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古代汉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大纲-古代汉语.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 试 大 纲课 程 名 称 古代汉语 课程负责人 王桂珍 王金萍 李艳 药立霞 开 课 系 部 文学院 教 研 室 语言和逻辑教研室 二0 一四 年 二 月 十 日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DJX DJX中文名称:古代汉语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144 总学分:8学分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为通识课程,其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一方面,它要较系统地讲授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
2、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考试目标 为了考核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及其能力,特制定了古代汉语考核大纲。遵循数量大、题型多样、难度适宜的原则,既考核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及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1.能熟练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结合古代汉语常识熟练掌握精讲篇目及指定的阅读篇目中的字、词、句等知识点,并能通畅的翻译成现代汉语。3.能利用所学古汉语知识,标点并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短文。四
3、、考试依据1、考试内容所依据的教材郭锡良、唐作藩等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2、考试内容所依据的教学大纲:参见本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教学大纲3、考试内容所依据的基本阅读素材: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所含的文选篇目 五、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考核形式:闭卷考试2、考试题型、题量及分值 考试题型:一般有八种(或七种)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三、单项选择 四、判断五、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 六、翻译句子 七、简答题八、给短文加标点、翻译并回答问题。题量及难易程度:题量适中,易:30,中40,难30。中等学生能在110分钟内基本答完,各题型的分值比例大致如下:名词解释占10%
4、,填空、选择、判断占42%,解释加点词的意义、翻译句子占16%,简答题占16%,给短文加标点翻译占16%。3、成绩评定方式、等级等(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最终的成绩评定由两项组成: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作业、小测、课堂出勤率等为考核内容,占30%。 4、考试时间:110分钟六、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细目绪 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重点掌握)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文言文;古白话。古代汉语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2.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目的、要求。(了解)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感性
5、知识,能够依靠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原著,胜任将来的古文教学。3.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知识部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诗律等。4.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了解) 4.1理论学习与文选阅读并重,不可偏废 4.2学习理论知识要抓重点,辨异同,多练习4.3学习文选要多读、多背、多翻译考试要求:明确古代汉语的内涵,即文言文和古白话。第1章 工具书及其使用第一节 文 选1.1精卫填海 1.1.1山海经的性质、内容以及历代注解情况(了解) 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北、文、喙、赤足
6、、詨、东 特殊句式:是炎帝之少女 1.1.3文章翻译(应用)1.2夸父逐日 1.2.1常用词(重点掌握) 常用词:逐、走、饮、河、北、道 1.2.2文章翻译(应用)1.3女媧补天 1.3.1淮南子的作者、成书以及历代注解情况(了解) 1.3.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爁焱、颛民、攫、虫 特殊句式: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 1.3.3文章翻译(应用)1.4蝜蝂传 1.4.1文章作者及背景(了解)1.4.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辄、卬、踬、厚、已、病、艾、高、大 特殊句式: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 1.4.3文章翻译(应用)1.5
7、钴鉧潭西小丘记 1.5.1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寻、西北、西、下、角、上、笼、货、售、烈、枕席、陋、遭 特殊句式: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5.2文章翻译(应用)第二节 工具书及其使用2.1查检工具书的几种方法(一般掌握) 2.1.1音序检字法 2.1.2部首检字法 2.1.3笔画检字法 2.1.4四角号码检字法2.2工具书的常用注音方法(重点掌握) 2.2.1反切法 2.2.2直音法 2.2.3叶音法 2.2.4汉语拼音法2.3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应用) 2.3.1查检字音、字义 :说文解字康
