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教育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教育学讲义.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项目内容定义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狭义(学校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更狭义的指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班级管理主体。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功能定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
2、发展所产生影响和作用。从作用对象分个体功能、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从作用形式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体现神的意志,朱熹生物起源说第一个起源学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原始社会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没有阶级性、水平低下奴隶社会国家朝代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特点中国夏序、校人伦、骑射、军事传授生活生产经验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古印度吠陀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古埃及文士学校运用文字书写计算以僧为师、以吏为师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崇文、内容
3、丰富、方法灵活、身心和谐罗马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尚武、内容单一、方法严厉封建社会国家朝代教育机构教育特点选拔制度中国汉代官学(太学)、私学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宋国学(程朱理学):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科举国家朝代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西方中世纪教会教育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封建领主服务骑士教育无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类别内容洋务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内容中学:四
4、书五经西学西政:西方各类具体制度、行政管理措施西艺:西方科技西史:西方各国历史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目的造就完全人格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践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大学区制,经费行政思想内容独立,传教人员不参教晏阳初地位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三大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平民教育“化农民”与“农民化”梁簌溟教育思想提出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理论黄炎培地位中国职业教育领导者教育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陈鹤琴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思想大自
5、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思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陶行知地位乡村幼教之父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人物分类内容孔子论语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德育)、政治家(学而优则仕)教学原则方法1、学思行并重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第一个启发式教学3、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性格谦退,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
6、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教学内容六艺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孟子内发论教育作用求放心。“性善论”,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目的培养君子(明人伦)、个人本位论道德教学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首用“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荀子教育作用性恶论“ 化性起伪”教育目的培养大儒、社会本位论教育方法闻见、知、行师生关系尊师首用“道德”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墨子教育作用建立理想社会,人性素丝说(外铄论):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教育目
7、的培养兼士教育内容兼爱、非攻;政治道德、科技、文史、思维能力、重实践获得知识亲知、闻知、说知三表法判断言谈是非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道家教育思想绝学、愚民;教育遵循自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教育方法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教育起源神话王充教育目标鸿儒、文人、通人、儒生、文吏教育思想学知与闻见、问难与拒师、思考与求是学记地位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教育思想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3、藏息相辅:兼顾正课与课外,“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
8、修焉,息焉游焉”4、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5、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将消极转化为积极7、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教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2、古代西方教育思想人物分类内容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任务培养道德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目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政治家、社会本位论;教育对象男女平等教育思想重视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学习观回忆说,“认识就是回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目的追求理性教育对象人人平等教育方法练习与实践师生关系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教育思想教育遵循自然(按照儿童心理
9、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昆体良地位西方教育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著作雄辩术理论又名论演说家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3、教育学的创立人物类别内容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著作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教育目的过好现实生活,为人永生做准备教学原则根本性原则:教育适应自然(自然秩序、儿童年龄特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思想“泛智”普及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地位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
10、奠基人;第一个提出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著作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目的培养良好公民(社会本位论)教学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把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统一教学方法四段教学:明了、联合/想、系统、方法;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五步教学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教学法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教学思想教育适应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康
11、德地位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代表作康德论教育教育目的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奇地位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目的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方法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斯宾塞实质教育代表作教育论教育思想教育预备说、生活准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他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教育思想白板说(外铄论)、绅士教育(德行放首位)福禄贝尔地位幼儿教育之父代表作人的教育教育目的发展儿童天赋;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杨贤江地位
12、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专著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马卡连柯代表作教育诗篇 论共产主义教育 父母必读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原则平行教育(教育集体同时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教育集体);对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类别内容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观点用自然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文化教育学代表作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观点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目的促使
13、历史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人格培养途径陶冶、唤醒,强调师生对话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废除班级、教科书批判教育学代表作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观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工具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洛布罗观点研究制度对人的影响当代教育学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代表作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教学出发点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方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目
14、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布鲁纳代表作教育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观学习观(发现学习):1、学习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向学生提供具体东西,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2、学习过程:获得、转化、评价。教学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基本方法)教学原则掌握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需要)B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C程序原则:每门学科有不同的程序D强化原则:强化的时间和步调布卢姆代表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手册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
15、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瓦根舍因代表作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要素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制约教育的目的和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教育体制(教育性质
16、)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人口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数量是决定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类别内容对生产力再生产生产力再生产科学知识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对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对文化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对科学技术再生产
17、科学技术知识;最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对人口控制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质量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有助于人口迁移学校文化定义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定义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层次和标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校园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传统、仪式、规章)核心:校园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功能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特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18、、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调适性第三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本身发展的继承性、自身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分类内容个体的身心发展概念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内容身体(体质的正常发育和增强)、心理(认知、意向)特点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具有能动性一般规律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身体发展(首尾方向、中心外周方向);心理(思维、记忆、注意等)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
19、主要矛盾、发展任务、年龄特征不能“一刀切”;不同年龄学生不同教育方法、考虑衔接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不平/均衡性发展速度不均衡(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两个高峰期:1、儿童出生后第一年;2、青春发育期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人的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互补性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其他方面超常发挥(生理、心理)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差异性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大器晚成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如数学强绘画弱,有人相反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4、男女性别差异不同因材施教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类别代
