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备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备课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新站中心校耿文让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
2、。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单元内容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第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
3、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他们将通过实验一一检验这4种材料的哪一种物理特征最明显,讨论用什么词语定性地描述它们。在这4课的学习中,学生们还将通过其他的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6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第7课学生将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木头、纸、金属、塑料、砖和陶瓷6种材料
4、的物理性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描述物体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通过测试更多地了解材料的有关特性。概念及活动结构图如图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
5、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过程与方法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利用各种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扩展观察活动。通过验证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比较、分类和排序。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课时主要活动及建议第1课 我们周围的材料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材料是物质
6、,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称为材料。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
7、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实验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第2课 哪种材料硬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它们分别是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是整册教科书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认识物体并逐渐过渡到对物质的认识,当
8、然这种认识主要是在物理性质方面。材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十分适宜的认识对象。因为颜色、大小和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复杂特性的描述,需要认识另外一些物理性质、使用另外一些物理性质。根据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物体已成为他们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测量,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这一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
9、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第3课 比较柔韧性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
10、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第4课 它们吸水吗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学生们可能从没有真正地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的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对纸的观察、造一张纸的活动,认识到纸是
11、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物质的吸水性是由于材料组织结构间的空隙形成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导致吸水性能的不同。第5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
12、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其他有关沉和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第6课 砖和陶瓷在这课中,学生将探索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在生活中,用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制作的物品是比较广泛的。砖主要用于各种建筑,是高楼大厦主要使用的建筑材
13、料之一。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用的碗,各种各样的花瓶、茶壶、储物罐等都是用陶瓷制作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和吸水性。本节课,学生要运用学到的探究技能,观察砖与陶瓷的硬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可以说这课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在这一课中,教科书还介绍了在制造砖和陶瓷的过程中黏土发生的变化,这是希望学生知道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材料的性能。第7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在第1课,
14、学生从周围的物品开始关注材料,寻找常见材料,并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它们。显然是从已有经验出发的,是他们对构成物体材料的经验性描述,反映了他们对材料的初始认识和理解。从第2课开始,教科书引导学生分别对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进行了独立的探究和测试。在第6课,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新的情境。在第7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想见,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已不是纯经验层面上的了,他们已经有了科学描述的方法,已经能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描述和比较它们。气泡图的使用也使他们关注到材料除显着特征
15、外的其他特征方面,使他们能够从材料更多的属性方面去识别它们、认识它们。对6种材料性质的总结,也使学生们有机会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在这个教学阶段,呈现和回忆学生们在本单元第1节课上所填写的表格和对材料的描述是必要的。这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在材料认识方面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建立探究学习的信心和增强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材料与环境的话题在本单元结束时再次提出,也是为了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在学生形成对材料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单元教学目
16、标与建议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液体和气体的典型代表。本单元是继“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后,又一个认识物质世界的单元,也是认识地球宇宙的一个单元。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和空气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刮风是空气快速地流动。如何将学生对水和空气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空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什么又是气体的基本特征呢?这些是我们期待学生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单元内容“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
17、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本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在第7课中,将让学生对本
18、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概念及活动结构图如图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过程与方法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
19、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课时主要活动第1课 水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的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开展这样几个活动:1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分辨袋中的物体;2在打开袋,但不能
20、直接用眼观察的情况下,继续分辨袋中的物体;3在分辨出袋中的物体后,给物体分类。这几个活动,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主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多层次地观察比较水和其他的物体,这会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关于水的一般概念,同时由于材料中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学生会发现这三种液体和其他的固体、气体的区别,这对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也是有帮助的。让学生交流分辨物体难易的理由和给物体分类的依据,这些研讨活动,将较为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学生对于水和物质三态的认知,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第2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本课主要进行二个比较活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比较它们的液滴和“轻重”;
21、二是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活动:1运用感官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2比较水滴和油滴;3比较水和食用油的轻重;4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显然,这一课是前一课内容的深化,专门进行两种液体的比较。运用感官来对水和油进行观察比较,对学生来说,已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所以在这节课设计了两个有一定难度的观察活动比较液滴及轻重。实际上,这两个比较活动,是从物质概念的角度来安排的。液滴的不同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和分子内聚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轻重的不同,是由原子量决定的物质的密度不同。当然,这些并不是需要学生进行解释的,但让学生开始关注液滴、关注轻重,就会让学生从一般的水的特征转向深入,也许学生就会
22、在脑中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水和油会形成液滴,而其他固体不会形成?为什么物体有轻重?等等。在教学中,水与食用油轻重的比较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学生较难想出简易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说出他们的方法后推荐使用书中的方法。第3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学生在观察袋中的液体,进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在本课中,学生要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加深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液体的流动快慢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过的物体表面的状况、液体自身的黏度等。本课的公平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玻璃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体多少一致、玻璃片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3、,让学生认识到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当然有些变量难以保持完全相同,如液体的多少。但即便是这样,实验的效果也会基本一致。个别小组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可以让学生重新实验并让他们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会这样。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品牌的洗洁精黏度不同。为了使洗洁精和食用油实验结果便于比较,教师需要事先实验,选取黏度大于或小于食用油的洗洁精。第4课 比较水的多少本课是按照这样一个程序来开展活动的:提出问题:桌上三个瓶子中哪个水多?哪个水少?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说出各种可以比较水多少的方法。验证: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证实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得出结论:其中一个瓶多,另外两个瓶少(或其他)。产生新问题
24、:其中一个瓶子的水比另两个瓶子的水多多少?想办法解决问题:用小杯子量; 在杯子上标出刻度。质疑:多出半小杯怎么办?刻度表示多多少呢?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制刻度来量水的多少。再遇到新问题:自制刻度量出的结果不同。再次解决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使用标准工具。验证:用量筒这种专门的工具来测量。最终解决问题:瓶子中的水体积各是多少,相比较多多少。建议:1在教学中展开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较完整的探究过程。2在活动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思估测与测量的区别与联系。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
25、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第6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毫无疑问,让学生能理解有关重量、空间等概念是本单元的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不仅是要让学生理解占据空间、重量概念,而且还要让学生建立空气是一种
26、物质的概念。那么,教科书安排的哪些活动来促进学生物质概念的形成呢?先说说“空气占据空间”一课。这课主要有这几个活动:乌鸦用石头挤水的方法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空气占据杯中的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就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也是一种物质(或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再说说“空气有重量吗”一课,让学生自制小天平称空气的重量,用真正的天平称皮球中空气的重量,其实就是让学生不断寻找到空气是有重量的证据。这两课,随着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活动不断发展,就会推动着学生不断地向建立起空气是
27、物质的科学概念的方向前进。而建立这一概念无非借助两条线索来进行架构:一是空气作为物质的存在必然占据空间;二是空气作为物质的存在有其质量。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缺其一都无法完成对“空气是物质”的较科学的认识。在本单元的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来对比思考空气、石头、水的相同与不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动手的活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提出合理的有根据的见解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重要的途径。当然,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一定能准确或完满地完成教科书中所要求的思索的结果,但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特别是让学生根据完成后的表格进行交流,说说空气、石头和水的不同之处,其实就是在分析固体、液体、气体的区别;再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实就是在建立物质的共同特征。虽然,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毕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同时,这一总结反思活动,使本单元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升华了学生在本单元进行的所有探究活动。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材料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单元水和空气新站中心校 耿文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