8、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3.2查检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 2.3.3查检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词辨略古汉语虚词通释经籍籑诂考试要求:1、掌握重点字、词、句。2、掌握检字法及几种常用古汉语工具书的内容、体例。3、明确三种注音方法的特点。第2章 汉字第一节 文选1.1郑伯克段于鄢 1.1.1左传的作者、性质以及历代注解情况(识记) 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寤、亟、岩、佗、城、国、厌、图、毙、鄙、贰、厚、暱、完、启、封、羹、阙 特殊句式:惊姜氏、佗邑惟命、叁国之一、何厌之有、为之所、无生民心、夫人将启之、公赐之食、敢问何谓也、隧而相见、君何患焉 1.1.3文
9、章翻译(应用)1.2齐桓公伐楚 1.2.1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处、风、虞、涉、履、共、徵、次、如、徼、社、稷、绥、池 特殊句式: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寡人是征、寡人是问、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1.2.2文章翻译(应用)1.3鞌之战1.3.1常用词及特殊句式、修辞手法(重点掌握) 常用词:陈、御、介、病、鼓、辟、礼、毙、肘、俛、轏、奉、辱、属、忝、难、免、劝 特殊句式:郤克伤於矢、岂敢言病、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三周华不注、君子也、骖挂於木而止、故不能推车而及、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将为戮乎、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修辞手法:
10、并提 1.3.2文章翻译(应用)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2.1汉字的性质:表意性,“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是其特征。(了解)2.2汉字的结构(重点掌握)2.2.1传统的“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识记)2.2.2“四体二用”说:在六书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并不是造字的方法,而是用字的方法。(理解及应用)2.2.2.1象形:定义及例字2.2.2.2指事:定义及例字2.2.2.3会意:定义及例字2.2.2.4形声:定义及例字2.2.2.5转注:定义及例字2.2.2.6假借:定义及例字2.3汉字的形体演变(重点掌握)2.3.1汉字形体演变的概况(识记
11、)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今文字阶段:隶属楷书2.3.2各类字体的主要特点(理解)2.4 形声字的结构和汉字的部首(理解) 2.4.1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 形符表示意义范畴 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2.4.2部首的分类2.4.2.1文字学部首 2.4.2.2检字法部首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3.1古今字(重点掌握)3.1.1定义:古今字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识记)3.1.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同源分化形成;同音假借形成。(理解)3.2异体字(重点掌握)3.2.1定义: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识记) 3.2.2异体字的类型(理解及应用)3
12、.3假借字(重点掌握)3.1.1定义:也称借字,与本字相对而言,是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而造成的。(识记)3.3.2本无其字的假借字(理解)3.3.3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即通假字(理解)3.4繁简字(重点掌握) 3.4.1定义: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一个字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而且笔画有多有少,那么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的叫简体。(识记) 3.4.2汉字简化的方法(了解)考试要求:1、正确理解和解释选文中的文字、词汇及词类活用现象及宾语前置句式。2、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3、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歧异的各
13、种常见现象。第3章 词汇第一节 文选1.1勾践灭吴1.1.1国语的性质、内容以及历代注解情况(了解) 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棲、号令、知、资、爪牙、行成、赂、女、左右、服、宦、免、政、洁、美、饱、庙、礼、衣、耻、而、旅、劝、郊、次 特殊句式:无乃后乎、何后之有、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纳子太宰嚭、美于此者、何求焉、此则寡人之罪也、纳宦其子、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寡人礼先壹饭矣 1.1.3文章翻译(应用)1.2触龙说赵太后1.2.1战国策的性质、内容以及历代注解情况(了解) 1.2.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强、揖、趋、曾、郗、殊、少、耆、填沟壑、异、踵
14、、祝、反、微、奉、尊、山陵崩、恣、约、质 特殊句式:日食饮得无衰乎、没死以闻、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赵主之子孙侯者、长安君何以自托於赵 1.2.3文章翻译(应用)1.3燕昭王求士1.3.1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即、卑、厚、币、詘指、默、冯、眄、指、涓人、反、市、期年、远、宫、师、佚 特殊句式:欲将以报仇、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百己者至、恣睢奋击、跔籍叱咄、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寡人将谁朝而可、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千里之马至者三、隗且见事、齐城之不下者 1.3.2文章翻译(应用)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2.1古今词义异同的概况:(一般掌握)2.
