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理心理学 无价之“薪” 代码5953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慧 李永鑫著第一篇 研究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ABC管理活动是协调、控制和指挥共同劳动的人们,为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科学管理原理 F.W.Taylor1911管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与工业效率Munsterberg1912工业心理学的诞生管理心理学 Leavitt1958管理心理学的诞生(一) 管理心理学是什么?1. 劳动者角度:帮助了解劳动的意义:报酬、钱;个人满足、自信、成就感;学习的机会、社会经验、建立人际关系、尊重认可;提高健康水平、解决工作压力等。2. 管理着角度:管理活动是以人为中心,帮助了解组织中人
2、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有效选拔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其对组织归属感,减少人员流失、缺勤、事故等。3. 管理心理学家角度: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拥有管理心理学Masters Degree;承担工作包括:心理测验的开发和验证、人员选拔和安置、绩效评估、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雇员支持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等。(二) 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方法1. 主要研究领域1) 组织中人的行为(第二章)2) 组织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三、四章)3) 领导与沟通(第五、六章)4) 组织环境营造(第七、八、九章)5) 跨文化组织(第十章)2. 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其科学本质(要求、局限性)
3、,从而帮助进行更有效的决策;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1) 实验法:在控制情境中,系统地操作实验变量,观察因变量的该表受何种影响;分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2种,各有优劣;“控制”的关键性,实验目的即检验自变量的任何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分组对照是种常见的“控制”方式。2) 问卷法:最常用;获得大样本、成本低;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可提高有效性。3) 定性研究:包括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a) 观察法:即实际情境中的观察研究。分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种,按实际情况使用。b) 访谈法:对访谈者要求较高。c) 个案法:针对个人或单个团体的研究。需了解对象的全面状况:背景、经历等。(三) 管理心理
4、学未来的挑战1. 研究和应用:与时代同行甚或超越时代。2. 对管理心理学家:集体素质的提高、过于追求绩效(论文)的弊病、高质量研究。第二章管理中的人性观是善还是恶?一、 人性是什么?通常每个人对于人性都有一个预先的基本假设,它不存在于意识层面,但每时每刻决定着我们的判断、决策;接受不同的假设的管理者会趋向于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二、 西方管理中的人性观1. “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1) “经济人”假设:(1)人以谋求最大经济效益为工作动机;(2)组织掌握经济诱因从而控制个人;(3)情感非理性,需理性权衡利害;(4)组织需控制个人情感。2) X理论:假设人都是“经济人”的管理理论;a.人天生懒惰、
5、逃避工作;b.多数人无进取心、责任感,而宁愿被指挥;c.多数人与管理目标相悖,需强制迫使;d.金钱与利益因能满足多数人需要,可作为激励工具;e.少数人能克服感情冲动而成为管理者。特点:(1)以(少数人制定的)任务为导向;(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其他人只需服从命令;(3)“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弊病:仅适用于特定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与被管理者两极对立;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悖逆人性论,易受到反抗。2. “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1) “社会人”假设: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的是人际关系;以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结果为依据提出的原理:(1)人有多样化需
6、要,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员工;(2)各种人际关系影响“士气”,“士气”决定工作效率;(3)企业需要和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相互依存;(4)领导能力即提升员工(需要的)满足度以提高“士气。”2) 人际关系理论:1933年由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研究基础上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中提出:(1)管理重点放在关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2)培养人际关系、归属感和集体感;(3)非个人的集体奖励制度;(4)上级需及时了解员工需要;(5)员工介入的“参与式”管理。特点:认识到人在自然需要之外拥有层次更高的尊重、社交等社会需要。3. “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1) “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
7、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最高层次;管理者主要任务即减少各种环境阻碍,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相似的另有阿基里斯“从不成熟到成熟”理论。2) Y理论:由麦格雷戈概括马斯洛、阿基里斯等人假设提出:(1)从事工作与娱乐一样是人的天性;(2)人对目标的实现能进行自我指挥和控制;(3)目标的参与与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满足自我意识与实现需要是最重要的;(4)人的负向应对方式是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因为环境因素,多数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特点:(1)重视环境因素,旨在创造适宜个人发挥潜力的环境;(2)管理者即采访者,任务是减少员工自我实
