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教案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班级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共有学生 52人,其中男生36 人,女生 16人。 这些孩子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农村的孩子,由于学习环境不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贫困等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数学素质相对低下,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不够自觉等状况。 本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措施: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2、在教
2、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己动手“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平时要多加关注,注意让好的学生去带动他们、帮助他们,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他们进步。对于优生,要尽可能地拓宽
3、 二、学期教学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
4、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时安排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5、)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一、测量(7课时)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加法3课时左右减法3课时左右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四边形(6课时)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五、时、分、秒(3课时)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八
6、、可能性(4课时)九、数学广角(3课时)掷一掷1课时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 量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例题内容例1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例2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例3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4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6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
7、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例7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
8、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第一课时 毫米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在教师的帮助下,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 纳与类比。(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进行简单的、有
9、条理的思考。2、内容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
10、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三、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
11、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四、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五、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六、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
12、,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在教师的帮助下,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 纳与类比。(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2、内容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2)、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使学生经历
13、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过程: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1、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2、 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3、 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三、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1、 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
14、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2、 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 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四、帮助学生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1、 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2、 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3、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五、巩固练习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1把米尺长1()1把米尺长10()1把米尺长100()2、 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
15、学生看清单位名称。3、 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六、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在教师的帮助下, 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 纳与类比。(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2、内容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2)、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使学生经历实际测
16、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2、 口答:50毫米=()厘米 5米=()分米 60厘米=()分米 9厘米=()毫米3、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的长15() 门高2 () 橡皮长40() 课桌长60()三、探究新知1、 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
17、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3、 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4、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哪个同学能说说?老师:其实昨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学都说跑完了很累,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们跑步时的情境,想想跑完这一千米我们用了多长时间。我们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圈正好是1000米,看来1千米还是很长的。板书:1千米=1000米四、巩固练习做练习二第1、2题第一题:把每小
18、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 第4课时 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1)、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 经验。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3)、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 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 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 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2、内容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2)、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
19、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1千米=()米 3米=()分米 7分米=()厘米 6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1000米=()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二、探究新知1、 出示题目:3千米=()米2、 小组协作共同完成。3、 汇报讨论结果。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一千米,就是3000米。4、 出示题目:5000米=()千米5、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6、 引导观察:两个小题中等号两
20、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数字是怎么样变化的?7、 反馈练习: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三、巩固应用1、 完成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2、 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3、 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4、 第6题为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提示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共行驶了4个小时)汽车一小时行80千米,四个80千米是320千米,所以中午12点可以到达。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
21、收获?2、师总结。 第5课时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1)、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 经验。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3)、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 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 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 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2、内容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000克=()千克 5千克=()克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
22、千克。三、探究新知1、 导入,引出课题。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2、 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4、 在同学们
23、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3)千克与吨的换算出示例题: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四、实践应用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
24、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五、全课总结组想的办法最多。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第6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1)、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 经验。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3)、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 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 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 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2、内容目标:通过练习及应用,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千米和吨的认识。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1使
25、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2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整理和复习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想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长?说出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说出相邻单位的进率。3、1吨=()千克 1千米=()米 7000米=()千米 3000千克=()吨9吨=()千克 5千米=()米4、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下面各数6厘米 6分米 6千米 6米 6毫米(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2千克 2500克 1吨 1500千克 1500克三、巩固应用出示情境图“生活中的数”。“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学生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举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四、练习1、练习三第3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找到不同的装车方案。2、作业:练习三第4题,课后同学互相交流。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