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三).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三)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
2、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3、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
4、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6、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7、1)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2)解决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对输出地区的影响(1)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对输入地区的影响(1)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2)解决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3、产业转移原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
8、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开拓市场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9、;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4、治理措施: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合理用水控制人口增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强。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垦荒;开矿。危害及其表现: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使黄河泥沙巨增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治理:合理利用土地,挑战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实行小流域综
10、合治理,具体措施: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即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11、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深刻的影
12、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5、亚马孙开发计划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6、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2.3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
13、合治理与开发田纳西河流域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14、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
15、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治理经验: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度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农业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
16、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征: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主要农业带农业带分布区位因素乳畜带东北部五大湖沿岸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玉米带中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灌溉条件便利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灌溉条件便利3、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
17、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开阔; 耕地面积广大;C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工业比较发达; 国家政策扶持。存在不足: 热量不足;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主要作物:粮食作物:春小麦、玉米、水稻等 经济作物:大豆、甜菜、亚麻等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
18、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我国东北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相同点: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工业比较发达;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不同点: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专业化水平不同;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山西省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
19、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的治理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等。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工业结构单一。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20、,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水陆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政策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地势低平,水源充足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阶 段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城市化进程特点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
21、中心的城市群体系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问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策: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
22、(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
23、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类型概念优点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航空遥感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分辨率高、范围小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3.4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