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的对象犯罪.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侦查讯问的对象犯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侦查讯问的对象犯罪.ppt(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侦查讯问的对象犯罪侦查讯问的对象犯罪二、侦查讯问对象享有的诉讼 权利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侦查讯问对象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一)、自我辩护权辩护权指犯罪嫌疑人针对控诉依法进行申辩的权利。在侦查阶段只能自己为自己辩护,而不能委托律师或他人。自我辩护权是指犯罪嫌疑人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应当免除、减轻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的一种诉讼权利。在讯问过程中实现。(二)、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权刑诉法96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四章也作了规定:在侦查阶段,律师可以向犯罪嫌疑人提供的法律帮助
2、内容,包括向公安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控告;为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三)、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有申请取保候审权(补充)刑事诉讼法52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关于取保候审的理由,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63条作了规定,须符合如下几须符合如下几种情形:种情形: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至于发生社会危险的;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提请逮
3、捕之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移送起诉之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注意:64条规定 暴力犯罪如抢劫,故意伤害绑架等不得取保候审;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不得取保候审。申请人要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同一犯罪嫌疑人只能采取一种方式人保或财保。珠三角地区的保证金为1000元以上,具体数目视实际情况而定。92条规定取保候审期间也不能中断侦查,及时调整强制措施或解除取保候审。在工作中,取保候审期间 每个季度讯问一次,因为其是 犯罪嫌疑人 仍用讯问笔录。如果发现其有确实的犯罪证据,提请检察院
4、批捕,批捕之后,取保候审自动解除,无需办理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此外在取保候审的12月内,如有判决结果,也要解除取保候审,退还保证金。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并由犯罪嫌疑人签名,捺指纹。81条规定,在宣读没收保证金决定书时要告知犯罪嫌疑人如果不服,可以在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上级公安机关要在7日内回复。86条 规定了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必须遵守的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传讯时要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如有违反则视情况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或变更强制措施,没收保证金要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较大数额要经地市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同时制作没收保
5、证金决定书要嫌疑人签名、捺指纹。若嫌疑人逃跑则由家属、法定代理人或单位负责人签名、捺指纹。具体的详细规定,可参阅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第六章第二节63条至93条规定(四)、要求回避权要求回避权指犯罪嫌疑人认为侦查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等具有法定回避情况,有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而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提出申请要求它们不得参加本案的侦察、翻译、鉴定的一种诉讼权利。刑事诉讼法28、29、30、31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回避人员范围:负责本案的侦查人员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的审判人员;对本案有处理决定权的公安机关、检查机关以及审判机关的负责人;担任本案翻译工作、鉴定工作的人员以及书记员。申请回
6、避的主体: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在内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的理由: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查人员及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回避: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本人或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判决的。30条规定,二款在对侦查人员回避作出决定前,不得停止工作。也就是说虽然当事人申请了回避,但是公安、检查、法院负责人没有做出决定之前,不得自行退出侦查工作。三款对驳回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不满,就提出回避,对他们的无理要求要给予驳回,侦查人员可以依法继续侦查讯问。(五)、拒绝回答
7、与本案无关问题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要如实回答与本案有关的问题,但是对与侦查人员提出的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其有权拒绝回答。(六)、使用自己最熟悉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刑诉法9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94条规定,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要有通晓聋哑语言的人参与做翻译,并将情况在笔录中注明。具体来说,包含如下几种情形:1、犯罪嫌疑人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也就是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诉讼,侦查员应使用与其相同的语言或为其翻译。2、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讯问,并使用通用文字书写对外公布的诉讼文书。3、办理外国及人犯罪必须使用中
