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诊治现状(最终版).ppt
《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诊治现状(最终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诊治现状(最终版).ppt(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诊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诊治现状治现状(最终版最终版)一、概念一、概念l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l尿路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l正常尿液是无菌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出现在尿液中的细菌都是致病菌。只有当尿液中检出可以在泌尿系生长繁殖的菌株,并引起感染才可确诊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尿路感染根据感染的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二、分类二、分类根据有无尿路功能上或解剖上的异常,以及是否存在全身背景性疾病,
2、又可将尿路感染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近年来,这种分类方法因更具临床意义而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采用。二、分类二、分类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l尿路感染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约占门诊就诊病例的60%以上,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l其发病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都有所不同。除新生儿外,其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50岁后因前列腺疾病引起尿路梗阻的发生率增加,其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l目前国内在尿路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
3、题。四、致病菌四、致病菌l单纯性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70-95%)、腐生葡萄球菌(5-19%),偶见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及肠球菌属等。再发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可为上述任何一种。l复杂性尿路感染: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粘质沙雷菌和肠球菌,大部分是肠杆菌科(60-75%),其中最常见是大肠埃希菌,特别是首次感染的患者。四、致病菌四、致病菌l与尿路结石相关的复杂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较少见,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则较常见。可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主要为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摩根氏菌和棒状杆菌,但克雷伯菌、假单胞菌、沙雷氏菌和葡萄
4、球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产生尿素酶。有文献报道约82%的鹿角型结石患者并发可产生尿素酶的细菌感染。四、致病菌四、致病菌l尿脓毒血症:主要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且真菌引起的脓毒血症比率逐渐上升。l有关尿脓毒血症的细菌菌谱文献报道不多,通常以复杂性和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细菌菌谱来替代。大肠埃希菌大约占50%,变形菌15%,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15%,铜绿假单胞菌5%,革兰氏阳性菌15%。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染色 1000电镜扫描 10000纳米级图像五、发病机制五、发病机制 l最重要的因素是细菌本身的毒力和宿主的抗感染能力 l细菌毒力因素:细菌的种类、结构,决定细菌的毒力。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埃希
5、菌,具有O、H、K三种抗原。(1)O1、O2、O4、O6、O18、O75等菌株在会阴和尿道能够集群并迁移至泌尿系统,附着于尿路上皮,导致局部炎症。(2)细菌的抗杀菌活性和产生溶血素的能力。(3)菌伞能够使细菌附着于尿路上皮,利于细菌集群。(4)细菌黏多糖能够抑制细胞的吞噬作用,而溶血素使组织损伤。五、发病机制五、发病机制l宿主的易感性因素:阴道上皮对细菌集群的易感性是女性易患上行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阴道上皮细胞有较多的细菌结合部位,尿路上皮的细菌受体对宿主感染的易感性影响较大,易患尿路感染人的尿路上皮细菌受体较多。血型抗原与上皮对细菌的易感性有密切的关系。l膀胱能否有效排空、膀胱分泌黏液的能力
6、、尿液中抗体、尿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都会影响尿路对细菌的抵抗力。输尿管瓣膜的抗反流和其本身的蠕动作用也是宿主抗感染的很重要机制。六、感染途径六、感染途径七、细菌耐药性七、细菌耐药性l国内资料显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的耐药近50%或以上,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复方磺胺甲惡唑的耐药分别为31%和71%。国外报道有50.1%和22.1%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惡唑耐药,而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高达到91.9%。l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有很高的敏感性。l复杂性尿路感染致病菌更容易产生耐药现象。八、临床表现八、临床表现l下尿路感染相关症状
7、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区不适和腰骶部疼痛,门诊尿路感染就诊患者95%为急性膀胱炎,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尿痛、尿急、和尿频,可有肉眼血尿。l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痛、尿频、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90%。九、体征九、体征l除了一般查体外,应进行全面的泌尿系统体检,男性患者行外生殖器和直肠指诊检查。l急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耻骨上区压痛,但缺乏特异性。l盆腔和直肠检查对鉴别是否同时存在的合并疾病有意义。女性慢性、复发性、难治性尿路感染必须行盆腔检查。十、实验室检查十、实验室检查l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理学检查、尿生化检查和尿沉渣检查
8、。l尿培养:治疗前的中段尿标本培养是诊断及指导治疗尿路感染最可靠的指标。十一、影像学检查十一、影像学检查l年龄小于45岁的男性尿路感染患者通常不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女性单纯性膀胱炎也不推荐行静脉尿路造影或膀胱镜检查。l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复发性肾盂肾炎、合并无痛血尿或怀疑合并有泌尿系结石或梗阻时,推荐进一步影像学检查。l泌尿系超声作为首选项目,可以发现合并的尿路梗阻、积脓、结石等病变。在超声有阳性发现时,螺旋CT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有效检查,优于MRI。l尿路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可以发现上尿路结石和畸形。十二、侵入性检查十二、侵入性检查l对于女性患者和无法配合的男性患者
9、,推荐通过导尿获取中段尿标本。l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选择膀胱镜等相关检查。尿路感染的诊断尿路感染的诊断l临床诊断基础上,并符合下述四个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中段尿或导管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数大于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数大于105CFU/ml。(2)新鲜尿标本经离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3)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菌菌数大于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数大于105CFU/ml应视为尿路感染。(4)耻骨上穿刺抽吸尿液细菌培养只要发现细菌即可
10、诊断尿路感染。2009年中华医学会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十三、鉴别诊断十三、鉴别诊断l女性有尿路感染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存在阴道炎、生殖器溃疡或淋病。通过妇科检查可以明确。l有下尿路症状并存在脓尿,但尿培养阴性的患者应考虑有无淋病双球菌感染或解脲支原体感染。l对有下尿路症状但没有感染证据的女性患者,应与引起下尿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膀胱过度活动等相鉴别。l青年男性的尿路感染症状需与前列腺炎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相鉴别。中老年男性需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相鉴别。l缺乏充分感染证据的膀胱刺激征患者应除外有无膀胱原位癌的存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可鉴别。l对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尿路感染应除外有无泌尿系结
11、核。十四、治疗原则十四、治疗原则l目的在于消灭细菌,减轻症状,防止肾脏损害及感染的扩散。l用药48小时后,尿内细菌如未显著减少,应寻找原因或更换药物。l早期发现药物是否有效,对治疗甚为重要。十四、治疗十四、治疗l一般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多饮水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l观察: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无症状菌尿患者(如老年人无症状菌尿症)不需要常规抗菌药物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十四、抗菌药物治疗十四、抗菌药物治疗l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l对有尿路感染症状患者可以首先施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l多数抗菌药物经口服或静脉注射后,尿液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治疗所需的最小抑菌浓度,
12、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可取得良好疗效。十五、预防十五、预防 (1)坚持每天多饮水、保持足够尿量;(2)注意阴部的清洁,尤其是女性,在月经、妊娠和产褥期更应注意加强个人卫生;(3)有膀胱输尿管回流者,宜分23次将膀胱尿排尽;(4)绝经后妇女可于阴道内置放小量雌激素,降低阴道内pH;(5)在必须使用尿路器械时,务必要严格无菌操作;(6)对于与性生活有关的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可于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并按常用量服用每周3次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7)治疗诱发尿路感染的疾病,如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尿路梗阻、结石及妇女疾患;(8)加强自身锻炼,从整体上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l除因急性肾盂肾炎或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尿路感染 特点 及其 诊治 现状 最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