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规划收集 .doc
《工作计划规划收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计划规划收集 .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二一二年六月前 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所属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在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的专项规划,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专业性。规划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从产业、布局、功能和支撑能力等层面落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任务,统筹城乡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首都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基础保障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为首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的覆盖范围是本市所有行政区域。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目 录一、“十一五”回顾4(一)农业多种功能全面开发4(二)都市型特色产业快速发展5(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6(四)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更加明显7(五)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8(六)惠农政策与机制不断创新9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9三、发展思路与目标11(一)指导思想11(二)发展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产业布局1
3、6(一)总体布局16(二)重点产业布局17五、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24(一)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24(二)完善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6(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首都农产品市场控制能力28(四)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29(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0(六)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31(七)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能力32六、保障措施38(一)加强组织领导38(二)制定相关政策38(三)强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39(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39七、环境影响
4、评价40(一)农业水土资源保护40(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40(三)养殖废弃物环境污染控制41(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41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时期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起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认识不断升华,在“221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以“开发生产功能,发展籽种农业;开发生态功能,发展循环农业;开发生活功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为核心,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起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农业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发生
5、了重大的功能性和历史性变化,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十一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一)农业多种功能全面开发大力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农业的综合服务价值全面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在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全面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开展风沙源治理,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覆盖率达到90%;着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49万亩,以大中型沼气、生物质气化、堆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为主,开发绿色能源,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
6、殖放流,净化了密云水库等水源区的水质,美化了城市景观水域,水域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持续增加农田作物与林果等植被的绿色覆盖,不断提升北京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2009年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已达1万亿元,有力地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都市型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籽种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本建立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种养业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果树面积达到246万亩,花卉种植面积6.7万亩,不仅成为首都重要的“菜篮子”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构成了首都的生产性绿色空间。养殖业布局和结构更
7、加合理,商品畜、禽、鱼生产比重下降,畜禽良种、水产种苗比重显著上升,并基本形成以标准化规模饲养为主的“三带多品群”格局,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末,养殖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籽种产业加快发展。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北京种业快速发展,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2010年种业生产性收入达14.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2倍;种业销售额达60亿元,较2005年增长36%。另外,编制并启动实施了以打造“种业之都”为目标的北京种业发展规划,成功申办了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末,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7.48万亩,初
8、步形成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布局,产值达4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2.1%,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观光园1303个,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户,总收入超过2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超过6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接近2:1,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4.0:1);积极开展首都农业品牌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上市,顺鑫、三元、德青源、大发、华都等都已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全国知名品牌。产业融合速度加快。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产品流通业、会展农业等融合性产业得到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成功申办并积极筹备
9、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融合性产业成为了农业新的增长点。(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在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牛奶、干鲜果品产量分别较2005年增长31.5%、5.0%和12.3%,禽蛋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083家企业3770个产品有效使用“三品”认证标志,占全市主要食用农产品产量的35;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控制体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本市自产畜禽产品的
10、“瘦肉精”等主要药残抽检合格率已连续6年保持100%,蔬菜基地的农残抽检合格率达99.1%,水产品基地抽检合格率达到98.3%,生产基地农产品合格率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时期,圆满完成了奥运核心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建国60周年大庆活动中农产品的保障任务,以“供应零中断、运行零投诉、安全零事故”的标准,实现了北京农业的完美亮相。(四)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深入落实“221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农业的可持续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科技取得新成效。实施了35个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示范推广了设施育苗、环境友好栽培、健康养殖、病虫害综合控制、农业机械化作业等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一批重点项
11、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不断推动北京农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农业科技推广的机制不断创新。围绕食用菌、西甜瓜、生猪、奶牛、鲟鱼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织实施科技入户,促进了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果类蔬菜、生猪和观赏鱼三个产业为重点,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开办农民田间学校627所,启动“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累计培养学员2万余人,乡土专家480名,带动农民达5万户。农民的综合素质、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增收致富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示范作用日益明显。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25个。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12、,锦锈大地农业技术园、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等7个园区成为科技部挂牌重点园区。“十一五”期间,本市陆续创办480多个高效农业园,极大地发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示范功能。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以资源底牌、市场底牌、科技支撑、资金支撑四大模块为主要内容,初步搭建起“221信息平台”;开通了“尚农网”,面向政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和市民提供查询、分析、决策和交易服务;开通了“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村基层各类信息服务站点已达10680个,郊区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五)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北京市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围绕九
