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理健康及其维护.doc
《第八章 心理健康及其维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心理健康及其维护.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内容简介:心理健康既是动词也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动词性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动态平衡的适应过程,名词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健康是一系列心理健康标准,形容词性的心理健康乃是心理运行状态的积极与消极状态,从系统论和热力学熵值来看,心理健康是适应过程和适应状况的统一,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以及主体性自我意义与价值世界的存在中多维、多层次的适应过程与状况的统一。心理健康等级则是适应过程和熵状态的辩证变化的具体表现,从适应状态中的负熵与正熵的对比中可以更加客观和真实地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的等级。心理健康的测量不仅应该关注消极状态,而且也应该关注积极状态,同时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要
2、做到他助模式和自助模式、互助模式的统一,针对大学生群体应该从自身心理特点、学校特点出发,形成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一节心理适应过程与熵:一条整合积极与消极趋向心理健康范式的思路在心身统一的健康理念下,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健康的内涵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关于心理健康本质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的诸多研究范式各执一端,众说纷纭,颇有盲人摸象的意味。对心理健康的完整理解,需要一条能整合各个心理健康研究范式的思路。一、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演变从病态和异常程度来界定心理健康:没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属于心理健康,有了心理疾病就属不健康。在20世纪30、40年代,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做了大量有关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产
3、生机制和文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和判别的测量学构想主要来源于对焦虑、孤独、强迫等精神和行为症状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以及消极认知的有关研究,其中的抑郁测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量表成为观测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心理健康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但是,这并非唯一的心理健康看法。从人的功能实现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成为一种实现、展现状态,个体心理在本身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够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1;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杰2。二战后,受实现潜能遭到扭曲、压抑会导致病态心
4、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影响,形成了精英式、潜能实现式心理健康观,尤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罗杰斯的机能实现者、奥尔波特的成熟论者为典型。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就是心理健康,并提出了对现实更有效的知觉,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行为的自然流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自主的活动,不断更新的鉴赏力,高峰体验,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等15条标准34。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成熟的人,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感;(4)自觉客
5、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关注于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 (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这种心理健康界定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反映了个体心理功能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实现。从人是社会有机体的适应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就是心理健康,其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众数原则。有研究在综合众多认识基础上,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两部分,反对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并列,心理健康“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适应良好”5。在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上关注个体社会行为与大多数人是否一致以及心理和行为活动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主张社会适应标准的柯尔曼认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要以他的行为是否与
6、所处环境相协调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恰当,他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斯可特列举的社会适应具体标准更为典型:完成个人和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等6。有研究者曾把社会适应列入心理健康标准,其中社会适应的一些指标包括: (1)有较长远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自觉约束自己; (2)爱自然(爱最常见的自然景观和顺应自然规律)、爱人生(珍惜生命)、爱生活(以民主、宽容、幽默的态度从日常琐事中获得乐趣)、爱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
7、义务感和责任感,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爱家庭(自觉承担家庭义务和接受家庭的恰当约束)7。这种心理健康界定和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从心理异常状态和社会功能适应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和变态、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的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具有积极功能状态、体验积极89。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1)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2)自我调控能力; (3)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4)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5)生活热情;(6)工作效率。受新近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从自
