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原理》课程复习提纲.doc
《《公建原理》课程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建原理》课程复习提纲.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述三、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项社会性、技术性、艺术性等等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 就以做一个具体的建筑设计所要进行的工作(设计的基本程序)来看: 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u 分析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u 对建筑所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u 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总体布局u 建筑的基本功能布局及体量关系u 深入基本关系,加入相应的结构形式u 完成建筑设计四、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关系参见建筑空间组合论P1-11页,理解建筑三要素的内涵及其与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希望能够熟记下面这段话,以便理解建筑的空间性概念。“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2、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 第二章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第一节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在对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性:u 第一种观点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u 第二种观点认为: 建筑是人工产品,不应当模仿有机体,而应与自然构成一种对比的关系。 尽管他们所强调的侧重有所不同,但都不否定建筑应当与环境共存,并互相联系,这实质上就是建筑与环境相统一。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调和而达到统一,另一个则是通过对比而达到统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将其平面化,可以看作是“形和底”的关系。我们的视野通常是
3、由形形色色的要素、不同形状、尺寸及色彩的题材组成。为了更好的理解一个景观的结构,我们通常把要素组织在正、负两个对立的组别里:我们把图形当成正的要素,称之为“形”,把图形的背底当成负的要素,称之为“底”。 总平面布局应注意的问题:1. 建筑物的位置安排,非特殊情况下,应避免造成基地面积零碎,以致无法从容安排其他设施。当然建筑物性质不同,会有不同的场地特殊要求。2. 建筑物与基地周围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应对基地周围环境产生不良效果。建筑物应结合四周环境,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合具体设计,形成良好的景观。应避免破坏原来的景观效果。 3. 建筑物之间关系应合理、有序。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应满足防火
4、规范要求、日照标准要求(对居住建筑)、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等。 4. 建筑物形成的建筑环境,应组织好建筑与环境的自然通风;防止和减少环境噪声干扰;与污染源之间应有卫生隔离,并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保护间距。避免破坏环境,应符合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同时在道路、竖向设计、绿化、管线综合等方面,应合理且符合法规规定。 二、 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在进行室外空间组合时,内在因素常表现为功能与经济、功能与美观以及经济与美观的矛盾,而这些内在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往往又是室外空间组合方案构思的重要依据。 一般这些内在因素所引起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选择哪种方式好,需结合外在因素的
5、具体条件和多种因素加以综合的思考与推敲,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制宜”,方能找到较为理想的空间组合方法。 (一)建筑群体组合 建筑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时,才能真正地称为“群体”。 因此,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制约。 2、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 3、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二)场地及道路 由于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所要求的室外场地的空间也不同,通常划
6、分为三类:(1)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火车站,航空站等) 公共建筑由于人流比较集中,其室外空间通常要求比较开阔的场所,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这种类型的广场往往根据各种功能流线的通行能力和空间构图的需要来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形式。 这类广场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同时在艺术处理上要求也比较高,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广场的空间尺度和立体构成等构图的问题,为人们观赏建筑的景观提供良好的位置和角度。(2)活动场地(体育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 有一些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建筑类型,需要分别设置运动场、游戏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这些活动场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
7、3)停车场地(酒店,商场等) 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停车场。尤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各种车辆特别是小汽车的停车场,应结合总体环境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停车场的位置,一般要求尽量设在方便易找的部位,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以不影响整体环境空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为原则。 (三)关于绿化、水体、小品等景观 关于绿化、水体、小品等景观的设计,这里不作过多叙述,可以归入景观设计的范畴,它们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 n 美化环境格局; n 丰富空间艺术; n 强调主体建筑。 所以在总体环境布局当中不可泛用、滥用,应巧妙地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宁缺勿滥,最终达到提升空间品质的效果!第二节 群体建