15、1.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2.1.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2.1.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2.2古今词义的差异(重点掌握)2.2.1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理解及应用)2.2.1.1词义的扩大 2.2.1.2词义的缩小 2.2.1.3词义的转移 2.2.2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理解及应用)2.2.2.1古今词义褒贬色彩不同2.2.2.2古今词义程度轻重不同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3.1词的本义(重点掌握) 3.1.1词的本义及其特点(识记) 3.1.2怎样探求词的本义(应用)3.2词的引申义(重点掌握) 3.2.1词的引申义其及特点(识记) 3.2.2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理解)3.2.2.1直接引申 3
16、.2.2.2间接引申 3.2.3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理解)3.2.3.1由具体到抽象 3.2.3.2由个别到一般 考试要求:1、掌握选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一词多义现象。2、正确认识古汉语的复音词。3、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并能对常用词进行古今词义辨析。4、明确词的本义和探求本义的方法,并能在众多义项中分析出本义。5、明确词的引申义及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第4章 语 法第一节 文选1.1孙膑1.1.1史记的作者、性质以及历代注解情况(了解) 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 常用词:阴、疾、刑、黥、隐、见、数、弟、质、与、辈、再、谢、罷、獘、西、趣、蹶、白 特殊句式: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庞涓恐
17、其贤於己、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驰逐重射、田忌信然之、齐威王欲将孙膑、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1.1.3文章翻译(应用)第二节 词类的活用2.1使动用法(重点掌握)2.1.1动词的使动用法2.1.2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2.2意动用法(重点掌握)2.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2.2名词的意动用法2.3名词用如一般动词(重点掌握)2.4名词用作状语(重点掌握)2.4.1表示方位或处所2.4.2表示工具或依据2.4.3表示对人的态度2.4.4表示比喻2.5 词类活用的条件(应用)第三节 古汉语的词序 3.1宾语前置句的类型(重点掌握)3.1.1疑
18、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1.2否定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1.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宾语前置3.2古代汉语物量与动量的表示法(重点掌握)3.2.1一般不用动量词3.2.2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第四节 判断句4.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特点(了解)4.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一般掌握)4.2.1主语谓语也4.2.2主语者谓语也4.2.3主语者谓语4.2.4主语谓语4.2.5主语副词谓语也4.2.6主语副词谓语4.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灵活运用(重点掌握) 4.3.1表示比喻。 4.3.2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4.3.3判断句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第五节 古代汉
19、语的被动的表示法5.1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也称作意念被动句(一般掌握)5.2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重点掌握)5.2.1由“于”构成的被动句。5.2.2由“为”构成的被动句。5.2.3由“见”构成的被动句。 5.2.4由“为所”构成的被动句。 5.2.5用“被”构成被动句。考试要求:1、掌握选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宾语前置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式。2、掌握动词、形容词、名词的词类活用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予以准确辨认并说明其语法特点、作用及意义。3、明确宾语前置及前置的语法条件,正确分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4、明确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及含义,正确分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及判断句的活用。5、明确古代汉语的