8、我价值世界的感受来界定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社会功能状况和内在的心理功能的充分发挥,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在自身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体验,个体的心理品质和功能中的积极方面应该成为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评定的重点,心理健康维护重点在于发展和维护心理的积极品质,提升人的主观价值感、主观幸福感。弗洛姆第一个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等同起来,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充分利用个人潜能成长与发展的固有倾向,只是由于社会本身存在许多压抑、不合理的现象,才使这种固有倾向不能有效发挥。他认为幸福感可以作为人已经达到某种心理健康程度的证明。艾里克森则从毕生发展的观点指出了幸福感受、价值感受与心理危机的解决
9、有关,人们不断面临新的发展任务,每一次成功地解决危机,个体的自我力量都获得一次增长的机会,会有新的提升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关键就是顺利渡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此外,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还提出了心理健康概念和心理健康标准的本土化问题,认为在具体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指标具有特定的文化适应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区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指标内容和指标水平存在着某些文化和地区的差异,心理健康还包含着文化适应的含义10。从诸多研究来看,心理健康观和对心理健康的实质、评价标准虽没有统一看法,但仍比较认可:心理健康是一种适应状态,是内外部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适应或者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适应状态是心理机能品质
10、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的心理功能实现观、社会适应良好、适应观是对心理健康者一定是“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内外特征的具体阐述,没有疾病、心理功能实现、社会适应良好等都是对不同心理健康等级状态的针对性表述,但却缺乏将各种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的整合理解和认识,仅从各自标准对心理健康加以测度,降低了对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适应过程与系统熵角度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内涵的完整理解,应从外界环境输入系统心理适应过程系统接受心理输出系统的相互关系中考虑。心理健康就是心理适应系统中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状况统一,适应状况是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机制,而适应过程则是心理健康的隐性机制,心理健康等级则是适应
11、过程和熵状态的辩证变化的具体表现。心理健康类似于系统运行的过程和系统运行中的熵。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和系统论中的熵值原理,熵代表了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熵有正熵和负熵之分。只有适应过程良好,输入系统、适应过程、接受心理输出各个系统内的正熵低于负熵,才能够保证系统过程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而一旦负熵低于正熵,则会导致系统过程逐渐走向混乱。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则是指个体的心理适应系统正负熵值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旦正熵超过负熵,并占了主导地位,那么心理健康程度就会向消极方向发展,而一旦负熵高于正熵,则心理健康程度向积极方面转化。正熵与负熵状态的系统运行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主要取决于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品质。从
12、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功能品质状况则是熵状态稳健的决定因素。心理健康的适应是多维的、多层次的、系统的。人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以及主体性自我意义与价值世界中的存在,心理适应也是在这几个存在属性中的适应,心理适应是多维的、分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单维的、孤立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意义价值世界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适应过程和状态,而心理不健康则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意义价值世界的一种持续而消极的心理功能适应过程与状态。这些多维的适应过程又是多层次的,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心理、行为习惯、情绪情感体验、行为调控、社会心理、人格层面上自我意义世界的整合等心理反应层次,高层心
13、理机能对底层心理机能具有稳定的、内隐的制约作用,底层心理机能对高层心理机能又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自我因其对心理具有整合作用和意义价值评定作用,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评定中占有核心的地位11。从这个意义来说,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并不意味着自我意义和价值世界中适应良好;人的主观意义世界感受幸福,也不能说明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适应状况良好。因此,理解心理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几个适应维度,但是又要兼顾人的幸福和意义感受等个体适应中最富能动性成分在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状况等级则是心理功能品质等级下的熵状态。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下,适应过程是熵状态的决定因素。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品质程度如何潜在地决定
14、着适应系统的熵状况。心理功能品质又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消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适应过程中占据了主导,那么就会出现对环境输入处理低效,接受到很多来自环境接受系统的消极反馈,造成系统内部的正熵大于负熵,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个体心理一定不健康,社会功能适应一般是不良的;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不一定就推论出个体一定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品质还没有占据主导,积极心理品质仍然还占据一定的位置,正熵和负熵处于对抗状态,社会适应状况一般,属于亚心理健康状况;相反,一旦积极的心理品质占据了主导,负熵大于正熵,那么个体一般会得到较好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评定不仅看适应结果,而且要关注消极和积极心理品质程度
15、及心理品质的活动过程。12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显性表现是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的适应状态;隐性表现则是心理健康过程,是个体的心理功能不断发挥与调节的适应过为方式或者消极的内心体验,而且还应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13。积极适应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系统内部的正熵小于负熵的状态,从心理健康动态过程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是在没有病态基础上直至精英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动态转变,是以各个层面的心理功能要素得以实现、适应方向和结果得到社会和自我接纳、自我完整统一、主体的体验意义总体积极等为终极情形的状态。相反,心理不够健康或者病态者,则是心理系统内部的负熵降低,使正熵高过负熵而导致的,这时,个体的意义感受降低、自
