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doc
《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医院感染基本知识1.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为监测和统计需要,对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如医院肺炎)规定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急性多发性创伤、烧伤和脑卒中病人发生感染即使发生在入院48小时以内也列入医院感染(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移位造成的)。1.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院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1.3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时,管床医师于24小时内上
2、报医院感染病例至医院感染管理科。1.4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1.5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剂(主要成份:75%乙醇)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不需其它洗手设施如水、干手纸巾等。外科手消毒:
3、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手刷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1.6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1.7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1.8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1.9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1.10职业暴露:员工在工作中,其皮肤、眼睛、粘膜等与血液及其它可能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物质接触。2.手卫生2.1手卫生指征(附图WHO五个手卫生时
4、机)2.1.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2.1.2进行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前(无论是否戴手套)。2.1.3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2.1.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包括医疗器械/设备)后。2.1.5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2.1.6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1.7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2.1.8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2.1.9处理药物或配餐前。2.1.10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2.
5、2清洁洗手方法:2.2.1打湿:流动水打湿双手。2.2.2涂抹: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2.2.3揉搓: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如图:2.2.4冲洗: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2.2.5干燥:一次性干手纸巾擦干双手。2.2.6关水:如为手接触式水龙头,应用一次性干手纸巾关闭水龙头。注意:医生工作服口袋必须携带便携装速干手消。2.3洗手设施标准配置3.隔离3.1接触隔离(蓝色隔离标识)3.1.1隔离对象:适用于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患者。3.1.2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严格落实
6、以下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a)患者的隔离:原则上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当条件受限,感染患者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时,应遵循如下原则: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床间距应不少于1m,并使用屏风或隔帘;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接触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的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及执行手卫生;设立隔离标识。b)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隔离间。c)医务
7、人员个人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进入隔离病房穿戴隔离衣、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并于离开患者医疗环境前脱卸隔离衣及执行手卫生。d)患者的转运:限制患者离开隔离病房;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受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转运完毕后,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用品处置患者。e)医疗装置及仪器(设备):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须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f)环境管理:隔离病室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以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1000mg/L含氯
8、消毒剂),每班至少一次。3.2飞沫隔离(粉色隔离标识)3.2.1隔离对象:适用于预防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3.2.2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措施。a)患者隔离:单间隔离或感染/定植相同感染源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b)限制患者活动。确需要转运时,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c)人员管理:限制无关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实施分组护理或专入护理;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均戴外科口罩。d)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
9、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e)环境管理:病室加强通风,并每天空气消毒。3.3保护性隔离(绿色隔离标识)3.3.1保护性隔离对象: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早产儿、白血病患者、器官或组织移植受者、免疫缺陷患者等。保护性隔离患者指征:中性粒细胞0.5109/L。3.3.2保护性隔离预防措施a)单间隔离,有条件者住层流床罩或层流病房。b)按照手部卫生规范与质量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手卫生。c)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体温计等物品专人专用。d)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e)患者常规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如漱口、戴口罩、清洁饮食等。f)人员管理:限制患者出病房;限制探视者人数
10、及探视次数;患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疖、痈等人员严禁入内。g)环境管理:病室内每天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湿式清洁。走廊和病房不应铺设地毯。禁止带宠物。肿瘤科、新生儿病室、重症监护病房等病区内禁止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垃圾桶应加盖,滞留的水或垃圾应随时清除。h)保证食品及饮水安全。3.4空气隔离(黄色隔离标识)3.4.1隔离对象: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麻疹等,疑似和确诊患者。3.4.2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a)住院患者隔离:疑似/确诊患者立即执行单间隔离,给病人佩戴外科口罩,同时上报医务科安排转院。b)门急诊患者隔离:首诊医生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空气传播疾病的
11、患者,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条件受限时,须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安置于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性疾病门诊。c)进入病房时,须佩戴经过密合度测试的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d)患者转运:尽量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确需转运时,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需覆盖水痘或天花或结核性等皮肤损伤处。e)人员管理:限制无关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实施分组护理或专人护理;尽可能安排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医务人员进入病房。f)终末消毒:患者转出后房间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并空置至少1h。4.耐药菌患者管理4.1定义:多
12、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ER)、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R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4.2预防控制措施:MRSA(耐甲氧西林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患者(PDR-AB)必须
