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化综述(胡苏,做范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环化综述(胡苏,做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化综述(胡苏,做范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体富营养化概论学生姓名:胡 苏指导教师:杨克燕摘要: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水库的重大环境问题。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发生机理相同,一起研究的可行性较大。但是,富营养化的发生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不同水域其决定因子有所不同,必然要求对其研究应结合水体实际状况、体现针对性。本综述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化机理、营养物质来源、富营养化水体特征、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见解。英文摘要:Eutrophic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in our country. Lak
2、e and reservoir have the same eutrophication mechanism, so it is feasible to research the two water areas together. But the occurrence of eutrophication bears some factors, different water area has different decisive one, which requires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water body and e
3、mbodies pertinence.关键词:水体富营养 湖泊 生态癌 氮 磷英文关键词:Eutrophication Lake Cancer suit ecological Nitrogen Phosphoric1、富营养化的成因富营养化(Eutrophicatino)通常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活污水、化肥和食品等工业废水、降水以及地表径流中含有的大量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等植物营养物质输入水库、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大型绿色植物和微型藻类旺盛生长,迅速繁殖,水体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转化的过程。 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
4、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天然的湖泊都有一个从贫营养向富营养的发展过程,从贫营养过渡到富营养,进而发展到沼泽,直至死亡,是湖泊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人类活动会大大加速这个进程。1.1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 自然界的许多湖泊,在数千年前,或者更远年代的幼年时期,处于贫营养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
5、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按照这样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千百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湖泊就逐渐演变成为富营养湖泊。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富集,湖水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1.2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加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地区。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
6、,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最终输送到水体中。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地区输出量的10倍以上,而城市径流中的总磷量又可以是农业集水区径流量的7倍左右,城市农业森林地带的地表径流都可能是某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最终导致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常常需要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其过程。人为富营养化则是因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
7、富营养化现象,它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期内使水体由贫营养状态变为富营养状态。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则称为“赤潮”。当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会下降,水质将恶化,水体味觉和嗅觉变坏,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甚至会出现人和动物中毒现象。 研究富营养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某种优势藻类的生长过程。藻类和某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无机盐制造有机质,称为自养型生物。一般认为缓流水体中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能和无机物
8、合成本身的原生质,这就是富营养化过程:106CO2+ 16NO3+ HPO42+122H2O+18H+能量+微量元素(CH2O)106(NH3)16(H3PO4)+138O2富营养化状态一旦形成,水体中营养素被水生生物吸收,成为其机体的组成部分,水生生物死亡腐烂过程中,营养素又释放进入水体,再次被生物利用,形成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因而有时也称之为生态癌症。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
9、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
10、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
11、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mg/L。 3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3.1 氮源 农田径流挟带的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覆盖了大面积水面。例如我国南方水网地区一些湖叉河道中从农田流入的大量的氮促进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
12、鸭草等浮水植物的大量繁殖,致使有些河段影响航运。在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细菌将其分解,从而使其所在水体中增加了有机物,导致其进一步耗氧,使大批鱼类死亡。最近,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发现,含有尿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环变成“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导致在这一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原来正常的浮游植物群落是由硅藻、鞭毛虫和腰鞭虫组成的,而这些种群几乎完全被蓝藻、红藻和小的鞭毛虫类(Nannochloris属,Stichococcus属)所取代。3.2 磷源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据有
13、关资料说明,在过去的15年内地表水的磷酸盐含量增加了25倍,在美国进入水体的磷酸盐有60是来自城市污水。在城市污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来源是洗涤剂,它除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水体中过量的磷一方面来自外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另方面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一些因硝酸盐引起的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盐,问题也不会解决。这是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了大量的富含磷酸盐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铁盐保护层作用通常是不会参与混合的。但是,当底层水含氧量低而处于还原状态时
