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以下一些要求来建构的。科学探究 能比较清晰的描述有关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其他人。 能清晰阐述对现象和运动规律推断的合理性。 能制作简单的工具,能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制作。科学知识 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 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体验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实证,目的是认识客观规律
2、。1.声音的产生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学会尊重事实。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
3、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层次2:学生同意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的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层次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能力:使用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的变化。层次1:学生不能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
4、化。层次2:学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但不能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层次3: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板书 人为 自然2、保鲜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2、身体发声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
5、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
6、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
7、,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学生汇报 (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
8、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回顾和解释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2.声音的传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
9、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10、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探索和调查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
11、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2.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同时提醒学生(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回顾和解释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科学 第七 第三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