20、表人物观点内发论孟子“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弗洛伊德性本能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复演说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外铄论荀子“今人生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教育万能;环境决定论斯金纳通过强化惩罚手段加以塑造因素类别内容遗传地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物质前提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环境作用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
21、俱黑。”主观能动性地位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作用主导和促进作用表现1、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功能内容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必须教会人“学会生存”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
22、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克服的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分类内容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确立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
23、想和价值观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预备说无目的论杜威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教师教学目的教育方针概念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确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怎样培养人(怎样办教育)特性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分类内容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
24、全面发展学说:劳动能力(智力、体力)、道德内容人的发展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精神实质教育目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86年,教育法首次将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灵魂
25、和指导的作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1987,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199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明确使用素质教育概念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素质教育为长远方针基本要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6、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级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创新教育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活动主体性活动、民主性活动、互动性活动、独立自学的活动第五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分类内容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体现其实质。制定依据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学制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人类早期,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27、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标志:“废科举,兴学校”、颁布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学制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小学到大学直线系统分支制苏联、中国;基础教育共同,之后分流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年限;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二节 我国的学制内容学制发展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颁布的近代学制,未实施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实施的近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我国第一
28、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第一次兼顾升学和就业;沿用至解放初期建国初期学制1995年,教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现行学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特性强制性(义务性,学校家长社会的义务)、免费性(不收学杂费)、普及性(统一性,全国范围统一实施)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新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实施终身教育1929,耶克斯利出版世界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
29、育保罗朗格朗发表论终身教育标志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提出了学习的4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学生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最高表现)儿童权利公约精神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岐视原则第二节 教师分类内容含义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基本特征是专业人员1966联合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94教师法是教育者根
30、本任务:教书育人,这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作用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工程师、成长的促进者职业角色职业最大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传道授业者、父母和朋友、榜样示范者、教学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学生学习促进者、课程资源建设者和开发者劳动特点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育机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长期性与间接性、主体性与示范性、连续性与广延性教师权利教育教学权(最基本)、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薪资休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知识本体性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
31、心理学实践性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也叫教学实践经验教师职业能力素养学科专业素养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1、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学科发展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研究能力。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素养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心理,愉悦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专业发展途径培训、自学、参加教学活动第三节 师生关
32、系项目内容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成功的必要保证内容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观点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平等、和谐)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作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因素教师方面:对学生态度、领导方式、智慧、人格因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威信类别(权利威信、信服威信);内容(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微信)第七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内容概述“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
33、值类型按学科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经验(活动)课程: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综合课程:组合2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怀特海,分3类:1、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2、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综合课程3、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按课程设置的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共性,体现基本要求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34、地方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按课程任务分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呈现方式显性课程:特征计划性隐性课程: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学生课程理论知识中心主义(学科中心课程)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学校教育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课程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中去,以广泛的
35、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习者中心课程经验主义(杜威)存在主义(奈勒)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第二节 课程目标分类内容概念广义: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年级、单元、课时)分类生成性目标、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普遍性目标、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卢姆教育目标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维目标理论依据课程目标确定对学生、社会、学科的研究第二节 课程设计分类内容概念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设计层次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
36、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教学科目设置(课程计划的中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科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分类内容课程实施含义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课程计划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相对优越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水平、外部因素支持课程评价目标
37、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组织、评价教育(学习)经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关注非预期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第五节 中小学课程设置类别内容古德莱德课程设置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理解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小学课程设置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发展态势加强综合性、实践性、弹性初中课程设置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我国课程结构改革的重大创新,占6%8%;
38、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指定性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高中课程设置符合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分科为主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必修与选修构成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第八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概述教学概念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意义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理论形成最早使用“教学论”:拉特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学记科学化教学理论标志,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核心是教育性教学,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清楚
39、、联想、系统、方法。教学理论流派分类内容行为主义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目标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倚组织教学法程序教学,原则: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认知主义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智力教学过程四原则:A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需要)B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C程序原则:每门学科有不同的程序D强化原则:强化的时间和步调教学法发现法人本主义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自我实现教学理念意义学习4要素:具有个人参与性、自我发起、渗透性、由学生自我评价师生关系教师是促进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对意
40、义的建构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构建知识体系、提供概念框架;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提高学生达到目的的能力。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随机进入式教学:对同一内容,不同时间、情境、基于不同目的方面方式多次加以呈现,实现对同一对象的全方位多方面理解。四、教学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41、,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本质表现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间接性:教材(间接经验)交往性:师生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特点内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坚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积极学习奠定了基础二者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奇重能力轻知识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重知识轻能力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流派典型人物观点孔子学、思、行昆体良模仿、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