8、现过程中的障碍;(3)奖励方式转变为鼓励每个人在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4)制度为保证员工充分实现自我、发挥才能。深层意蕴:管理除了是经济活动,更是人文活动;员工自我发展与组织、社会发展同样重要;管理者与员工互相认同。4. “复杂人“假设和超Y理论1) “复杂人“假设:人的需要和潜力随各种客观条件变化而各不相同:(1)需要是多样的、变化的,需要因人而异;(2)人在同一时期各种需要和动机会整合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会随客观条件变化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个体在不同部门或单位会产生不同需要;(5)没有任何一种普适性的管理方法。2) 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基础上1970年由莫尔斯和洛希提
9、出:(1)工作中人的主要需要是胜任感;(2)人实现”胜任感“的方式受到其他需要的力量的影响;(3)任务和组织相适合,则胜任感易实现;(4)胜任感达成后仍起激励作用,目标实现后会产生更高的目标。特点:强调因人而异、灵活处置,有辩证法意味。5. “决策人“假设与Z理论1) “决策人“假设:人是决策的主体,决策方案的实施者;人有局限性,通过思考学习可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更好做出决策;人同时具有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是决策者“;因决策与所有权、支配权相关,故员工参与可调动其积极能动性。2) Z理论:决策是现代管理的中心;强调组织内部人与人的共同意识和责任、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民主管理“模式
10、的建立:(1)培养良好品行;(2)明确共同宗旨;(3)高效协作、弹性激励;(4)沟通技巧;(5)雇佣关系稳定;(6)晋升制度长期合理;(7)岗位轮换,扩大员工发展方向;(8)鼓励员工、公会参与管理;(9)建立个人与组织的认同关系。特点: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 “文化人”假设与“变革人“假设”1) “文化人”假设:制度化外注重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代表人物:查德帕斯卡尔、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1)“7S”:策略、结构、制度(硬性)、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文化)结合,组织一体化;(2)企业文化五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和文化。组织文化决定经营成败。2) “变革者”假
11、设:环境变化迅速,为适应环境需要彻底的变革;代表人物:诺贝尔特托姆、迈克尔哈默、彼得圣吉;(1)“变革”面向防范未知的危机;(2)“学习型组织”需要系统和动态的变革观;从蛛丝马迹中预见整体变动;从自我“心智模式”反思探寻他人“心智模式”(蛋蛋理论?- -!);建立共同愿景;深度访谈、团队学习,个人力量通过集体实现;(3)“企业再造”,强调顾客导向、服务至上的信念。“人是最高目的”第二篇 组织中的人第三章是什么影响了员工的行为?一、 眼见真的为实吗?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现实的知觉,而非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何谓真实?- -!),而知觉存在偏差;人当下所处的情境、心理状态会对知觉产生影响。1
12、. 什么是社会知觉?即对社会一切对象的知觉(包括自身);社会知觉偏差时易对对象采取不合时宜或者错误的行动或行为。2.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与一般知觉过程相同,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主要受三方面影响:被知觉者、知觉者、产生知觉的情境。1) 来自被知觉者:声音、外表、容貌2) 来自知觉者自己:人格、价值观、当前心境、经验、家庭文化背景3) 来自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知觉误差(典型几种)1) 相似性误差:偏向于与自身相似度高个体的倾向。2) 顺序效应:仅在连续事物中比较,忽视实际标准,评价偏差。3) 过度关注负面信息:过度关注过往负面性“污点”,影响评价客观性。4
13、) 知觉防御: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5) 定型化: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某个个体的倾向6) 晕轮效应:“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在一种归因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7) 投射: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强调他人的某某缺点,实际往往是自己没有克服的。)8) 期望效应:期望值和实际体验的差距,会影响行为模式;“自证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无意间为高期待值对象提供额外支持,以达成自我期待,并作出错误或不公正决策。9)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片面印象;每个人都期待在各方面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判断者需留意第一印象的片面性,做出公平
14、与公正的决策。二、 性格决定命运?1. 什么是人格1) 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即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两部分。2) 人格的决定因素:(1)遗传:人格方面大约50%的变异以及娱乐爱好方面超过30%的变异源于遗传。(2)环境: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家庭、朋友、生活条件等的影响。(3)情境:个人可能倾向于表现出适合于当下场合的人格特征人格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决定,并受到(当下)情境的调节。3) 人格特质:即用稳定而持久的特质来描述人格。其价值体现在高度的预测性。
15、2 人格影响员工的组织行为1) 五大人格的五个因素:(1) 外倾性:善交际、喜群居;反之胆小内向、少言寡语。(2) 宜人性:宽容、易接近、热情、信赖他人;反之冷淡无情、不受欢迎。(3) 尽责性:高度负责、值得信赖。(4) 神经质:敏感、冲动、自身易产生压力。(5) 经验开放性:好奇心、创造力、艺术眼光;反之保守、传统。五大人格可用来进行工作绩效预测及工作适应性研究。2) 控制点:外空型人格:对环境的控制感低,倾向于听天由命;内控型人格:对环境的控制感高,倾向于主宰命运。3) A型人格:(1)快节奏;(2)最求数量非质量;(3)试图同时做几件事;(4)娱乐休闲活动贫乏;(5)趋利的评价倾向;A型
16、人格的成功需增加睿智程度、而克服匆忙的办事风格。4) 目标定向:即个体决策判断时更倾向于自身提高(学习)或是绩效;偏向学习定向者长远绩效表现更高。5) 气质:“体液说”分类:(1)胆汁质:战斗型,冲动、兴奋、精力旺盛;(2)多血质:社交型,活泼、灵敏、善于合作;(3)粘液质:沉静型,稳重、专注、不善交际;(4)抑郁质:羞涩型,细腻、谨慎、适应力弱。三、 态度决定行为1. 如何理解态度1) 态度的定义: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即持久的倾向性)2) 态度的三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三成分。认知:即对所拥有信息的理解方式;情感:表现为行为的主要
