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教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教材.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森林工程专业(2010-2014)第三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2月第一篇 林区公路第一讲 概 述1林区公路分级 按照原林业部部颁标准,根据林区公路的性质、年运量、运输类型及地形,林区公路可为分四级: 一级:年运量为Q10万t;二级:年运量为10万tQ6万t;三级:年运量为6万tQ2万t;四级:年运量为Q2万t;林区公路用途:(1)用于林区木材生产;(2)用于林区营林生产;(3)用于林区防火;(4)用于林区人民生活;(5)旅游。选择林区公路的技术标准时曾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不考虑公路作用和运输发展,采用低标准来节约工程费用;二是盲目轻率,贪大
2、求全,采用高标准,增加了投资。林区公路应根据计划任务书的编制情况确定等级,并且在布线上多下功夫,力求选择路线短、工程量小的最优方案。2 公路组成从横断面上看公路可分为三种形式:路堤、路堑、半堤半堑,如图1所示。图1 路基横断面基本组成形式(1)路基。路基是指按照路线的位置和一定的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它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2)排水沟(边沟)。(3)护坡道。(4)路面。路面是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公路路基上以供车辆行驶的构造物。要求路面强度高、平整、粗糙、少尘。(5)路肩:支持路面行车、行人。(6)截水沟。(7)盲沟:排除地下水设施。(8)地面排水、边沟、取土坑、截水
3、沟、排水沟等。(9)桥梁或涵洞:公路跨越经常性或季节性的较大水流。(10)渗水路堤:跨越经常性或季节性的较小水流。(11)石砌过水路面。(12)防护工段:保证路基稳定性,修筑挡土墙、护坡、护栏、护柱、护墙。(13)交通标志:路段的情况(警告标志)、禁令标志(对车辆行驶的限制)、指示标志(指引行驶方向)。(14)指路标志:里程牌、分界牌、指向牌(左行车右侧)。(15)附属工程:装卸站、会车线、加油站、调度室、养路工房。(16)植树与绿化:具有稳定路基、美化、安全、减噪的作用。第二讲 选 线1 选线原则在进行林道设计时,首先进行实地踏勘,掌握路线的基本走向,然后选择线路走向,其原则为:(1)在路线
4、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3)选线应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公路,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和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5)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5、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基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益,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而产生的影响;噪音对居民的影响;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污染及影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的防治措施及其对策实施的可能性。2
6、各种地形条件下的选线2.1平原区的选线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在避让局部障碍物时要注意线形的连和顺畅。纵面线形应结合桥涵、通道、交叉等构造物的布局,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纵坡不应频繁起伏,也不宜过于平缓。2.2微丘区的选线平面线形应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线形的组合。不应迁就微小地形而造成线形曲折,也不宜采用长直线而造成纵面线形起伏。2.3重丘区的选线重丘区选线活动余地较大,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设计中应注意:路线应随地形的变化布设,在确定路线平、纵面线位的同时,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横坡
7、较缓的地段可采用半填半挖或填多于挖的路基,横坡较陡的地段可采用全挖或挖多于填的路基,同时还应注意纵向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废方和借方。平、纵、横三个面应综合设计,不应只顾纵坡平缓而使路线弯曲、平面标准过低;或者只顾平面直捷、纵坡平缓而造成高填深挖、工程过大;或者只顾工程经济,过分迁就地形,而使平、纵面过多地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指标。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汽车专用公路和二级公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或高架桥的直穿方案;三、四级公路则宜采用绕越方案。2.4山岭区的选线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为宜,必要时才能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之部位和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沿河(溪)线、越岭线、山脊线、山坡(腰)线
8、。沿溪线是沿溪(河)布置的路线。在地形复杂的林区,沿河谷设置的路线通常具有平缓的纵坡,并且道路的干线及其连接的支岔线大部分是运材重车下坡方向,又便于集材作业,因此与其他线形比较,沿溪线最为理想。沿溪线也是一种最常见线形。3 不良地质路段选线不良地质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如滑坡、岩堆、泥石流、泥沼和软土、多年冻土等不良地质地段,在道路选线中由于重视不够,忽视了它的危害性,结果造成道路长期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质量,破坏了道路建筑物,出现安全事故,甚至停用。掌握了不良地质地貌现象的发生条件、形态和特征,在不良地质地貌区选线时,就会恰当地处理,得到合理而又可能的技术方案,这将对道路的使用、养护
