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1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汉语家园单元教学目标: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单元教学重点:了解“对联”。单元教学难点:对联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11 对子歌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对子歌。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
2、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1蓑 su ,“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
3、观察,练习书写。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1小组内读。2教师示范读。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四、拓展与运用。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积累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
4、字典,了解字意,如:“萼”、“鹭”等。五、总结板书设计: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案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反思: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体会“
5、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
6、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3创设情境,渲染气
7、氛,指导朗读。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四、背诵与积累。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2.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体会“
8、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读出文中对联的韵律。2、背诵郑板桥的对联二、书写生字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艘、骤、蔬、碑”,强调易错处。三、拓展与训练积累课后的对联,并说说哪些词句是相对的。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2、自己试背诵。3、同桌互背。4、指名背诵。四、阅读课后的小资料,了解郑板桥。五、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 湾 活 水 千 江 月 一 粒 尘 沙 万 斛 珠教学反思:13 茶酒联趣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
9、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10、的喜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对联。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一)读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3出示生字词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6齐读课文。(二)练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自
11、读;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生竞读;点评。三、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四、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七、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第二课
12、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茶酒联趣。1、指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得熟练、有感情。2、指生复述课文。3、再次深入体会文中的对联,感受对联的作用及表
13、达效果,并背诵下来。二、拓展与训练其实写对联并不难,只要你多积累并掌握规律,就可以下笔自如了。请你试试:上联:春 来 花 香 柳 绿下联:三、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四、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五、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教学反思:2古诗四首单元教学目标:1读有读的道理,就是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神韵。如五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三隔,七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隔。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哀之情态,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表
14、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2在我国的诗歌中,有些意象或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有时却表现不同乃至相反的感情。美感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凡文学作品,都是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象。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3联系自己(共鸣):北大教授谢冕:“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燃烧”。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泊船瓜洲自己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经历来,引起共鸣。单元教学重点:积累背诵古诗。单元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能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培养语言素养,受到美的熏陶。21送杜少府之
15、任蜀川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3大体把握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
16、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汇报有关作者的资料。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律诗的四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u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
17、,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长安、四川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
18、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6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7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八)指导书写生字“蜀、辅”,强调易错处。(七)作业: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
19、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教学反思:2-2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
20、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 知诗人,解诗题。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二) 初读诗歌: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 感情。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二、识字、写字:三、明诗意,感情读。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2、学习古诗前两行。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21、。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3、 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4、 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四、课后作业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板书设计:滁州西涧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林教学反思:2-3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 年级 下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