14、(通常在夏季分层时出现),保护层消失,从而使磷酸盐释入水中所致。4.氮磷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的关系4.1氮、磷与藻类增殖关系 水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两部分组成.按照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分类,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藻类和水生植物、消费者(鱼类等捕食生物)和分解者(指细菌和一部分原生动物)3部分。 在不受人工影响的湖泊生态系统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司其职,在太阳能的驱动下,上述三者进行着规模与环境条件的平衡。但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这种天然的平衡,使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超过了藻类自然生长需求量,在合适条件下使藻类大量繁殖。 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1983年)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
15、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根据OECD研究的结果,80%的湖泊富营养化受磷元素的制约,大约10%的湖泊与氮元素有关,余下10%的湖泊与其它因素有关,因此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理的主要途径。根据对藻类化学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藻类的“经验分子式”为C106HN16P,同时,利贝希最小值定律(Liebig law of the minimum)指出,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提供给它的所需养料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此可知,在藻类分子量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最小的两种元素氮和磷,特别是磷是控制湖泊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大量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一般来说,
16、氮和磷被认为是主要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磷对湖泊的富营养化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由于植物细胞里的磷直接参加光合作用和呼吸、酶系统的活性化、能量转化,以及氮、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化合物的交换等过程。藻类多半利用以磷酸盐、磷酸氢盐和磷酸二氢盐等溶解形式的磷,但也可以吸收有机磷化合物。 大部分氮则是与水体中的生物如藻类、微生物、水中真菌类、动物区系代表种类及高等水生植物等的有机物有关。有机体死亡时,含氮的有机物质部分被矿质化,然后进入水体深层,或集聚在水底沉积物中。颇大一部分含氮有机物质沉降到水底,形成营养碎屑,促使淤泥沉积物的生成。还有一部分有机物质参加循环,从而改变了水域中水生生物群落的营养水平。在一个富
17、营养化湖泊中,藻类利用植物形式储存过量的营养物质,其繁殖能力的强化,乃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对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富集反应的共同特征。根据生态学原理,可将水生生态系统的这种反应视为生态系统力图使自身保存下去,使外源性作用不断被破坏的生物循环稳定下来的一种适应性反应。4.2磷与水体富营养化 磷是生命活动绝对必须的元素。自然界中的磷主要来源于磷酸盐矿、动物粪便以及化石等天然磷酸盐沉积物。由于过度的矿山开采,大量储藏在地球表面的磷被挖掘出来作为原料制造成化肥,这些化肥在世界范围内被过度地使用。此外,还有大量的磷是施加饲养动物的粪便进入土地的,在很多地区,这些以化肥或动物粪便形式施加到土地中的磷远远超过了
18、土地中产出的磷,因此,这些多余的磷年复一年地累积在土壤中,然后再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中。经过调查发现,从土壤中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地表水中的磷的总量与土壤中的磷的含量呈线增长的关系。例如,在爱尔兰,过去的50年里土壤中的磷含量以每年每平方公里100kg的速度增长,伴随着土壤中磷含量增长的同时,地表径流中的无机磷以每年2mg/m3的速度增长。总之,由于人类的行为使得大量的磷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水循环,这是水体中的磷负荷增高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环境因素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变化又通过藻类生物量表现出来,当环境中供给的磷总量减少时,水体中的磷浓度降低,影响藻类的生长率,相反,当环境中连续不断地增加磷的供给时藻类
19、便大量迅速地增殖。4.3氮与水体富营养化 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自然界中的氮主要是以氮气的形式储藏在大气中。大气圈中的氮气为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与藻类提供了丰富的来源。水体中的一些藻类由于具有固氮能力,能够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能被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硝酸盐形式,因而使得藻类能够获得充足的氮营养物质。人类的行为也同样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化肥与农药的增长,大量的化肥都是由合成胺工业利用大气中的氮气制造出来的。由于人为原因被固定到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的总量是其它各种自然原因固定的氮的总量之和。有统计表明,1950年全球的氮肥产量小于1千万吨,而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
20、8千万吨,预测到2030年则有可能超过1亿3千5百万吨。此外,还有大量的氮以动物粪便的形式被施加到耕地中,所有被应用到土地中的氮,只要很少一部分就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剩余的氮可能积累在土壤中,或从土地中转移到地表水中,或迁移到地下水中,或通过氨的挥发作用生成NO2进入到大气中。汽油、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使大量的氮进入到大气中,而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最终以降水的形式又回到水体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水体中的某些藻类具有固氮能力,当环境中的氮减少时,它们可以自己把大气中的氮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因此,与磷元素相比,氮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处于次要地位。4.4氮、磷比值与藻类增殖 在研究氮
21、磷物质与水质富营养化的过程中,大量事实还表明,氮、磷浓度的比值与藻类增殖有着密切关系。日本湖泊学家板本曾经研究指出,当湖水的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比值在10一25:1的范围时,藻类生长与氮、磷浓度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日本另一位湖泊学家合田健进而提出,湖水的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比值在12一13:1时,最适宜于藻类增殖。若总氮和总磷浓度之比小于此值时,则藻类增殖可能受到影响。 总之,湖泊富营养化的实质是由于营养物质输入输出的失衡,特别是在富营养化不断加剧的水体系中,营养消费量远远低于营养供给量,从而造成了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大量生长。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由于营养水平的失衡,物种分布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单一物种
22、(如藻类)的疯长,从而进一步破坏了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使整个生态系统逐步走向消亡。5.富营养化水体的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表现为水中藻类或大型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同时引起水体一系列的理化特征变化。5.1 pH值 水华大多暴发在pH值为弱碱性或碱性的水体中。在天然水体中,氢离子的浓度并不决于水分子的离解,而主要取决于水中CO32、HC03、CO2的对比关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水的pH值呈现随藻类生长而显著增高的趋势。这是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CO2,致使水中氢离子减少,pH值升高。5.2 透明度(SD) 使用塞氏盘(Secchi Disc)观测水体透明度己有很长历史
23、。水体透明度是描述水体光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也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直观反映水体清澈和混浊程度。水体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漫射衰减系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生物学家经常利用SD来估算真光层深度,用于计算湖泊初级生产力。透明度与太阳辐射、水体的理化性质、悬浮物组成与含量以及气象状况等有密切关系,它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深水的透明度比浅水的透明度大。在同一湖泊中,对于中小型湖泊来说,一般是湖心透明度大,边缘小。由于大部分湖泊的透明度呈现随藻类繁殖而明显下降的趋势,所以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水体的透明度一般都与反映藻类生长的叶绿素a指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国际上通常认为透明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化 综述 胡苏 范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