通,“道在心中不外求”,“水利万物而不争”,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凡事应顺其自然,“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老子想尔注),一切超然物外,甘于寂寞退隐,与道同体,返璞归真,静心修道,归根复命,宁静自守,保持心境平和,在“无为”中追求“无不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 “道
12、”是化生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皆由“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规律,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老子、庄子虽然同样讲道,但取向不同。比较起来,老子讲的是认识境界,属于处世哲学;庄子谈的是人生智慧,属于生命哲学。老子主张“无为”、“不争”、“不妄为”,教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以完善的自我带动社会的和谐,争取长远和更大的利益。庄子教人超脱,讲“逍遥”、“齐物”、“养生”,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提出了“齐万物、等生死、同是非”的观点,告诫人们凡是要想得开、看得透,不要偏执,不要绝对化,不要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要
13、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要淡泊名利,安身立命,物我两忘,快乐生活。 道家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大道至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管理理念,“道法自然、内圣外王”的管理策略,以及“忍辱负重、无我利人”的奉献精神等,对于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正确地处理矛盾,对于管理企业,治理社会,树立适度消费的环保观念,保护大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佛学中的管理智慧 佛教始于古印度,为释迦牟尼佛所创,自东汉传入我国以来,与儒、道相融,汇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东方文化,及人类文明,具有广
14、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者,人+弗也,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凡人,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圆满境地的觉悟人。“弗”字源出捆绑,意为矫正,可引申为“不”或“空”的意思。佛家认为“凡所有像,皆是虚妄”,命由天定,运自我求。“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与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程度”。大千世界是虚无、变化的,万法皆空,“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一切皆由众生业力所为。佛教主张“天有好生之德,万物与我并生”,教人“看破、放下”,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养性修心、安定心灵、舍己利人、自我觉悟,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以无常、
15、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四种智慧去审视世界,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离苦得乐、修行正果。其中,佛教的“性空”观念,“六度精进”哲学,“六相圆融”理论,以及“诸法无我”的理性管理,“明心见性”的心态管理,“直指人心”的沟通艺术,“慈悲为怀”的人性管理,启迪智慧、因人施教的教育方式与经世无我、自然和谐的修禅境界等,对企业家修养身心、提升境界、搞好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于少林寺面壁九年,讲本心、迷失、开悟、境界,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世人逐物而迷己,背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迷失了澄明的本心,只有除却“妄念”,破
16、除“法我”二见,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难念,才能从心生灭门进入心真如门,以至明心见性,而得以解脱,通过“始觉”复归于“本觉”。运用禅宗管理,一是要将工作中的任何烦恼变成修行的道场;二是要开发人的心智,用心管理一切;三是加强自我修炼,清心寡欲,谦和节制,努力精进,升华道德,以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 三、传承国学智慧,创新经营之道,是兴企强国的战略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顺乎人心,应乎潮流,其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国学中哲学思想流派众多,虽然没有产生过独立的管理理论,但深含于其中经世致用的管理智慧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佛家的超脱,禅宗的感悟,周
17、易的精妙,法家的权谋,兵家的智慧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游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让我们在融会贯通中领悟到无穷的管理智慧,诸如:天人合一、持盈保泰、厚德载物、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立身以仁、修己安人、进德修业、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敬事而信、精忠爱国的良好美德,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君子务本、慈悲为怀、内省谦让、物我两忘的立身情操,诚信忠厚、居安思危、知足常乐、奋发有为的持生戒律,重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忠君爱国、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克己复礼的道德规范,富而思源、乐善好施、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优良传统,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
18、见贤思齐的人本思想,尊重生命、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和谐共生的管理理念,“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道法自然、否极泰来”的全息观念,“阴阳互补、中和均衡”的中庸之道,“人本和谐、三才合一”的经营思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制胜谋略,“以德服人、恩威并举”的领导艺术,“为政以德、群而不党”的君子作风,以及对立统一的规律,内圣外王的策略,无为而治的智慧,变易、不易、简易的思想等,这些国学智慧对我们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企业与员工、企业
19、与顾客、企业与股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自然环境等关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我们管理企业、治理社会、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企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企业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主要生产和经营者,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企业的本质在于止于善业,做有益于员工、有益于客户、有益于股东、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善事,使其经营活动不断满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的品德,也是企业的使命与责任。 人无德不立,企无德不兴。企业品德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性质,也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企业的文化,从根本上说,
20、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不少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身定位,对我们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而不见,有的甚至完全抛弃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崇洋媚外,热衷于效仿西方的管理,丧失了企业为何存在的使命和责任,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以至经营理念错误,社会责任迷失,黑砖窑、黑煤矿、黑社会事件频发,毒奶粉、毒地板、毒蘑菇乱象众生,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到处可见,偷逃税款、合同违约、拖欠员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制假贩假活动猖獗,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失去了安全保证,全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危机逐步恶化这不能
21、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继往才能开来,不忘根本、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古往今来,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国学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已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国学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面向未来,对于传统国学,我们既不可能割断它,也不可能跨越它,而应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进步的、民主的和科学的因素,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汲取经营营养,寻找文化基因,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建设企业文化,创新经营之道,发展强大企业,增强国家实力,以此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