9、带来一定的好处。第三讲 道路路线1 林道平面1.1 弯道的超高当汽车在弯道上沿着双向横坡的外侧车道行驶时,由于车重的水平分力与离心力的方向相同,使横向力很大又指向曲线外侧,影响行车的横向稳定。因此,在弯道设计时,当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半径时,将车道外侧升高构成与内侧车道同坡度的单坡横断面,此种调协称为超高,如图 所示。超高横坡度可为(8-1)式求得: (1) 计算超高横坡度ib时,在设计车速一定的条件下,取用变动的横向力系数,其变动范围为0.070.18(不设超高半径至最小半径的值)。并假定与与ib成正比例增减,这样ib值随变动的计算,并随R的增大而减少。1.2 弯道的加宽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
10、,各车轮行驶轨迹半径是不同的,后轮轴下的内侧车轮所行驶的半径最小,而前轻轴上的外侧车轮所行驶的半径最大。所以在弯道上行驶的车辆所占用的行车宽度要比在直线行驶时为宽,因此对弯道上的路面应进行加宽。1.3 行车视距 为了确保汽车行驶安全,在平面设计时应使驾驶员看到前一定距离的公路路面,以便发现路上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能在一定的车速下及时刹车或避让,从而避免事故,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无论是在公路的平面上还是在纵断面上,均应确保足够的视距以保证安全行车。行车视距的确定决定于汽车的制动性能、行驶速度和驾驶员克服障碍物时所采取的措施。林区公路平面上的行车视距主要采用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两种
11、。在设计时一般以会车视为原则,只有在工程特殊困难或受限制的地段才可采用停车视距。停车视距(单方制动)。即保证加强员从1.2m高的视线,在汽车上能看到自己前方一定距离、高为0.1m的路面上障碍物顶点,从看到障碍物开始刹车到障碍物前把车完全停住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双方制动)。在林区公路的单车道上或无分车带的双车道上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遇到迎面驶来的汽车,在双方驾驶员视线离地面1.2M处,能看到的一定距离内,双方驾驶员都立刻刹车而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会车视距。2 林道纵断面路线中心在竖向切面上的投影为路线纵断面或公路纵断面,它反映了道路中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及纵断设计线坡
12、度大小情况。公路平面设计仅仅表达了路线的平面上的曲直变化,而路线的高低变化是通过纵断面体现的。只有把公路的平、纵断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表达出路线线形在空间的位置。公路纵断面略图见图 。路线纵断面线形的设计要素由纵断面图上的设计线来体现,它是由倾斜和水平的直线坡段与曲线组成的。路线纵断面的设计线就是路基边缘各点的连线。相交之点称为转坡点(变坡点),两转坡点间地段起伏的大小用纵坡度来表示。根据汽车的行驶方向由低处向变处倾斜坡段叫上坡(用正号表示),相反从高处向低处的倾斜段叫下坡(用负号表示),水平段叫平坡,它的纵坡度等于零。纵坡度的数值I是用路线纵面设计线两相邻转坡点间的高差h与两点间坡段长度(
13、水平距离)之比,并以百分数来表示,即: (2 )设在转坡点处的竖曲线,由于两相邻坡段的转换形式不同,竖曲线可分为凹形和凸形两种,它的大小用竖曲线半径和曲线长度来表示。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基中心线的原地面标高的连线称为地面线。地面线上的各点标高称为地面标高。对于新建公路,设计线所表示的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旧路改建时设计标高系指路中心线的标高。在任一横断面上的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该处的施工高度。路线的纵断面线形,不仅受路线所处的地形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汽车运材量和行驶速度的影响。所以,纵断面线形的设计是公路几何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林区公路的造价和使用质量。为使
14、所设计的纵坡度和竖曲线能达到经济合理,在设计纵断面时要对平、纵、横三个断面做综合考虑,以便能取得较理想的纵断面。2.1 最大纵坡度最大纵坡度是指在设计纵坡时各级公路所允许采用的最大越度值,它是路线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控制指标。特别是在山区,纵坡的大小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工程的大小及运输成本的高低。因此,决定最大纵坡时应慎重考虑。2.2 坡长限制坡长限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最短坡长的限制;二是最大坡长的限制。之所以限制最短坡长,是由于纵断上转坡点过多,使车辆行驶颠簸频繁,车速愈高愈显得突出。为了提高行车的平顺性,两相邻转坡点间的距离要尽可能长些。相邻转坡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应不小于两相邻竖曲
15、线的切线长。设计规程中规定,各级道路一个坡段的纵坡长度干线应不小于100m,特殊困难时及支、岔线不小于80m。当陡坡过长时,无论上坡或下坡对行车均不利,甚至造成行车事故。特别是在冬季结冻严惩的长陡坡路段,由于附着系数很小,会使上下坡发生更大困难及造成事故。因此,除了限制最大纵坡外,还应对某些引起陡坡的坡长予以限制,以保证行车安全。2.3 纵坡折减(1)平曲线上的纵坡折减。当汽车行驶在急弯陡坡相重叠的路段时,行车条件十分不利,汽车既要不断改变行车方向和更换排档,增加驾驶困难,而且汽车发动机的有效功率除必须克服像直线行驶所遇到阻力外,还需克服曲线产生的附加阻力,此时在设计纵断时应将其纵坡减少来满足
16、行车要求。(2)高原纵坡折减。在海拔很高的高原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因空气稀薄而减少,相应地降低了汽车爬坡力,海拔越高,空气愈稀薄,氧气供应量愈少,此时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愈大。此外,在高原地区行车,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除了使用适合于高原地区行车的发动机外,在公路设计中应把大纵坡度减少1%3%。3 横断面路线的平面和纵断面是路线在水平面和竖向切面上的两个投影,只能表示路基中心线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而不能反映路基的形状和尺寸,即不能反映道路整个结构变化。为了完整地表达公路几何体的完整结构和技术特征,还必须有横断面上的投影。所谓路线、线的