17、诱因;行为:此指采取行动的倾向性。3) 态度、行为与一致性:观念的改变可印象态度;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会对个体产生压力(心行一致性),从而引发各种防御机制;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两种与工作相关的态度: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2. 工作满意感1) 什么是工作满意感?即个体对工作或岗位的主观感受,通常难有让一个人完全满意的工作。2) 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较死板):(1)Wage:最基本,兼有对社会劳动的尊重属性;(2)工作本身:主要是多样化和培训(能力提升)机会;(3)晋升机会:兼顾权力掌握、工作内容和酬劳;(4)工作环境:此指客观物理环境。此外还有个体特征:(1)年龄;(2)认知能力与期待值;(3)公平
18、感。3) 工作满意感与员工行为:满意感高未必绩效就高,工作出色者未必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满意感高的员工离职率相对较低、服务水平相对较高。3 组织承诺1) 什么是组织承诺?:指个体对组织的承诺,即个体对组织投入、认同的程度。2)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最初承诺与个体之前具有的特征相关;各种达成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亦会增加组织承诺;随时间推移,员工组织承诺趋向于增强(对当前工作更高的依赖度)。3) 组织承诺与员工行为:高承诺者愿意在工作要求外更多付出,有助于提高组织有效性。(公司是我家,东西随便拿)第四章学会让你的员工更开心“激励”:激发他人动机并使之自觉自愿做事。一、 人人都需要激励1 激励是什么?人的
19、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产生于需要的不满足,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当引发的动机指向管理者期望得到的组织行为时,激励才算是有效的。2 激励的意义调动主观能动性、摒弃固有惰性、激发潜力和创造力;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使“用人”、“留人”等问题不攻自破。3 激励理论理论解释奠基人应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关注与个体内能够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行为的因素。这些因素只能被推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三种从文化中习得的需要赫茨伯格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管理者要了解需要、渴望和目标之间的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过程型激励理论描述、解释和分析行为是如何被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的
20、。佛隆期望理论亚当斯基于个体比较的公平理论洛克目标理论,目标和目的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管理者要理解激励过程,以及个体是如何根据偏好、奖励和成就进行决策的二、 难什么来激励员工1. 需要层次理论(应用最广泛)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无论薪酬多少,一个单调枯燥的工作永远满足不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总体说需要分为两种: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其表现为:(1)五层次需要如阶梯构造,但次序有时会发生变化;(2)一层次序要满足后会向高一层发展。约高层满足途径就越多,但实现越、复杂越困难;(3)几种需要可同时共存,但有一种会占主导
21、;(4)需要满足后不再具有激励作用。2) ERG理论阿德佛提出需要分为三种:生存、关系、成长(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1)生存需要处于最底层;(2)关系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归属需要;(3)成长需要包括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即充分发挥能力来自我实现。与马斯洛理论的区别:五种需要是天生的,ERG并不完全是;需要除了“满足-上升”流程外,还有“挫折-退化”流程,即转换以获得补偿;ERG理论更实用,马斯洛理论更体现在一种关怀。不要因为高级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低级需要的存在2 成就动机理论“三种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1)权利需要: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倾向。关
22、键词:控制、野心、权利、地位;(2)亲和需要:需求他人认同与喜爱的倾向。关键词:友谊、合作、沟通、理解;(3)成就需要:取得成功的倾向。关键词:完美主义、克服困难、成就感。高成就者特点:独立、关注绩效与自身进步、关注成就感胜过物质利益、进取的现实主义者。可以通过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效率。3 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激励中的两类因素:(1)激励因素:相当于马斯洛自我实现需要,包括成就、认可、工作吸引力、责任和发展等因素。(2)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即维持现状但没有激励效果的作用;包括组织政策、待遇、人际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在此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激
23、励因素目的为促使产生满意感,保健因素则是为避免产生不满。)三、 高薪真的能激励员工么?1. 期望理论(佛隆Vroom)渴望的目标未能实现,则表现为期望(愿望?),此时目标对个人动机有激发作用。目标能激发的力量:M=VEM(Motivation)=激发内部力量的强度;V(Valance)=效价,即目标价值,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期望值,即个人判断的达到目标的概率(如某人认为某种目标的价值很大,实现概率也很高,那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会越大)。佛隆之后提出了VI(instrumentality“工具性”)E激励模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分为两种:组织目标(一级目标)和个人目标(次级目标),次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管理心理学 自考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