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介绍书.doc
《语文基础知识介绍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知识介绍书.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怎样读“一” “一”在汉字中笔画是最简单的,我们无论是口头说话,还是写文章,都会用到它。同 学们可别小看了它,他的读音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呢,在不同的词语中声调会发生变化,其变 化规律如下: 一、 “一”念第四声。 在“一杯茶” 、 “一条河” 、 “一本书” 、 “一丝不苟”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四声“y” 。 在这几个词语中, “一”后面的“杯(bi) ” 、 “条(tio) ” 、 “本(bn) ” “丝(s) ”分别为 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一声,由此看出, “一”在第一、二、三声前念第四声(y) 。 二、 “一”念第二声(y) 。 在“一致” 、 “一切” 、 “一位” 、 “一共
2、”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二声“yi” 。在这几个词 语中, “一”后面的“致(zhi) ” 、 “切(qie) ” 、 “位(wei) ” 、 “共(gong) ”都是第四声,不 难看出, “一”在去声前念第二声“yi” 。 三、 “一”在词尾或单用时念第一声“yi” 。 在“第一” 、 “初一” 、 “唯一” 、 “统一”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一声。仔细观察,但可 以发现“一”在这几个词语中排在末尾,所以, “一”在单用或排在词末,句尾时读第一声 “yi” 。 可是,有些词语似乎又难以用这三条规律来确定它的读音。 第一次(yi) 、有一天(yi) 、有一次(yi) 、 十一次(yi) 、这一
3、天(yi) 、这一次(yi) 第一组词语,即“第一次” 、 “十一次”中的“一”应该读第一声“y” ,因为由三个字 组成的词语,如果前两个字可以组成词语,那么就可以用第三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 否则,就用第三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如第二、三组前两个字不能组成词语,那就只 有通过第一、二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 如何读“得” 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对“得”字的读音往往读不准,该读“de”的读成了二声。为了 方便同学们正确掌握“得”字的读音,现把“得”的三种读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 在下面两种情况时读(de)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如:“他去得,我也去得。 ” 用在形容词后面,连续表示结
4、果或程度的词语。如:“天气热得很。 ” 二、在下面三种情况时读“d” 。 在作动词时。如:“这次测验我得了一百分。 ” 、 “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等。 2.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如:“得了,你别再说了。 ” 3.用在一些动词的前面,表示许可。如:“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运用。 ”.三、在下面三种情况时读“di” 。 1. 表示需要。如:“修这条公路得多少人力?” 2. 表示意志上或事实上的必要。如:“这件事情咱们得好好商量商量。 ” 3. 表示揣测的必然。如:“快下大雨了,要不赶快走,就得挨淋。 ” 同学们,以后再读这个“得”字时,可要注意它的语言环境,别再读错噢! 什么情况下读
5、轻声 在汉语里,有些音节在词语或句子里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 这种调子就是轻声。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呢?下面介绍几种要读轻声的情况: 1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妈妈、奶奶、弟弟。 2重叠式的动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如:听听、看看、试试、玩玩、走走。如果中 间有“一” , “一”字也读轻声。如: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走一走。 3肯定、否定相叠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两个音节读轻声,如:去不去、好不好。 4趋向动词读轻声。如:送出去、爬上来、拿起、放下。 5表示语气的助词读轻声。如:好吗、来吧、好啦。 6表示结构的助词读轻声。如:我的书、高兴地说、唱
6、得好。 7时态助词读轻声。如:看着、看完了。 8方位词读轻声。如:屋里、桌上、里边。 9不能拆开的某些双音节词,后一个字读轻声。如:萝卜、耳朵、石榴、葡萄、朋友。 10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椅子、花儿、石头。 11某些量词读轻声。如:八个、一封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声调,称为“基本声调” 。但在连续音节的朗读时,由于前后音节 的相互影响,原来的声调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叫变调。小学生阶段较常见而不易读准的 是“一”和“不” 。其实“一”和“不”的变调是有规律的。 当“一”和“不”单念或作词尾时读原来声调。如“初一(y) ” 、 “第一(y) ” 、 “
7、始终 如一(y) ” 、 “我不(b) ” 。 当“一”和“不”在四声前时读二声。如:一(y)唱一(y)合(h) 、一(y)字 (z)千金、一(y)目(m)十行、不(b)自(z)量、不(b)共(gng)戴天、不 (b)动(dng)声色。 当“一”和“不”在一、二、三声前读四声。如:一(y)帆(fn)风顺、一(y)鸣(mng)惊 人、一(y)曲(q)终了、不(b)约(ye)而同、不(b)知(zh)所措、不(b)白(bi)之冤、不(b)寒.(hn)而栗、不(b)可(k)一世、不(b)耻(ch)下问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记住下面的儿歌: 词尾、单用念本声,四声前面变二声,后面要是一、二、三, “
8、一” 、 “不”专门读四声。.1、 字 切莫小看“一”字 “一”字在汉语中的笔画最少,但它的意思和作用可不少。 1、表示数目。如: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2、表示起初、刚刚。如:一见如故。 3、表示全、满。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4、表示同样、相同。如:姿态不一。 5、表示极小、一点儿。如:一声不响。 6、表示时间极短。如:两人一哄而散。 7、表示同时、一齐。如:两人一同回家。 8、只要。如: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 9、表示专一。如:一心一意。 10、完全。如:一反常态。 11、表示不间断。如: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12、表示逐个、依次。如:他们一一走出来。 13、始终。如:气温一直很稳定。
