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自测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自测题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 )(2分)A、臧克家zng 冻馁ni B、贻误y 参与yC、欣慰wi斑斓ln D、颟顸mnhn 憬悟jn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修长 姹紫嫣红 人声鼎沸B、教诲 潜滋暗长 挑拨离间C、豁亮 惟妙惟肖 骇人听闻D、滑稽 一想天开 故弄玄虚3.下列各项中的动词与后面三个词分别搭配,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掌握(要领、技巧、方法) B、表明(观点、立场、态度) C、显露(生机、锋芒、错误) D、主持(工作、会议、公道)4.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在甲型H1N
2、1流感防控工作的关键时刻,在我省一套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正式启动。通过这套指挥系统,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随时向省领导汇报全省甲型HlNl流感的防控情况,省领导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防控工作发出指令。采取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处理甲型H1N1流感这样的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修改意见: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_ _ 。A.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B.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C.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D.李莉的
3、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6.老张和老李下棋,第二盘棋下完了,老张说:“这一盘你又输了。”老李就说:“不!这一盘是我还没有赢。”两人都有言外之意。他们的言外之意是 :(4分)老张: 老李: 7.按原文默写(10分) (1)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辞甚畅达。 ,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3)李商隐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 。” 8.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
4、3分)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由曲线构成。曲线的美,在于自然。 那皎洁的明月,是由曲线构成的; ,是由曲线构成的; ,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的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曲线的美, 。帝王将相,从这里经过;凡夫俗子,亦在这里繁衍。 9.阅读以下材料,把你的发现写在横线上。(2分) 华罗庚教授堪称数学权威,但也难免弄错一些问题。1955年,厦门大学的年轻毕业生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华罗庚的“它利问题”存在错误。陈景润经过反复验算,确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于是他写了一篇有关论文,并附上一封信寄给华罗庚,信中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华罗庚在全国第一
5、次数学学术讨论会上,亲自宣读了陈景润的论文。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错过选段,完成14题。(12分) 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
6、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
7、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1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3分) 2作者认为“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就“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这“升腾的能力”指的是什么?(3分) 3从选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从本体喻体的关系或比喻的表达作用等角度进行赏析。(4分)比喻句: 赏析: 4.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2分) (二)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完成各题。(12分)(
8、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
9、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
10、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
11、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5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2分)以化妆闻名: 生命的化妆: 6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3 分) 好奇轻视感叹惭愧的过程。 7“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
12、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2分)答: 8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答: 9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顶: ( ) ( )( 2分)A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而改变体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相
13、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三、古诗文阅读(16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14、,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4分)媵人持汤沃灌()走送之() 无从致书以观()未尝稍降辞色()2.找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A、当余之从师也B、走送之C、弗之怠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以中有
15、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第段哪几个事例表现了“我”读书刻苦?(举两例即可)(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5.诗的第借(2)句典喻情。“怀旧空吟”隐含作者 ,“烂柯人”隐含作者 之情。(2分)6第(3)句是传世名联,它好在什么地方?请自选角度赏析。(2分)我的赏析:7、这首诗情感格调前后有所不同,由 变成 。(2分)四、作文(30分) 在人的一生中,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尝到成功的欢乐;犹犹豫豫,思前想后,就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不是吗?想想看,由于鼓起勇气,把握住了机会,你可能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你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实验,你可能说出了积蓄已久的心里话;相反,由于胆怯畏缩,犹豫不决,你可能失去过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你可能和一段纯真的友谊擦肩而过,你可能使集体在一次竞赛中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请你写一篇作文,写出你初中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或就果断坚定、把握机会等问题谈出你的看法。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