20、被动表示法,正确分析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式。第六节 副 词6.1副词的性质及语法作用(了解)6.2副词的分类,共分八类(重点掌握)6.2.1程度副词 6.2.1.1表程度高:最、至、绝、大、太、殊、尤、良、甚、特 6.2.1.2表程度浅:少、略、微、颇 6.2.1.3表程度加深:愈、益、更、弥、加6.2.2范围副词 6.2.2.1表总括:皆、尽、咸、悉、毕、俱、举 6.2.2.2表示限制:但、独、第、徒、特、直、止、唯、仅6.2.3时间副词 6.2.3.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既、已、业、曾、尝 6.2.3.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方、正、适、会 6.2.3.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将、且、垂、
21、行 6.2.3.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快慢长短:常、素、俄、姑、旋、立、即 6.2.3.5表示频率:数、亟、屡、仍、复 6.2.3.6表示终结:终、竟、卒、迄 6.2.4情态副词:俱、并、间、故、固、相 6.2.5否定副词 6.2.5.1表示一般否定用“弗”和“不” 6.2.5.2表示禁止性否定用“毋”和“勿” 6.2.5.3表示对尚未施行的某种动作行为,或对过去某种状况的否定,用否定副词“未” 6.2.5.4否定名词性成分,用否定副词“非”和“微”6.2.6谦敬副词 6.2.6.1表敬副词:请、谨、惠、敬、幸 6.2.6.2表谦副词:窃、忝、敢、猥6.2.7语气副词6.2.7.1表肯定语气:乃
22、、即、必、诚6.2.7.2表猜测语气:其、盖、殆6.2.7.3表反问语气:岂、其、宁、庸、独6.2.7.4表祁使语气:其6.2.8指代性副词:相、见第七节 代词7.1代词的性质及语法作用(了解)7.2代词的分类(重点掌握) 7.2.1人称代词 7.2.1.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 7.2.1.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7.2.1.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上古没有,用它们来代)7.2.1.4人称复数:两种表达形式7.2.1.5谦称和敬称: 7.2.2 指示代词 7.2.2.1近指代词:是、兹、之、此、斯 7.2.2.2远指代词:彼、其、夫7.2.2.3特殊指示代词:焉、
23、诸 7.2.3 疑问代词 7.2.3.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7.2.3.1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奚、曷 7.2.3.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7.2.4 无定代词 7.2.4.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7.2.4.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7.2.5 辅助性代词 7.2.5.1者 7.2.5.2所第八节 介词、连词8.1介词的语法作用及几个常用介词的用法(重点掌握) 8.1.1于(於、乎) 8.1.2以 8.1.3为8.2连词的语法作用及几个常用连词的用法(重点掌握)8.2.1与 8.2.2而 8.2.3以 8.2.4之 8.2.5则,然则 8.2.6虽,虽然 8.2.7然, 然而考试要
24、求:1、要明确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会应用,能够翻译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的虚词意义。2、词性辨析(以、与、为、责、之、其等)。第5章 古书的注解第一节 文选1.1谏逐客书 1.1.1文章作者及背景(了解)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修辞手法(重点掌握)常用词:窃、昔、来、施、蚕食、向使、说、所以、是以、适观、却、明、黔首、藉、赍、益仇特殊句式:判断句:真秦之声也、异国之乐也、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等修辞手法:引用、排比1.1.3文章翻译(重点掌握)1.2报任安书 1.2.1文章背景(了解)1.2.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修辞手法(重点掌握)常用词:牛马走、曩
25、者、望、剖符丹书、文史星历、祝、就、用、趋、太上、婴、渐、圜墙、强颜、引决、绳墨、以、陵迟、引节、缧绁、臧获、没世、表、倜傥、厄、修列、空文、见(xin)、稽、究、通邑、负下、乡党、垢、闺閤、岩穴、狂惑、下流、剌谬、曼辞通假字、古今字:罢、说、卒、指、常、趣、徇、以、媒孽、詘、剔、枪特殊句式:谁与语、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身非木石、重为天下观笑、西伯,伯也。修辞手法:谦敬语、引用、排比、同义连用1.2.3文章翻译(重点掌握)第二节 古书的注解2.1古书注解的历史及著名的注解家(一般掌握)2.2古注的类型(重点掌握)2.2.1传 2.2.2笺 2.2.3疏(正义) 2.2.4集解 2.2.5章句2