13、大片基本农田,重点开展了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建设,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20万亩,已实施60万亩。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40%左右提高到63.85%,设施、植保和畜牧生产的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业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近90%,农业用水从2006年的12.78亿方下降到2011年的10.9亿方,占全市用水总量中的比重也由37%下降到30%。全面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北京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健全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
14、着重加强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村级防疫员。组建了重大植物疫病防控指挥部,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了以农资打假为主的“绿剑行动”专项治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六)惠农政策与机制不断创新政府投入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市级财政投入539.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9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保持在50%以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奶牛补贴、种猪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田生态补偿制度。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保护了农民种地积极性,有力地推动
15、了郊区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业服务机制与模式不断创新。探索了大兴设施农业、怀柔公园式农业、丰台会展农业等10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打造了京承高速等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启动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全国率先试行了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建立起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了农民培训方式,创办参与式、互动式的“农民田间学校”,成为政府加强农民和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的典范。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是率
16、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首都“三农”的新认识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定位;。战着测城市中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产业发展的内外在需求,对北京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空间受到的制约明显。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17、山地多,平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新城和小城镇的建设,农业发展空间及资源的刚性约束越发凸显,统筹安排农业大规模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的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二)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本市农产品生产方面发展空间有限,加上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从政策扶持、基础建设、技术支撑等环节挖掘潜力;在农产品市场供应和应急保障方面,加强农业区域合作、改善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调控,保障市场的稳定供应,特别是极端条件下和特殊时期的“菜篮子”主要农产品的应急供应,任务十分艰巨。(三)农业管理
18、和服务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食品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极为敏感,而动植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从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病的防控难度比较高,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匹配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需要切实建设好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农机等服务体系。(四)农民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现阶段农业的规模化程度较低,加上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使得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优势不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农民的素质还相对较低,产业
19、化程度及合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科技运用、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五)农业国际化水平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作为首都,北京的农业是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但现阶段,农业的国际参与度不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需要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的开放性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形成首都特色的农业国际品牌。另外,对比纽约、巴黎等世界城市,农业的生态价值和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保障作用还有不少潜力可挖。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世界城市与“
20、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要求,围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创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深入开发农业多功能,努力挖掘农业新价值,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推动资源、资本要素向农业合理聚集,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满足市民生活、生态的多元化需求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要求,为首都经济社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气候类型、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和空间,充分发挥首都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健全适合农业发展水平和首都特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融合。大力推
21、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服务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生态。强化生产基础,为城市提供安全、放心、优质的农产品,稳定本市农产品的自给率,增强对农产品的控制力,确保安全率。注重生态效益,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再利用,构建和谐城乡绿色空间。资源整合。引进发达国家或农业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整合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合理聚焦要素、资金、政策,形成合力,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引
22、领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机制创新。在要素配置方式、组织服务体系、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首都高端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培育以农民为主的专业种养大户,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从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和延长产业链着手,把生产、流通、加工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主要标志,以基础完善、科技领先、产业高端、服务完备、装备现代、人才一流为主要标准,农业的多功能实现深度开发。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农业成为首都鲜活等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基础
23、保障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基本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引领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农业高科技人才聚集区。具体目标: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耕地稳定在330万亩左右,基本农田稳定在28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占耕地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菜田占耕地面积稳定在7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总面积35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蔬菜自给率提高到35%,禽肉、禽蛋、牛奶的自给率分别达到70%、66%、68%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30%,水产品自给率达到15%。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作计划规划收集 工作计划 规划 收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