8、筑的总体环境设计一、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1.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意义: 在评价建筑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单个建筑,这是因为单体建筑只有与环境及其它建筑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 完整地表现出它的价值。2.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公共建筑群体就是由公共建筑单体相互联系、相互组织形成的,是建筑群体中较大的群体类型。公共建筑群体类型多,功能特点差异大,群体组合千变万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地形特点、建筑性质等,需要采用比较分散的布局形式,因而产生群体空间组合;二是以公共建筑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团或中心,如城市中的市政中心、商业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
9、、娱乐中心、信息中心等,也必然形成群体空间组合。二、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如果说功能和地形条件可以赋予群体组合以个性,而使之千变万化、各有特色,那么统一便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建筑群,也不论处于何种地形环境之中,衡量群体组合最终的标准和尺度,就是要看它是不是达到了统一。 以下我们便来简要分析使公共建筑群体达到合谐统一的基本途径:a.对称 自然界的许多生物在形式上都是对称的,通过对称的形式形成了许许多多完美统一的系统。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最普遍的秩序形式。同样,无论是对于单体建筑的处理或是对于群体组合的处理,对称都是求得统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不过在群体组合中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明
10、显。 为什么通过对称可以达到统一呢?这是因为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制约,而于这种制约之中不仅见出秩序,而且还见出变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群之所以采用对称形式的布局,正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对称所具有的这一特点。 对称有两种基本的方式: 1、两侧对称:同等的要素均衡地分布于公共轴线的两侧。 2、辐射对称:同等的要素均衡地分布在相交于一点的两条或多条轴线的两侧。 b.轴线 轴线也许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中最原始的方法。 空间中的两点连成一条线,以此线为轴将形式和空间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排列。 轴线的特点: a.轴线是可以想象的,并不能真正看见,但他却是强有力的支配全局的手段。 b.轴线的本质是线性状
11、态,因此它具有长度和方向,并引导人们沿轴线运动和观赏。 c.沿轴线布置形式和空间,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但一定是均衡的。 d.轴线具有按照一定的导向进行自由转折的灵活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各种地形。 如何通过轴线的贯穿、引导、转折来达到建筑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呢? 1要根具各种不同的制约因素合理地引出轴线。 例如:根据路网或地形周边保持平行和垂直的关系等 2按照设计意图排列建筑。 注意轴线交叉或转折部分( “关节点” )的处理 3合理组织道路与绿化。c.向心 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如果把建筑物环绕着某个中心来布置,并借助于建筑物的形体围合成一个空间,那么这几幢建筑也会由此而显现出一种秩序
12、感和相互吸引的关系,从而结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如:著名的巴黎星形广场,以凯旋门为中心,十二幢建筑围绕着广场周边布置,并形成圆形空间。这种布局不仅显而易见地构成为一幅完整统一的图案,而且以凯旋门为中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所有的建筑紧紧的吸引在自己的周围。等等d.与地形相结合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互相制约着的因素,都必然具有某种条理性和秩序感,而真正做到与地形的结合也就是把若干幢建筑置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关系中去,则同样也会摆脱偶然性而呈现出某种条理性或秩序感,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着有统一的因素了。 e.采用共同的形体 在群体组合中,各单体建筑如果在体形上包含有某种共同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像一
13、列数字中的公约数那样,而有助于在这列数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秩序。所具有的特点愈明显、愈突出、愈奇特,各建筑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就愈强烈,于是由这些建筑物所组成的建筑群的统一性就显示的愈充分。f. 形式与风格的统一 形式与风格的处理对于群体组合能否获得统一的影响极大。在一个统一的建筑群中,虽然各幢建筑的具体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它们之间必须具有一种统一的风格。所谓统一的风格,即指那种寓于个体之中的共性的东西。有了它犹如有了共同的血缘,于是各个个体之间就有了某种内在的联系;就可以产生共鸣;就可以借它达到群体组合的统一。第三节 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1. 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关系
14、及涵义) 人的活动,作为一种连续的过程,是不能仅仅限制在室内的,它必然要贯穿于室内外。基于这一点人们才逐渐地认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并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建筑外环境:指的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与建筑室内环境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环境。 建筑外环境主要局限于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聚落环境中,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各个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 研究外部空间时,首先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来界定它的形状和范围?外部空间与建
