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案.doc
《报任安书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教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报任安书教学案 第1课时主备人:耿进东 审核人:罗旭东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一、学习目标及重点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二、补充资料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
2、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3、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史记写作大业。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曩者( )( ) 魏其( ) 强颜( ) 槛阱( ) 羑里( ) 绛侯( ) 诎体( )( ) 关木索( )头枪地( ) 暴肌肤( ) 箠楚( ) 圜墙( ) 伏法受诛( ) 占卜( )四、文本研习A第1自然节(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古今异义词要写出古义与今义;词类活用要指出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如“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
4、“名词的使动用法”)(1) 曩者辱赐书, (2)教以慎于接物 (3)阙然就不报 (4)意气勤勤恳恳 (5)若望仆不相师 (6)推贤进士为务 (7)婴金铁 而祖母刘夙婴疾病 2翻译句子(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5)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疑难词句
5、 (二)问题探讨1作者认为皇帝是如何对待自己身份的?(用第三节中句子回答) 2作者如何认识自己受到的惩罚? 第2课时(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1) 乃有所不得已也 ( )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犹能引决( ) (3)所以隐忍苟活 ( ) (4)名摩灭( ) (5)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6)思垂空文以自见( ) ( ) (7)愠色( )2翻译句子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6、。 4.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疑难词句 (二)问题探讨1作者在第三节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而第四节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不死的原因,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第四节原文的句子回答) 2第五节作者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等人的事例的意义是什么? 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第四、五、六节 4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内容巩固,课本研习(见建构式生态课堂高中语文学习指导)p.43第3课时导读 这一段总收慨叹之意,笔触又回到目前自己的悲惨处境,描写痛苦的心情,向任安诉说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
7、说明自己闺阁之臣的地位,无法“推贤进士”,世俗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呼应开头。(二)问题探讨1作者 2文章描写了祖母的几个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疑难问题 C第4-6自然节(一)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指出一些词语的文言现象(1)且负下未易居 (2)下流多诽谤 (3)虽累百世 (4)肠一日而九回(5)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6) 曼辞以自饰 (7)然后是非乃定2翻译句子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3疑难词句 (二)问题探讨1回顾作者思路。 2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
8、,这是一个问题。”站在今天,你认为如何评价司马迁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做出的选择? 3疑难问题 总结:怎样正确理解报任安书的精神实质? 究竟怎样才算是达到了对这篇“奇文”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理解呢?在这里,我要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个文学“掌故”:清代有一位文艺理论家叫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石赣州在酒席宴间曾经讨论到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包世臣认为“二千年无能通者”。石赣州于是便向包世臣请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掌握住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当时告诉他:像阁下这样一位“博闻深思”之人,“诵之数十过,则自生疑,又百过当自悟。”石赣州当天晚上即遵照包
9、世臣的嘱咐,将报任少卿书读了一些遍,第二天又特地找上门问包世臣说:“客散后,即检本讨寻,竟不能得端绪,唯觉通篇文意,与推贤荐士不相贯串耳。敢请其指归。”包世臣便又告诉他:“阁下半夜之间,多则数十过,何能即悟?请再逐字逐句思之,又合全文思之。思之则已,则有得已。求敢吝也?凡以学问之道,闻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后来两人分离而居,过了一年多之后,石赣州又就报任少卿书的理解问题写信给包世臣再次向他求教,这使得包世臣觉得不好不向自己的朋友讲一讲他对报任少卿书的理解了:“窃谓推贤荐士,非少卿来书中本语。史公讳言少卿求援,故以四字约来书之意,而斥少卿为天下豪俊以表其冤。中间述李陵事者,明与陵素非相善,尚
10、力为引救,况少卿有许死之谊乎?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结以死日是非乃定,则史公与少卿所共者,以广少卿,而释其私憾。是故文澜虽壮,而滴水归源,一线相生,字字皆有归著也。”我觉得,关于报任少卿书的精神实质,包世臣的话是概括得很好的,为我们研读报任少卿书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什么看法了。 (节选自郭双成一篇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我认为所谓的“推贤荐士”,不是任安来信中所说的话。司马迁回避讲任安的写信的真正目的是求救,因此用“推贤荐士”这四个字掩饰任安来信本意,而任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报任安书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