13、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并同时执行以下接触隔离措施:4.2.1多重耐药纳入危急值管理,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及异常的耐药模式时,按照危急值报告制度要求上报相关临床科室并登记,同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感染措施。4.2.2主管医生在接获微生物检验报告后,开具对上述多重菌株携带者或感染者采取“接触隔离”的医嘱,护士参照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医嘱并在护理记录单中记录。4.2.3隔离间门口、患者一览表、病历夹、床头卡上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识,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4.2.4病房外放置防护用品(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面屏、隔离衣、快速手消
14、毒剂)专柜,病房内门口放置医疗废物桶。患者床旁放置小型医疗废物桶,床头/床尾放置快速手消毒剂。4.2.5进入隔离病房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手套,离开房间前先摘掉手套、消毒双手再脱去隔离衣、口罩等丢至黄色医疗废物桶内,出入病室前后应用速干手消毒剂。防护用品脱卸顺序:脱手套手卫生摘口罩、帽子隔离衣手卫生4.2.6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须将此类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4.2.7限制患者出病房,必须转运患者,用清洁被单覆盖病人,并由工作人员陪同,向接收方说明对该患者应采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科室的器械设备在患者使用或污染后应进行清洁消毒。4.2.8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
15、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物品,每次使用后必须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消毒。4.2.9终末消毒:耐药菌患者/传染病患者离院后,床单须进行“终末消毒”。被服类物品集中送洗消毒,床垫及床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4.2.10停止接触隔离的前提是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或者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4.2.11医疗废物:利器置入利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黄色废物袋中。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5.个人防护用品5.1手套:5.1.1WHO手套使用指征5.1.2戴无菌手套方法a
16、.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如图C.1。b.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如图C.2。c.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如图C.3、 C.4。 5.1.3脱手套的方法a.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5。b.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如图C.6。c.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C.7。 注意事项:a)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b)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
17、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c)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d)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5.2口罩5.2.1基本要求:a)佩戴时应注意内外和上下之分,防水层朝外,有鼻夹的一侧在上。b)一次性口罩须一次性使用。使用时间2h,口罩潮湿或受到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5.2.2外科口罩佩带方法5.3护目镜或防护面罩5.3.1使用指征:a)对被怀疑需要采取空气隔离的患者,如结核杆菌、SARS或出血热病毒感染等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特别是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b)对怀疑或确认需要采取空
18、气隔离的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可能发生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c)接触疑似或确认SARS、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等患者时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5.3.2佩戴方法(附图)B.1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如图B.1,B.2 摘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如图B.2 。注意: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变形及其他明显缺陷。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5.4隔离衣5.4.1隔离衣的使用指征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患者周围环境,如VRE(耐古霉素
19、肠球菌)、C.difficile(艰难梭菌)、NV(诺如病毒)和其他肠道病原体、RSV(呼吸道合胞病毒)、MASR(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管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b)皮肤或衣服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c)接触的患者有非自制性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时。d)进入重点部门,如ICU、NICU、保护性病房等,是否需穿隔离衣,应视人员进入目的及与患者接触状况,或根据医疗机构的内部规定而定。5.4.2穿隔离衣方法a)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图D.1。b)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 露出右手,勿触及西部,如图D.2。c)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
20、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 如图D.3。d)再扎好袖口,如图D.4。e)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如图D.5。f)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 如图D.6。g)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如图D.7。h)向一侧折叠, 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如图D.8。i)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如图D.9。5.4.3脱隔离衣方法a)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如图D.10。b)解开袖带, 塞人袖拌内, 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如图D.ll。c)解开颈后带子, 如图D.12。d)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如图D.13。e)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
21、外面,拉下右侧袖子,如图D.14。f)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如图D.15。g)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h)不再使用时, 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或放入回收袋中,如图D.16 6.传染病管理6.1预检分诊:接诊医师/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由导诊护士引导患者至感染性疾病科相应诊室就诊或就地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会诊。6.2传染病报告:按规定时限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乙类和丙类法定传染病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6.3法定传染病种类:6.3
22、.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6.3.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6.3.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23、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6.4关于乙肝的报告要求:6.4.1严格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豫卫疾控2012.19)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6.4.2乙肝病原携带者并伴有肝功能异常者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6.4.3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6.4.4乙肝病例在填写报告卡及网络直报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6.4.5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患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 管理 应知应会 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