8、国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对通晓汉语而不需要翻译的,出具书面说明;不通晓汉语的应当为其翻译。经公安机关批准,外籍嫌疑人可以聘请翻译,但翻译费由其本人承担。(七)、知道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和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权利刑诉法121条规定:侦查机关应将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八)、核对讯问笔录的权利刑诉法95条规定,讯问笔录应该交给犯罪嫌疑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如有遗漏或差错,犯罪嫌疑人提出补充或修正。确认无误之后,签名捺指纹。侦查讯问人员也要在笔录上签名、捺指纹。嫌疑人要求自行书写供述的,应该同意,但一般在口
9、头问明情况之后,让其书写。收到自述书之后,要注明日期和姓名。(九)、控告权刑诉法14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进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控告的范围包括:侦查人员实施的非法逮捕、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传等强制措施;侦查人员实施的非法搜查、勘验、检查、扣押、查询、冻结等侦查行为;公安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在未经法院判决之前不得被确定有罪,也不能称其为犯人;侦查人员采用刑讯逼供、威胁,欺骗等手段进行的讯问;(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的权利(补充)刑诉法14条规定,对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要通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在工作
10、中要注意的是在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未满18周岁的情况下,要谨慎,核实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同时要提醒其本人或家人找到证明自己未满18岁的证据。若真的小于18 周岁,一定要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第二节、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 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一、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所谓拒供心理就是指促使犯罪嫌疑人不供、伪供、少供或翻供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拒供心理的形成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会在侦查讯问过程中有拒供心理,其实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后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心理状态:1、侥幸心理犯罪嫌疑人对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结果存在着一种主观自信、幻想能够逃避罪责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存在的原因:盲目相信自己的所谓高超作案手段
11、,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只要自己不说就无人能知;相信攻守同盟,相信自己的后台和关系网可以为自己开脱罪责;低估公安机关的侦查审讯能力;2、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暴露而受到惩罚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也是在侦查讯问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存在原因:害怕承担罪责而失去前途、自由、名誉、家庭幸福等;害怕对亲人造成不良的影响;畏罪心理一方面阻碍犯罪嫌疑人交待罪行,同时在某些条件下也会成为促使其交待的条件。3、对立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对侦查活动以及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表现出不信任、抵触甚至是敌对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上来说对立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的行为受阻碍,心理上受挫折所产生的排斥心理
12、。原因:思想反动,与主流思想对立;如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法轮功分子仇视社会,并以各种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如一些投毒案件,炸公共汽车案,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枪射击等。讯问方法不当导致犯罪嫌疑人的对立心理;如刑讯逼供。愚昧无知,头脑简单,受人利用等;例如1995年高要金利镇发生的特大投毒案,主犯杜润琼(女42岁),其子汤友华(20岁)被判死刑立即执行。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太多,我要为国出力,控制人口,所以就毒杀一批人。计划先把牲畜毒死,断了家庭的经济来源,等到人中毒后,他们就无钱医。这是神和签让我这样做的,我经常到庙里求签,是签句让我起义杀人的。”在这种愚昧动机的驱使下实行的犯罪
13、行为:1、1995年6月将“甲胺磷”农药投进鱼塘,导致鱼死亡。2、将“活神仙”毒药涂在每一个蔬菜叶子背面,直到凌晨五点回家。3、将“活神仙”毒药灌入牛的嘴里,导致本村10头牛死亡4、将“活神仙”毒药偷偷地抹在农民家的砧板上,或者卖肉的案板上。5将“活神仙”毒药放进小食店给顾客喝的茶叶中。6、两次给婆婆下毒,导致老人死亡,7、给其借住的妹妹一家下毒,导致9人中毒住院。她的罪行罄竹难书。在审讯初期拒不交待,但预审员通过对她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认识到如此大规模的投毒不会是出于私人恩怨的报复,只有对社会不满或有其他极端思想的人才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而杜的迷信思想有可能就是她犯罪的根源。采取的审讯措施
