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doc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铁路医院护理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目录第一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三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四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五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六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七节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八节 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九节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节 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一节 氧气吸人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二节 雾化吸人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三节 大量不保留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
2、预防及处理 第十四节 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十五节 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第一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1原因 (1)擦洗口腔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动作粗暴,止血钳夹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尤其是患肿瘤进行放疗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2)为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方法欠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出血。 (3)漱口液温度过高,造成口腔黏膜烫伤。 (4)患有牙龈炎、牙周病的病人,操作时触及患处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损伤可有局部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疼
3、痛、溃疡形成;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牙龈出血持续不止。 3预防和处理 (1)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对放疗及血液病病人,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正确使用开口器,对牙关禁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 (2)操作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液、呋喃西林或 O12双氧水含漱。溃疡面用西瓜霜等喷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银尔通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效果较好。 (3)若出现口腔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必要时进行全身止血治疗,如肌内注射(简称肌注)卡络柳钠(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同
4、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4)漱口液应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口腔黏膜。 (二)窒息 1.原因 (1)为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行口腔护理时,棉球过湿或遗留在口腔内,漱口液流人或棉球进人呼吸道内,导致窒息。 (2)有义齿的病人,操作前未将其取出,操作时脱落入气管,造成窒息。 (3)为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 2临床表现:病人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应采取侧卧位,擦洗时须用止血钳夹
5、紧棉球,每次一个,并在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发现痰多时及时吸出。 (2)询问及检查病人有无义齿,如为活动义齿,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最好取坐位。(4)如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 (5)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 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 (三)吸入性肺炎 1原因: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因漱口
6、液或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管所致。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若病人神志不清,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12 h后可发生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等,两肺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片可见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3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禁忌漱口,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 (2)病人气促、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 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7、(一)腹泻 l发生原因 (1)大量鼻饲液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使流质食物迅速通过肠道,导致腹泻。 (2)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 (3)鼻饲液浓度过大、温度不当以及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等,均可引起病人腹泻。 (4)某些病人对牛奶、豆浆不耐受,使用部分营养液易引起腹泻。 2 临床症状: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水样便,伴有(或无)腹痛,肠鸣音亢进。 3 预防及处理(1) 每次鼻饲液量不超过200ml,减慢管喂的速度,并可给予适量的助消化药或止泻药。(2)菌群失调病人,可口服乳酸菌制剂;有肠道真菌感染者,可口服氟康唑0.4g,每日3次,或口服庆大霉
8、素8万u,每日2次,23 d症状可被控制。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3)鼻饲液浓度可由低到高,尽量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克分子浓度(300 mmolL)的溶液,对于较高液渗透克分子浓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适应的方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 (4)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放置于4 冰箱内存放。食物及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注入温度以3941 为宜。 (5)认真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应慎用含此2种物质的鼻饲液。 (6)注意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腹泻频繁者,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二)误吸 胃内食物经贲门
9、、食管、口腔流出,误吸至气管,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1原因 (1)衰弱、年老或昏迷等病人,吞咽功能障碍,贲门括约肌松弛,较易发生液体返流,误吸至气管。 (2)病人胃肠功能减弱,如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反应差,胃排空延迟,易发生液体返流等并发症。 (3)鼻饲的速度注入过快,一次注入量过多,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返流。 2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病人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者,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卧床病人鼻饲时应抬高头300450,病情容许时,可采用半卧位。当病人出现呛咳、
10、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 (2)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可用逐次递增鼻饲量的方法或采用输液泵控制以匀速输入。 (3)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机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每次注人量不能过多,防止呕吐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时,禁止注入。 (4)大面积烧伤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复前,应尽可能选择鼻空肠途径喂养,可减少胃内潴留,并可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避免返流现象发生。 (5)喂养时辅以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可解决胃轻瘫、返流等问题,一般在喂养前半小时由鼻饲管内注入。
11、(三)恶心、呕吐 1原因 常因鼻饲溶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 2 临床表现 病人可感觉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面色苍白、流涎、出汗等,吐出胃内及肠内容物。 3预防及处理 (1)可减慢输注速度,液量以递增的方法输入,一般每日1 000 ml,逐步过渡到常量2OOO2500 ml,分46次平均输注,每次持续3060 min,最好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法。 (2)溶液温度保持在40 左右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3)颅脑损伤病人鼻饲时,注意区别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及时给予脱水剂,以缓解症状。 (四)鼻、咽、食管黏膜损伤 1原因 (1)操作者对鼻、咽、食管解剖生理特点不了解,操作动
12、作粗暴,造成损伤。 (2)反复插管或病人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3)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 2临床表现 有口腔、鼻黏膜糜烂、出血,咽部及食管灼热、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感染时,可出现发热。3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向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取得理解和合作。熟练操作过程,选择适宜的鼻饲管,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插管不畅时,切忌暴力,以免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2)长期鼻饲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及石蜡油滴鼻1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糜烂。每周更换胃管1次(橡胶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硅胶管,每月一次;新型材质,按使用说明
13、书3-6个月更换一次) (3)鼻腔黏膜损伤引起出血较多时,可用冰生理盐水和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布条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损伤,可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6万U加入20 ml生理盐水内雾化吸人,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可给予制酸、保护黏膜药物。 第三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
14、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
15、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1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
1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1原因 (1)因病人对肌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由于
17、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
18、做到二快一熳。 (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四)过敏性休克 1原因 (1)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
19、过敏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3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O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O5ml
20、,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1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
21、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 (五)疾病传播 1原因 (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2临床表现 由于疾病的传播不同,其症状有所不同。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 护理 技术 操作 常见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