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分解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分解优秀PPT.ppt(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0/31/20221华华夏夏思思想想才才智智的的源源泉泉中中华华传传统统文文化化的的先先师师至圣孔子至圣孔子10/31/20222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寻才智。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才智,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才智10/31/20223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乃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义,义,论语论语有有
2、“东方圣经东方圣经”之称,之称,近年来的高考题不断出现以近年来的高考题不断出现以论语论语里的语录作为作文的话题趋势:里的语录作为作文的话题趋势:1.子曰: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0/31/20224v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v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v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v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v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v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走近论语走近论语你所知道的论语名言?你所知道的论语名言?10/31/20225“论语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v论语是这样一部书,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言语行事。10/31/20226v孔子(前孔子(前551前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春秋末期思想家、教化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化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v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4、南)人。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v曾修诗、书,定礼曾修诗、书,定礼、乐,、乐,序周易,作春秋。序周易,作春秋。v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影响。10/31/20227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段的总结.10/31/20228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
5、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著名于鲁国。10/31/20229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化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化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化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化,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10/31/202210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起先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
6、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变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冲突。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痴迷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起先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找寻实现政治志向的机会。10/31/202211 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敬重,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10/31/202212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
7、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洁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10/31/202213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复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化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阅历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见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见“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10/31/202214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困难,有主动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宏大的思想家和教化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0/31/202215 论语以记言为主,
8、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节出现。10/31/202216v2、疏通文意,驾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驾驭重点词语v重点应留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重点应留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词语及成语与名言。v1、重点驾驭以下词语:、重点驾驭以下词语:v斯斯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于斯三者于斯三者何先何先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
9、夫有美玉于斯论有美玉于斯论语语v连词:就,那么连词:就,那么如知其非义,如知其非义,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斯速而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滕文公)v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经(诗经豳风)豳风)v10/31/202217v相相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论语焉论语vv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子则焉用彼相也论语则焉用彼相也论语vv视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视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诗经相鼠)相鼠)10/31/202218v劝劝勉励,嘉奖:惩恶劝善勉励,嘉奖:惩恶劝善(左传)(左传)
10、举善而教不能,则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劝论语v劝告,劝告:劝秦王显岩穴劝告,劝告:劝秦王显岩穴之士之士(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v时时按时:按时:使民以时使民以时学而时学而时习之习之论语论语10/31/202219v就就靠拢,接近:陈力就力,靠拢,接近:陈力就力,不能者止不能者止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论语论语v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就伤仲永伤仲永v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名史记史记10/31/202220v何以何以为为:表示反问。其中疑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气。可译为:“还用做什
11、么”“为什么要”“有什么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光传信信 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10/31/202221v道德道德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是道,德是德。“德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说明果和作用。古人说明“德者得也。德者得也。”因此因此孔子讲的孔子讲的“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是好行为的成果。行道而有得于心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若其所固有,故谓故谓之德性。之德性。(钱穆钱穆)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
12、、道德等意思,如后再引申出方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之以政道之以政道千乘之道千乘之国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论语10/31/202222v国家:国家: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家”。所以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v社稷: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
13、是至关重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10/31/202223v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vv“无乃无乃与与”,是表示反问的一,是表示反问的一个问式,相当于个问式,相当于“生怕生怕吧吧”。“过过”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是指责的意思,过秦论的的“过过”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这个意思。“过过”的宾语是的宾语是“尔尔”,即你们。,即你们。“是是”是我们在本文所要驾驭的一个重点是我们在本文所要驾驭的一个重点实词,实词,“是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说明为用法是指示代词,说明为“这这”,后面的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是谁之过与过与”“
14、夫如是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都是这个意思。v10/31/202224v特殊要留意,“是社稷之臣也”这个“是”看起来特别像现代汉语表示推断的“是”,其实不是,到汉代以后,“是”才有用于表推断的,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等。“是”在古文中也有表示与“非”相对的概念,如“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至于本句的“是”也是代词性的,复指前面的“尔”,起提宾的作用。同样的用法有“惟余马首是瞻”“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10/31/202225v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课文中“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跟
15、原来的意思有些不一样。10/31/202226v君子疾夫舍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欲之而必为之而必为之辞:辞:v这句话主语是这句话主语是“君子君子”,谓,谓语是语是“疾疾”,宾语是,宾语是“舍曰舍曰欲之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必为之辞”。难点在理解宾语。难点在理解宾语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心里明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愿干脆说明想得到某样东西,却不愿干脆说出来,即出来,即“舍曰舍曰欲之欲之”,然后,然后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找一个借口,编一套理由把它拿过来,即来,即“必为之辞必为之辞”。这种看法是。这种看法是君子厌烦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君子厌烦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当
16、,政治的道德更不应当。孔子首当,政治的道德更不应当。孔子首先骂冉有的这种看法。先骂冉有的这种看法。10/31/202227v成语:祸起萧墙成语: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分崩离析鸣鼓攻之鸣鼓攻之v2、背诵并深刻领悟以下文句、背诵并深刻领悟以下文句v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v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v设计意图:设计意图:v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这些名句与成语,意蕴深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人们的语言中,极富生命力,所以先要学生背下来,然后渐渐品尝其意思。生背下来,然后渐渐品尝其意思。v百姓足,君
17、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v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10/31/202228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本课时主要在总体上探讨文意与孔子的本课时主要在总体上探讨文意与孔子的思想,学生充分发言,然后作引导归纳、思想,学生充分发言,然后作引导归纳、总结。总结。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见先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见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一方面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冲突?怎样理解,二者有没有冲突?怎样理解“自古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10/31/202229v从孔子
18、从孔子“均无贫均无贫”、有若、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足”等言论看,孔子是相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等言论看,孔子是相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见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见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假如道德不行,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假如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朱熹说:的民本思想。朱熹说:“民无
19、食必死,然死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独立,不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独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紧急而可弃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紧急而可弃也。也。”10/31/202230v探究之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探究之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