26、.3古注的体例(重点掌握)2.4古注的术语(重点掌握) 2.4.1曰、为、谓之 2.4.2谓 2.4.3貌、之貌 2.4.4犹 2.4.5之言、之为言 2.4.6读曰、读为 2.4.7衍文、脱文考试要求:1、掌握古书注释的编排体例和常用术语。2、能够阅读简短的有古注体例的文献。3、能够标点并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短文。第6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第一节 文选1.1季氏将伐颛臾1.1.1论语及孔子知识背景(了解)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修辞手法(重点掌握)常用词:有事、无乃、过、何以为、陈、列、兕、舍曰、欲之、来、相、萧墙之内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修辞手法:引用、比喻1.1.3文章翻译
27、(重点掌握)1.2子路从而后1.2.1常用词(重点掌握) 后、蓧、五谷、芸(通假字)、拱、止、食、见、反、潔、之1.2.2文章翻译(重点掌握)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2.1几种常见的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重点掌握) 2.1.1引用 2.1.2譬喻 2.1.3代称 2.1.4并提 2.1.5互文 2.1.6夸饰 2.1.7倒置 2.1.8委婉 2.1.9省略2.2几种常见的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的应用及例证(重点掌握)考试要求:1、掌握修辞的含义以及分类。2、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几种修辞方式: 互文、并提、委婉、比喻、夸张、倒置3、能够对具体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第7章 音 韵第一节
28、文 选1.1小国寡民1.1.1作者介绍(了解)1.1.2常用词(重点掌握) 小、寡、伯(通假字)、甘、美、安、乐、相1.1.3文章翻译(重点掌握)1.2逍遥游1.2.1作者介绍(了解)1.2.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常用词:冥、怒、抟、苍苍、且夫、坳、而后乃今、夭阏、抢、控、奚以、果然、莽苍、朔、晦、腾跃、辩、彼其特殊句式: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奚以知其然也、此小年也、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彼且恶乎待哉1.2.3文章翻译(重点掌握)1.3秋水1.3.1常用词及特殊句式、修辞手法(重点掌握)常用词:辩(通假字)、泾流、涘、于是焉、旋、野语、
29、少、轻、殆、大方之家、虚、笃、曲士、比(通假字)、泄、礨空、自多、辞特殊句式: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修辞手法:引用、排比、比喻第二节 古今语音的异同2.1古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一般掌握)2.2古今语音的差异:(重点掌握)2.2.1古韵与今韵不同:2.2.1.1中古韵研究概况。中古韵有六十一个韵类,二百零六个韵目。2.2.1.2上古韵研究概况。上古的韵部,目前认为有三十个。2.2.2古今声母不同:2.2.2.1中古的声母研究概况:中古的声母有 “三十六字母”。2.2.2.2上古声母研究概况:上古声母有三十二个,按照五音来
30、归类。 2.2.3古今声调不同:中古的声调有四种:平、上、去、入。第三节 古书读音问题(一般掌握)3.1诗歌韵文的读音:原则上读今音3.2通假字的读音:原则上读本字之音3.3破读的问题:通过改变读音区别意义和词性。原则上读本音。3.4专用名词的读音问题:应按古音读。考试要求:1、掌握古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其代表音系。2、掌握中古音的声、韵、调的情况;上古音的韵的研究。3、掌握古书读音的几条原则,注意破读现象。第8章 诗 律 第一节 文选1.1许行 1.1.1作者介绍(了解)1.1.2常用词及特殊句式(重点掌握)常用词:为、踵门、廛、氓、衣、屨、饔飱、恶、奚冠、路、敷治、中国、決、有(通假字
31、)、劳、来、德、则、荡荡、贾、相若、伯(通假字)、相率特殊句式: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亦圣人也、滕君,则诚贤君也、奚为不自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劳力者治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大哉,尧之为君、物之情也1.1.3文章翻译(重点掌握)第二节 诗律2.1律诗的结构(重点掌握) 2.1.1句数固定 2.1.2字数固定 2.1.3各联的名称2.2律诗的押韵非常严格(重点掌握) 2.2.1押平声韵 2.2.2双句必须押韵 2.2.3要一韵到底 2.2.4“平水韵”简介2.3律诗的对仗(一般掌握)2.3.1对仗的位置和要求 2.3.2特殊的对仗:借对;流水对。2.4律诗的平仄:要求平仄相间(重点掌握)2.4.1平仄的基本格式 2.4.1.1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2.4.1.2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2.4.2五律、七律的基本篇式2.4.3粘对规则2.4.4拗救规则 2.4.4.1对句相救 2.4.4.2本句自救考试要求:1、掌握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含义。2、掌握近体诗的特点:(一)句数固定。 (二)押韵严格。(三)讲求平仄。 (四)讲求对仗。 3、近体诗的押韵。(重点掌握) 4、近体诗的平仄规律。(重点掌握) 5、了解对仗。 6、能够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能够分析一首近体诗的平仄规律。(应用)执笔人:王桂珍 教研室主任签字:王桂珍 系部主任审核签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