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常规.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常规.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试行)备课规范备课是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小学科学备课常规即教学准备的常规,基本内容包括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设计。一、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应当包含以下四块内容:1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分析利弊,作出预设,研究对策。2教材分析。在认真研究课标、明确课程性质、目标,理解课程基本理念,通读全册教材和配套教师用书,参加县(市、区)级、协作区或学校教研组组织的教材备课会的基础上,对本册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把握体系,明析目标。3教学策
2、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学期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4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进度表,写出教学课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践活动等时间安排,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学期教学计划应在学期授课前制订好,开学时上交学校并存档。二、单元教学计划1单元整体内容分析。在通读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单元教学内容,读懂单元编排体系,理清课文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单元内容的结构特点。2制订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全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3列出教学需要的学具和教具,明确不足或缺少的学具和教具,以及解决办法。单元教学计划应在单元教学前制定好。兼课老师不作硬性要求,但是对整单元内容要作全
3、面分析研究。三、课时教学方案设计课时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1制定教学目标。目标要准确、具体、恰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科学课程目标。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本课重点活动的设计。3准备教学材料。教师对于必需的实验器材、学具及课件(媒体)要及时做好准备、采集、制作等预备工作,结合当地特点开发课程资源。4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明确每个阶段的学生活动,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关键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予以增减):(1)课题导入(2)确定目标
4、(3)合作探究 (4)汇报交流(5)拓展延伸5板书设计。教学板书应科学、简洁明了、美观,重点突出。四、其他1重视教学材料的准备,做好课后材料的整理、保存、共享。提倡教师做好科学探究“下水实验”。2认真写好教学方案,严禁无备课上课。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年龄专职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新教师的教案要重点关注规范性和有效性,有经验教师的教案应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一般教龄四年(一轮)及以下必须手写详案,教龄在五年以上男50周岁、女45周岁及以下的可采用电子备课方式,每学期必须至少备好4篇重点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应放在服务器上便于共享和检查。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上的可以备简案或在研究他人教案基础上,在
5、教科书上以批注方式备课。兼课教师可以适度放低备课要求。3积极参与各级教研活动。县(市、区)教研部门、协作区、学校要为科学教师搭建集体研究的平台,保证科学教师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科学专题教研活动。建议通过集体备课方式完成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备课,实现资源共享。附件: 范例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校五年级共有3个平行班,每班学生为 4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人数所占比例约占总授课人数的57%。通过前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比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但五年级学生普遍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
6、差。从年龄特征上看,此段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有强烈地探究欲望,但其他学习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学生处在一种喜欢科学课但又无法重视科学课的尴尬中。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安排及结构体系全册教材包括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共32课,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分属“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个部分。这些课文已经不仅仅研究特征,教材的着眼点开始放在向事物的发展变化推进。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2各单元主要内容(1)“
7、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光”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知道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
8、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地表。(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三
9、、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由于本册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2引导学生体验长期观察研究活动在本册学习中,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四、教学进度表周次教 学 内 容课时数周次教 学 内 容课时数1种子发芽实验(一)210地球表面的地形12种子发芽实验(二
10、)110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2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10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2蚯蚓的选择111土壤中有什么13食物链和食物网111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3做一个生态瓶111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13改变生态瓶112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4维护生态平衡112减少对土地的侵蚀14单元复习及评测212单元复习及评测26光和影114我们的小缆车16阳光下的影子114用橡皮筋作动力16光是怎样传播的114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7光的反射115测量里的大小17光与热115运动与摩擦力17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115滑动与滚动18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16运动与设计1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16设计制作小赛车18单元复习
11、及评测217单元复习及评测29期中考查分析218期末考查3 鄞州区华泰小学 吴 昊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教学计划一、单元整体内容分析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液体和气体的典型代表。本单元旨在通过气泡图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关水和空气的特性、物体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等的科学概念,并学会运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本单元共7课。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
12、的教学。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等。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第5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
13、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在第7课后半部分的活动是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2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
14、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3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4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二)过程与方法1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2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3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4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5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2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3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
15、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三、单元实验器材统筹安排课题小组准备演示准备水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石头、1块木头、1瓶醋、1瓶牛奶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水和食用油的比较2个烧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根玻璃棒、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1个水槽2个试管、2根长木条谁流得更快一些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比较水的多少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500毫升量筒1个我们周围的空气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个吹泡泡器、1
16、杯洗洁精或肥皂水1根香、1个打火机空气占据空间吗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1个玻璃杯、纸巾2张、1个水槽空气有重量吗1根长细木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鄞州区钟公庙小学 陈微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火
17、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2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变化是剧烈的,有时变化又是不宜察觉的。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它们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三、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可乐、钉子、毛巾.教师演示:课件、毛巾、橡皮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震前汶川的地形图片,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汶川主要是什么地形?(PPT 汶川地震前的图片)2说说在2008
18、年的5.12汶川发生了什么事情?地震后的汶川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3课件出示地震前后汶川的地形地貌图片,感受汶川地形地貌的变化。(二)了解地震和火山1谈话: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样危险的还有火山喷发,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破坏地形,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课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使地形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视频:火山地震情景和画面)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师小结:山体剥落,山体变矮、形成新的
19、湖泊(板书:地形变化)3火山和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力量很强大,能使地形地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大家想想看,这地动山摇的力量它可能会来自于哪里呢?(学生猜测,尝试分析)(三)探究地球的内部运动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大多数同学认为地震和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有着很大的关系,那地球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你知道吗?(学生介绍)(2)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3)小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整个地球中只有薄薄的一层,厚度各地差异很大,大陆地区较厚,海洋地区较薄,整个地壳的体积仅占总体积的0.3%;地幔一层有炽热的会流动的岩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20、。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2演示模拟实验(火山)出示可乐瓶(1)说说如果把这瓶可乐看作假想的地球,那么可乐瓶壁和里面的可乐就好像地球的哪一部分呢?(生回答可乐瓶壁-地壳的岩层;可乐-内部的岩浆)(2)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可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内部的物质运动起来呢?(摇晃)(3)猜想由于内部岩浆的剧烈运动,会让地球内部的压力不断增大,增大,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 ,猜想一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会喷出来)(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5)交流活动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小组讨论:(1)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发生火
21、山喷发现象(2) 喷出的岩浆会使地形发生变化?小结:是呀,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是非常剧烈的,地球内部蕴含着非常巨大的的能量,这种剧烈的运动有时候表现得很猛烈的,使地球局部发生了变化,形成火山,有时还会形成地震,从而使地形发生了变化。而一旦地球内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火山喷发或地震就会慢慢平息下来。(板书:内部运动引起的)2地球内部运动驱动地表怎样运动(1)组织观看板块运动的视频(2)推测:地球上的这些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热粥上柚子皮,它们由于受地球内部如此剧烈运动的影响,会产生相互的碰撞、平移、分离等现象,这种运动又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地貌呢?(3)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1将几本书平放在桌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波市 小学 科学 教学 常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