15、筑体形的关系就好象铸造行业中砂型(模子)与铸件的关系那样:一方表现为实,另一方表现为虚,两者互为镶嵌、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而呈现出一种互余、互补或互逆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和建筑体形一样,都具有明确,肯定的界面,只不过正好处于一种互逆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由于外部空间毕竟融合在漫无边际的自然空间之中,它与自然空间之间没有任何明确的界线,因而它的形状和范围却又是十分难以界定的。 在建筑群体组合中,建筑形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往往就是保持外部空间完整统一的一种需要和反映,群体组合必须同时使建筑形体之间、外部空间之间、建筑形体与外部空间之间都具有统一和谐的秩序。2. 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 外
16、部空间具有两种典型的形式: 其一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这种形式的外部空间称之为开敞式的外部空间; 另一种是以建筑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相对明确的形状和范围,称之为封闭形式的外部空间。 但在实践中,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关系却并不限于以上两种形式,而要复杂得多。这就意味着除了前述的开敞与封闭的两种空间形式外,还有各种介乎其间的半开敞或半封闭的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一) 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空间的封闭程度首先取决于它的界定情况:一般地讲,四面围合的空间其封闭性最强,三面的次之,两面更次之。当只剩下一幢孤立的建筑时,空间的封闭性就完全消失了。这时将发生一种转化由建筑围
17、合空间而转化为空间包围建筑。 其次,同是四面围合的空间,也还因其它围合的条件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围合的界面愈近、愈高、愈密实其封闭感愈强;围合的界面愈远、愈低、愈稀疏其封闭感则愈弱。基面下沉的基面抬高的基面 范围的边沿得到良好的划定; 视觉及空间的连续性得到维持; 身体很容易接近; 某些视觉的连续性可以得到维持; 空间的连续性被中断; 人们进出得用楼梯或坡道。 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都中断; 所抬高的面与地面或楼板面隔绝了; 所抬高的面对于下面的空间来说,变 成了遮蔽要素。顶面 和一棵有荫影的大树在它的伞形结构之下提供某种围护一样,一个顶面可以限定它本身和地面之间的空间范围,由于这个范
18、围的外边缘是由顶面的外边缘所规定的,所以其空间的形式是由顶面的形状、尺寸和地面以上的高度所决定。 (二)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在讨论内部空间处理时,经常利用空间在大与小、高与低、开敞与封闭以及不同形状之间的显著差异进行对比,将可以破除单调而求得变化。这种原则也同样适合于外部空间的处理。 关于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大概要以我国古典建筑最为普遍并最卓有成效了。这是因为我国古典建筑主要是通过群体组合而求得变化的。例如古典的园林建筑,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庭园,由于地处市井,经营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一般都是本着欲扬先抑的原则,以小空间来衬托大空间,这就是利用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开敞与封闭
19、的程度不同,而且气氛上也各不同有的严谨整齐,有的自然曲折,把这些空间连接在一起,无论从哪一处空间院落而走进另一处空间院落,都可以借上述诸因素的对比而充满变化,从而使人有接应不暇之感。 除园林建筑外,一般的宫殿、寺院、陵墓等建筑,由于气氛上要求庄严、肃穆,多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这虽不及园林建筑活泼多变,但不排斥利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破除可能出现的单调感。例如曲阜孔庙和北京故宫,尽管规模大、轴线长、空间多、并且又都沿着一条轴线而依次串联,但由于充分利用空间的对比作用,却并不使人感到单调。(三)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外部空间通过分隔与联系的处理,也可以使若干空间互相渗透从而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 如果说
20、外部空间较内部空间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只是各自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在室内,主要是借不同形式的隔断、楼梯、夹层、家具等来分隔房间,以使被分隔的空间互相渗透而达到增强空间层次变化的目的;而在外部空间处理中,所凭借的则是另外一些手段和方法以期达到与上述完全相同的目的。这些手段和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为六个空间形式:1.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2.通过空廊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3.通过两个或一列柱墩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4.通过建筑物透空的底层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5.通过相邻的两幢建筑之间的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6.通过树丛、山石、雕像等空隙从一个空间看另外一个空间
21、。 在外部空间处理中为了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既可以把上述某一种手段和方法重复地使用例如通过一重又一重的门洞去看某一对象;也可以综合地运用上述某几种手段和方法通过树丛、门洞、雕像的空隙去看某一对象。这样,空间就不限于内、外两个层次,而可使三个、四个、乃至更多层次的空间互相渗透,从而造成无限深远的感觉。 通过门洞从一个空间看另一个空间,这种手法不论在我国古典建筑或是西方古典建筑中;也不论在庄严的宫殿建筑或是小巧的庭园建筑中都屡见不鲜。 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牌楼,如果从功能上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利用它却可以分隔空间而增加层次感。在西方古典建筑中,通常也有通过高大的拱门去看另一空间中的景物的。这种
22、情况和我国的牌楼很相似,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有意识地通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自一个空间去观赏另一空间内的景物。这种手法一般称“借景”或“对景”,它一方面可借远方景物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引人入胜,另外,被对的景物恰好处于洞口的中央,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特别是由于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因而就愈觉含蓄深远。 通过空廊使两个相邻空间内的景物互相因借、渗透,从而使两个空间内的景物各自成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这也可以获得错综复杂的空间层次变化。江南一带的庭园建筑,每每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而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近现代建筑也有利用类似的方法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如中国历史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建原理 原理 课程 复习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