17、横断面就是道路在垂直于路基中心线切面的投影,称路线横断面或公路横断面。横断面一般由行车道(路面)、路肩、路基边坡、边沟、取土坑和弃土堆等组成,如图8-1。路线横断面设计是指路线横断面的外形及其尺寸的设计。公路一般有填方、挖方、半填半挖和零断面的路基横断形式。这些横断形式尽管由路肩所形成的路基宽度的规格是一致的,但由于路基所在位置不同,它们的形状也不一样,所以路线横断面的设计也是一项复杂且很重要的工作。3.1 路基路面宽度(1) 路面宽度路面宽度也叫行车道宽度,是直接供车辆行驶的部分。为给汽车创造良好的行车条件,在行车道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修成单层或多层的结构体。正确地确定路面宽度是横断面
18、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宽度不足时,不但不能保证行车安全,同时也会降低行驶速度。当路面过度时,不但使公路的造价提高,同时也造成土地浪费。所以,对林区公路的路面宽度能否正确设计,则是以满足运材汽车和营林、防火所使用的车辆能正常行驶、节约用地和减少工程数量为标准。行车道宽度是由车道数目和每条车道宽度决定的。车道数目是根据运材量和其他客、货运输的交通量来决定的。影响行车道宽度的因素有:设计车型的横向尺寸、车辆行驶速度、车辆与路肩之间的安全距离及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2) 路肩宽度1)路肩的作用与宽度路肩是路基主要构造要素之一,设于行车道外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起着稳定路面的作
19、用。作为侧向净宽,使路面宽度能有效地利用,并有利于行车安全和增强舒适感。使发生故障的车辆能在其上停车,以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作为养护操作场地和为设置路上设施提供场地,以诱导行车。为行人、自行车、兽力车的通行提供一定的条件。按路肩的功能,有以下几种类型:全路肩:路肩宽度为2.503.25m,可供各种车辆临时停车用。半路肩:路肩宽度为1.251.75m,可供小型车辆临时停车,是对通行能力没有较大影响的路肩宽度。窄路肩:路肩宽度为0.50.75m,是行车所必须的最小宽度。保护性路肩:路肩宽度为0.5m,是为了设置防护栅、护拦等路上设施或为保护人街道和自行车道而另外增加的路肩,它不属于路肩净宽
20、之内。由于林区公路地处山区,居民较少,其他混合交通也较小,所以路肩宽度原则上采用窄路肩,即0.50.75m。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例如:经过村镇附近或冬季严重积雪的挖方路段)和为提高通行能力,也可将路肩增加到1.01.75m。林区公路和路肩宽度是必须保证的最小净宽,如需设防护栅或护栏等设施时,则应增加保护性路肩或设置在路基边坡上,以保证行车安全。从保护林区自然条件和节约工程费用出发,在深挖路段也可以考虑将路肩外侧的边沟改成暗沟,设于路肩之下,但在有冰锥发生地段不能采用。2)路肩横坡度路肩横坡度是路肩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路面横向排水系统的重要环节。路肩横坡坡度是较路面横坡度稍大些,一般在1%左右
21、,以便迅速从行车道上排出径流水。但此横坡度不应过大,如过大会给行车造成危险。从保证行车安全出发,可使路肩横坡度与路拱横坡度相同。3.2 路拱将路面做成中间高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之为路拱。路拱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迅速排除路面上的雨水,否则雨水会渗入路基,使路基强度降低,路面积水会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直接影响行车速度与行车安全。第四讲 路基工程1 路基的作用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和路面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共同随行车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路基的作用是为路面提供一个平整层,随路面传递下来的荷载。没有坚固、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良好的路基是保证道路具有良好使用品质的根本条件。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
22、性,还可以适当减薄路面厚度,降低路面造价,节省维修费用。目前我国林区修建的公路一般均采用中、低级路面,路基的作用和质量就显得更为和重要。同时林区公路路基的工程量和造价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路基的正确设计与施工在技术与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公路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从整体(按地区)和局部(按具体路段)去分析研究,掌握各有关自然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以达到正确进行路基设计、施工和养护的目的。2.1影响路基稳定
23、性的自然因素路基稳定性及水温情况,与下列自然因素有关:(1)地形。地形不仅影响到路线的选定与线形设计,也影响路基设计。平原、丘陵、山岭各地势不同,水温情况也不同。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水易于积聚,地下水位亦高,因而路基需要保持一定的最小填土高度(特别是在水稻田地区);丘陵区地势起伏,山岭区地势陡峻,如排水设计不当,或地质情况不良,导致降低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出现各种变形与破坏现象。(2)气候。气候条件,如气温、降水(包括数量、强度和形态为雨、雪、雹)、湿度、冰冻深度、日照、年蒸发量、风向和风力等,都影响到路基的水温情况。在一年之中,气候有季节性的变化,因此路基水温情况也随之变化。气候还受地形的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知识 更新 培训教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