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 .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台南小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 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陈璧强课 题22、古诗两首课 型新授课 时1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学光盘、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
2、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有所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
3、的意思。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后记板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年级: 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刘荣华课 题22、古诗两首课 型新授课 时2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观书有感。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4、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学光盘、课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朱熹,南宋著
5、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
6、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2、检查诵读。1) 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
7、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3、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8、。【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4、品读三四句。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
9、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
10、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
11、,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
12、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
13、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六、作业布置。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
14、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后记板书设计观书有感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源头活水 (写景)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读书汲取 (喻理)台南小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 六 学科: 语文 授课人:陈璧强课 题23、学与问课 型新授课 时1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2有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表格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 单元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