16、我面临冲突,认知、情绪、意志等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效率开始下降,甚至出现危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体能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就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而言,心理适应系统内部的负熵值和正熵值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外界的输入,输入包括刺激的内容、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系统对外界输出后,外界给予的反馈和自身对反馈的感知。外界的反馈和系统自身的感知包括外界的各种强化及系统对强化的感受,同时也包括系统在接收到外界输入的和反馈的信息后能量的处理及转化能力。一般说来,当外部的输入信息在强度、信息正负性质上等向负面发展时,心理系统内部
17、的信息在转化和调节功能出现不畅时,就会出现内部的混乱,从而导致系统内部正熵的增加,个体对环境适应的效果下降;而在同样的外部信息输入情况下,若心理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对信息的转化和调节能力较好,那么系统内的正熵就不会增加,能够保持自己的状态,相应的,个体的环境适应效果就相对稳定。所以,心理健康程度高低不仅受心理系统本身功能高低的影响,同时也受系统对外界环境输入和输出反馈的影响。若心理系统内部的熵值表现出向积极方面的发展,则个体就能较好地处理环境信息及对环境适应的系列问题,同时心理系统自身各个要素的功能也是正常的、完整协调的。因此,心理健康程度受外界环境中输入信息的影响,也受着系统内自身功能的制约,其
18、中系统自身的功能是正负熵状态的内因、基础,而外界环境输入和环境给予的反馈输入则是外因、条件。适应状况乃是一定的心理品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但又是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特征。在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只是心理健康程度等级差异。心理健康可以分为没有明显的生理和行为症状层次、社会适应良好层次和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并自我肯定层次,心理健康的评定相应地应该侧重于与各个领域适应有关的积极心理功能品质制约下意义感和价值感的实现、没有躯体症状的身心功能的正常、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其中心理机能品质的健全和实现是本质特征,而个体与生理、社会、心理的相互作用事件是心理机能品质
19、存在的具体内容领域,社会适应状况和自我感受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表现。三、积极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设想从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和影响因素来看,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意味着心理状态积极,个体与社会之间契合关系良好,个体的意义性本体存在感受积极。这就意味着传统上以没有心理异常症状的个体就是健康个体的观念是不完整的。但是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多使用类似于SCI-90等以心理异常为样本的测量工具,而这些工具的理论构想主要源于对心理异常的研究,这就决定了诸如心理异常诊断工具不能完整地测量出个体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这是已有心理健康状况测量的不足。 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要关注正熵下心理适
20、应中的各种混乱情况,也要了解负熵下心理适应的有序化情况。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异常,更重要的是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将积极趋向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消极趋向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一个对比,通过了解心理适应过程中的有序、建设、实现状态与无序、破坏和扭曲状态差异情况,则能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实际,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大学生积极趋向的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而言,建立积极趋向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很关键的。这需要在适应系统负熵变化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主题,来确定包含积极身心品质、与个体社会生活实际具有良好契合性的、以主体意义性感受的积极趋向的心理健康标准。具有阶段性社会和心理发展
21、性质的大学生心理适应任务是在系列角色活动中完成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生活态度内化的学习者,同伴与异性亲密关系建立和发展者,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克服困难、独立创新的敢为者。在这些具体社会生活角色中理解与认识他人,与他人形成一定人际关系、归属感受;在知识技能学习活动中发展认知功能,并取得较好的学习绩效;在参加社会活动中不断获得和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和态度、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和控制,获得积极的意义感受和价值感受,并在面临新异和挫折情景中通过个体的勇敢探索、创造逐渐形成敢为、独立、创造、承受挫折的品质。在适应中,身心感受积极,认知功能正常,特别是智力功能正常,情感体
22、验要积极,兴趣倾向和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感受积极,社会归属、理解他人、与异性交往品质积极,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意义正常积极,这些是健康适应的具体表现;健康的适应还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免于一般化的、有创造的、独立的、敢为的、适应社会积极价值取向的过程,这就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标准的抽象性构想。在测量行为样本上,需要把抽象性心理健康标准同大学生生活角色行为相结合,具体编制积极行为、体验和感受表现的项目,并把测度主要定位在积极程度的实现程度上。具体来说,把身心因素、习惯健康、归属感、理解他人、兴趣因素、异性交往、智力正常、生活价值感、意义感、理想与现实我、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人际关系、社会意
23、识、情感体验、积极心境、生长动机、挫折感、独立性、创造性、敢为性、生活态度作为积极趋向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构想,把生活角色行为作为心理健康中的积极品质蕴含的具体领域,编制具体的积极趋向下的各种内隐和外显行为项目。这种“标准参照式测量”工具,不仅可以较好地评判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甚至在施测过程中对被试就具有教育意义。注释:本研究得到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的资助。参考文献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M.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2谭和平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J.心理科学, 1998(2): 429-4
24、33.3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4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5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3): 46-48.6陈学诗,李国蓉当代心理卫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7王友平,等排忧解愁的艺术当代心理卫生大观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8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 2001(3): 481-482.9陈建文,王滔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34-38.10佐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第八 心理健康 及其 维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