14、:1、以探讨的口吻与其讨论神灵的话题,指出以个人的目的祈求神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此伤害他人则是不道德的,也是违反神灵意志的。2、向她指明该案件的危害性,同时指出做事要以良心为本,启发她的良知。3、以关心、挽救的语气,同她谈论人都会犯错误,但是要敢于承认错误,让她相信政府的诚意。(二)如何克服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首先,从上面所讲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克服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案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分析;2、对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原因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攻心策略;3、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证据,态度坚决地进攻,遵守敌退我进的策略。4、对犯罪嫌疑人进行
15、说服教育,使其树立对侦查讯问人员的信任,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立心理 ;5、真心诚意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挽救,让其知道错了和为什么错了,怎么去修正错误,这也是一种审讯境界。其次、重视心理现场的勘查,扩大审讯战果传统的破案思路是将侦查重点放在了物质现场上,而要进一步扩大审讯战果、深挖犯罪嫌疑人没有交代或拒绝交待的案中案或案外案就必须重视犯罪心理现场的勘查。1、理由:第一、物质现场难以为破案提供全部的必要参数。当前流动作案增加,案件发生频率提高,现场保护困难,勘查现场难度加大,因此物质现场很难为破案提供必需的全部物质参数。第二、传统的案件侦查走的是从案到人的侦破思路,而要想扩大战果,发掘出案中案和案外
16、案,就必须走从人到案的侦破思路,重视犯罪心理现场的勘查。2、勘查心理现场勘查心理现场必须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确认心理现场心理现场是隐藏在犯罪嫌疑人心中的无形存在。因此首先要使心理现场显影,也就是从内心确认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现场。而要确认心里现场就要在“疑”字上做文章,改变传统的复核论,善于在案卷中寻找各种蛛丝马迹,逆向追溯,从犯罪细节上溯到犯罪情节,再上溯到犯罪行为,通过审疑-查疑-析疑的过程使对象的犯罪心理现场逐步显影。第二步 进入心理现场从犯罪嫌疑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寻找对象的弱点,掌握进入心理现场的钥匙。(自然属性是指对象的个性特点和弱点;社会属性是指对象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中存在
17、的情感刺激点。)要掌握钥匙,除了详细分析研究案卷,还必须对对象的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对象的弱点,从而进入心理现场。第三步 析取心理现场犯罪嫌疑人总是试图用各种方法掩饰其真实的心理现场,而侦查员在此时也并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只是心存疑点,因此在审讯的时候要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审时度势地提取心理现场中有价值的材料。这三个步骤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不仅仅是相互交织的过程,而是反复循环,不断递进的过程,贯穿于案件的整个侦查过程中。例如季宗棠主审的“五兄弟”抢劫案,就是综合运用勘查心理现场三步骤的成功案例。初审的物质现场情况是5个人抢劫四次,得到几十块钱和1只手表,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很快
18、就可以结案。但是通过勘查心理现场发现了诸多疑点:兄弟排行同实际年龄有出入,交待的四次抢劫中有一次是男女同案,女的是顺路勾搭,还是同伙?被害人说这伙人经常在体育馆门口活动,但所交待的四次抢劫中只有次在体育馆。所以说已交待的罪行与作案规律严重不符。于是决定从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入手,但是他出于江湖义气死抗。这个时候,发现了他社会属性中的弱点那就是他和母亲的感情很深。于是在审讯中问道:兄弟几个,你和母亲感情那么好,这么做对得起母亲吗?“你的母亲已经来过分局四次了,现在病倒在床上,你是怎么想的?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嫌疑人流出了悔恨的泪水,了解到客观存在的罪行不会因为抵赖和隐瞒而消除,于是开始问审讯人员,
19、自己说出来后的结果会怎样?季宗棠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了他满意的答复。于是,他开始交待出来多次结伙抢劫,轮奸少女的罪行。在找到突破口之后,对其他四个案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轮番攻击。审讯的结果就是:原来不说话的开始对季宗棠讲述父母离婚后自己没有亲人在身边的痛苦,另一个则因为怕当上“首犯”而说出了五兄弟结盟的经过。最后,老大交待自己是受了七剑客的影响才走上了犯罪道路。于是开始交待自己的,以及自己知道的犯罪行为。并且讲出他们在订立攻守同盟的时候,实行三个不谈:攻守同盟的内容不谈,在体育馆的活动不谈;对五兄弟外的其他人犯罪活动不谈。截至审理结束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14人、恶性刑事案件58起,并且将逍遥
20、法外的七剑客也一网打尽。因此说要克服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尤其是对那些供小不供大的犯罪嫌疑人更要重视心理现场的勘查,扩大审讯成果。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供述心理是指确实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交待自己罪行的心理过程。一个人采取任何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会供述他的罪行也是为了满足其不同方面的需要,在这里引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解释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将人的需要概括为七层次说,如下图所示:马斯洛的需要七层次理论示意图: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成长需要 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维持生存以及种
21、族延续的需要,如食物、水分、氧气等。是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需要的基础。2、安全需要 寻求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业安全。3、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以及支持的需要。4、尊重需要追求自己社会价值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5、求知的需要个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探索和理解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这是克服障碍的工具。6、审美的需要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上述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类需要的层次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侦查 讯问 对象 犯罪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