9、14、表示动作程度较轻微。如:麻烦你去看一看,催一催。 15、表示两事时间紧接。如:天一亮她就起床。 16、每逢。如: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17、表示连续、多数。如:一步一步往后退。 18、表示另外的。如:番茄一名西红柿。 19、竟然。如:一寒如此。 (寒指穷困) 叠字的作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重叠组成的字叫叠字,叠字的作用有:摹声、状貌、绘景、传情、 渲染气氛和调整音节等。 一、 摹声。 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 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 海底世界句子中的叠字摹拟了蜜蜂、小鸟、小狗的声音,具体
10、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并不宁静,各种 声音此起彼落,热闹异常。二、绘景。.如:“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 黄河象“弯弯”的小河, “缓缓”的河水,一“簇簇”鲜花,多美的景致!如一幅美丽的风景 画,又如一支悠扬的小曲。三、状貌。如:“战士们都笑着,用两小手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的端详着,轻轻的闻着,慢慢 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 彩色的翅膀句子中选用四个叠字,惟妙惟肖的描写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形容状貌,反映了战士们爱岛 如家的深厚感情。四、传情。如:“白桦树哗哗地在杨科头上不住的号叫。 ” 小音乐家杨科“哗哗”号叫的声音,如泣如诉,寄托了对杨科死的悲哀,对
11、不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恨。五、渲染气氛。如:“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 和白烟”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扑哧扑哧”密集的子弹呼啸,其声可闻;点点冒起的尘土,其形可见。有声有色,渲 染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六、调节音节。如“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眼前;总有一个 实实在在的洪亮的声音,响在我身边。 ” 高大的背影叠字两两相对,节奏感强,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可读性很强。 2、 词 “的” 、 “地” 、 “得”的用法区分“的” 、 “地” 、 “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一、要记住它们的不同用法。的:说明事物是什么样的,
12、用“的” ,如“雄伟的长城” 。地:说明动作怎样,用“地” ,如“坚定地回答” 。得:说明动作的结果怎样,用“得” ,如“字写得很工整” 。二、要留心他们的特殊情况。说明动作怎样要用“地” ,但是,有些词有时表示动作,有时又不表示动作,不表示动 作时就不能在字前面用“地” ,而要用的“的” 。例如:“他一连几天仔细地观察了蚕的生长 情况。 ”这句话里, “观察”表示动作,他的前面“仔细地”用了“地” 。同样是“观察”这 个词,在下面的句子里就不能在它的前面用“地”了;“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使他增长了不 少知识。 ”因为这个句子里的“观察”表示的不是动作而是指“观察”这件事情。.各种各样的“看”
13、课本中有关“看”的同义词很多,这里仅将最主要的列举如下。请同学们认真揣摩他们 表示的不同情态和含意上的细微差别,这对增强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端详:周总理亲切地着我,目光中充满了爱护。 打量: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凳子上,他自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我。 环视:他着全场,好久好久,才慢慢的下来了。 扫视:老师走上讲台,用目光向整个教室了一下,同学们很快就安静下来。 巡视:他又走过来,着,见那些失去光彩的果树,连不大熟的果子都摘下来了。 审视: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过它。 注视:他目不转睛地着远方。 仰视:我这里突然感到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 大,须才
14、见。 俯视:正当我们这大好河山的时候,突然感到机身一沉。 直视:老爸就靠床站着,着这一线转瞬就要消失的阳光。 怒视:无数革命先烈,在牺牲前着敌人,毫无惧色。 蔑视: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在战略山,我们要敌人。 凝视:他着远山,不由得沉思起来。 仰望:他了好久,终于认出了北斗星座。 眺望:站在山顶,那条河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瞻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瞻望:我们未来,前程似锦,怎么不让人信心百倍、干劲倍增呢? 浏览:这篇文章我只是了一遍,印象不深。 望:我出神的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 愁:老太太了那马一眼。
15、 正确使用“二”和“两”“二”和“两”是我们常见的数词。虽然他们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读音不同,用法 也不同。一、 “二”可以表示序数。如二哥、二楼、第二等;也可以用在复合数词的中间或末尾, 如五十二、一百二十二、二丈二尺等,而“两”则不能。二、 “两”可以用在所有的量词前面。如两个人、两张床、两台机器等,有时也可用在 最前一位数或最前一个单位,如两丈二尺、两千二百二十二。.三、 “二”不表示概数。不能说“过二天我来看你” ,而“两”可以表示概数或表示为数 不多,可以说成“过两天我来看你” 。同学们,你能把“二”和“两”填在下面相应的括号中吗?小伙子今年刚过( )岁。张青和小华( )个人都不会
16、弹电子琴。我们每天上午八点( )十分,下午( )点十分左眼保健操 动 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看、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 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 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 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要、会、敢、得、可、可以、应、应该、 愿意; 表示趋向的,趋向动词,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起 来; 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 动词一般用来说明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例如: 我们在田野中散步。