20、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老板”,为什,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知孔子?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知孔子?v 10/31/202231v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对孔子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不大了解。他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不大了解。他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与现在不同。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孔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当时并没有党派组织,但孔子与学生们相当于一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个党派,孔子是其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教性的崇敬。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
21、氏的家臣,是文人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确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不对,而且做出来确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究竟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行,究竟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行,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
22、意向。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卫灵公问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卫灵公10/31/202232v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v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行伐;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行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其次点是从地理上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其次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
23、家是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行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行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旧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国中仍旧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
24、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卑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卑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歼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神。若将这些小国歼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v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10/31/202233v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号称拥有天下,事实上只限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也步其后尘,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家呈尾大不掉之势,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
25、“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10/31/202234v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它是当年周天子封给鲁国的属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状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在当时鲁国公室被瓜分的状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孔子一语道破地指况下,颛臾倒是鲁君的势力范围。孔子一语道破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种,是一种摸爽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减弱鲁君的实力,摸爽
26、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减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阅历和敏锐最终篡夺鲁国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阅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孔子的志向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冉有的观点。孔子的志向社会是西周初年,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复原,复原周公所制定的周公所制定的“礼礼”。孔子认为:。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季氏
27、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尽然攻打周季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尽然攻打周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天子所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以孔子要坚决反对。孔子要坚决反对。10/31/202235探究之四:探究之四:孔子说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是否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夫起义的口号和历史上农夫起义的口号“等贵贱,等贵贱,均贫富均贫富”的均相同?的均相同?10/31/202236v“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安排社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安排社会财宝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会
28、财宝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即“富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冲突的主见。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冲突的主见。“均贫富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猛烈主见维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猛烈主见维护等级制度,主见护等级制度,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行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孔子不行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均”在说在说文解字中解为文解字中解为“平平”(公允),这是它在词(公允),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
29、,就会添加很多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变为个别。“均贫富均贫富”和和“均无贫均无贫”的的“均均”词典义都是词典义都是“平平”,但到了,但到了“均贫富均贫富”和和“均均无贫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说明。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说明。10/31/202237v设计意图:设计意图:v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最核心的思想是维护等级制度。其最核心的思想是维护等级制度。这是封建统治者最须要的。这是封建统治者最须要的。v论语载:论语载:“齐景公问政于齐景公
30、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父、子子。”公曰:公曰:“善哉!信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可见可见孔子这个话是讲到统治者心坎上去孔子这个话是讲到统治者心坎上去了。了。”10/31/202238v探究之五:孔子的政治主见和治探究之五:孔子的政治主见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国原则是怎样的?v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
31、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供应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供应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见格物、致知、修身、后代的儒家主见格物、致知、修身、
32、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10/31/202239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假如统治者假如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之”。(2.1)假如这样就没有必要假如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杀无道、以就有道。就有道。”(12.19)小人必定会被感化。小人必定会被感化。“君子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德风,小人
33、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折服,主见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折服,主见“远人不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化。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化。“临之以庄,则敬;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10/31/202240v 孔子设教,不仅留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留意。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
34、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钱穆论语新解10/31/202241v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苛捐杂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5、12.9)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见均贫富,孔子主见的是上下各得其分(依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10/31/202242 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16.1)当然对百姓的教化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志向社会。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事实上是对全文起总结作用。教学本文要尽量避开只逐条讲解并描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探讨这一问题,老师应留足够的时间。
36、10/31/202243为政者的基本素养:为政者的基本素养:德行、教化、诚信、平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端正等10/31/202244孔子的孔子的“德治德治”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见子主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德治治”或或“礼治礼治”。这种。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事实上已打破了传统的事实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一
37、条重要界限。10/31/202245实行德治的具体方法有:实行德治的具体方法有:(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需在满足百姓生活富有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必需在满足百姓生活富有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见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刑问题上,孔子主见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需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必需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2)反对过度榨取,主见)反对过度榨取,主见“使民也义使民也义”。义者,宜。
38、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担忧、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社会担忧、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见。他说的经济主见。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不患贫而患担忧。”(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0/31/202246(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
39、、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见统治者确定要(子路)所以孔子主见统治者确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确定的道德水平要求。孔子对为政者提出确定的道德水平要求。(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需举贤任能,发觉和提拔优秀人才,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需举贤任能,发觉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当是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当是“志于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不仅要(述而)就是不仅要有政治志向和奋斗目标,要依据有政治志向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仁”的精神,拥有高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学问和技能。简言之,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学问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志向、有道德、有学问和具备治国才能。贤才就是要有志向、有道德、有学问和具备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10/31/20224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