1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例如: 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 。 趋向动词可以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如: 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但音节动词可以重叠为 AA 式,如“看看、走走、听听、逛逛” ; 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为 ABAB 式,如“研究研究、学习学习、考虑考虑、调查调查” 。动 词重叠,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
18、.七根火柴中的叠词艺术 翻开王愿坚同志的七根火柴一文,稍加品读,便会发现,在这篇仅千余字,26 个自 然段的短文中,竟有 29 处运用了叠词。这惊人的数字,足见作者炼字遣词的非凡功力。 只要细一琢磨,我们便可体味出运用这些叠词的妙处。 一、 创设了人物的活动环境。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 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 泻下来。 ”这里,叠词“明明” 、 “严严”突现了草地气候的怪异多变,这恶劣天气的气 候,反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二、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那同志合拢了夹
19、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的放到 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的盯着卢进勇的脸。 ” 这里,叠词“紧紧” 、 “直直” ,将特写镜头对准了无名战士,频频按下了无名战士对党 的无限忠诚,对同志的无比信任的闪光快门。 三、 平添了语言的音乐美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的。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友们, 围着熊熊的野火谈笑着” 瞧,此处叠用的量词“簇簇”和形容词“熊熊” ,不仅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星星之火, 已经燎原” ,而且在音节的重叠反复中造成了音律的和谐,赋予人视觉上、听觉上的愉悦。 四、 增强了文章的朗读效果。 1、 “他咒骂
20、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 这里, “长长地” ,读者悠悠舒缓的读来,如释重负。 2、 “他忽然睁开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此处, “急急地” ,语调短促,刻不容缓。 3、 “只有那只手时清晰的,他高高的擎着” 这里, “高高地”好似乐曲中的高音位,读来高亢激昂。 4、 “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 同志 ” 。 此处, “低低地”尤如乐曲中的低音位,一坠千丈,落针可闻。 总之, 七根火柴中的叠词的频频使用,使得语言更为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 种和谐的音乐美,极成功地烘托了文章的主题,作者独到的语言
21、艺术堪为一绝。 色彩词语的作用 景物离不开色彩,景物描写离不开色彩词语,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让我们通过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来看看色彩词语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一、增强景物的色彩美感。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 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 蓝天相接。 (可爱的草塘 ) 这一段描绘了北大荒草堂的大和绿。作者一共用了七个“绿”字,写了从不同方位所见 到的不同的“绿” ,使人觉得满目葱茏;最后又说“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22、” ,构成一幅美不 胜收的画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色彩美感,令人赞叹。 二、渲染作品的环境气氛。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 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小英雄雨来 ) 这是写还乡河傍晚的自然景色。天是蓝的,晚霞是红的,给读者一幅晴朗、明媚的天气 图影,渲染了平安祥和的环境气氛,暗示着敌人的几声枪声不过是一场虚惊,小英雄雨来是 不会死的。 通过以上的例子,同学们是否感觉到色彩词语对文章的渲染效果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色彩词的运用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碧草因此, 你们作文时,最爱选用的修饰词就是“我”色彩词。
23、色彩词常常结合各种修辞手段对所 写的人物或事物加以描述,使文章显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鲜明。色彩词除了渲染环境气氛 外,还可以: 一、表达作者情感。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深蓝” 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可爱的少年,我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 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和对聪明能干而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二、突出文章中心。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袖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红” 、 “金色” ,色彩热烈、耀眼,象征着老班长忠
24、于革命、舍 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永放光芒,这与文章所歌颂的正好吻合,我在这里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 作用。 三、塑造人物形象。如书的故事一文中:“矮矮的身材,黄里带白的脸色,深黑的.胡子,和善的眼睛射出正直慈爱的光芒。 ” “我”把鲁迅先生为革命、为别人而不顾惜自己身 体的可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揭示人物内心。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 的”文中用了两个“红”字,活灵活现地揭示出鬼子军官穷凶极恶的嘴脸和想抓到交通 员李大叔的急切心情。 五、表现事物的动态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诗句中的一个“绿”字,化净为动,使“春风”具体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基础知识 介绍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