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和《六国论》学案.doc
《苏洵和《六国论》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洵和《六国论》学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其一:苏洵和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2. 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
2、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
3、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二、课文解析1. 字词解析: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 ),弊( )在赂( )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 )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 )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
4、以( )予( )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 )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 )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 )地有限,暴( )秦之欲无厌( ),奉( )之弥( )繁( ),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 )宜( )然( )。古人云:“以( )地事( )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齐人未尝( )赂秦,终( )继( )五国迁( )灭,何哉( )?与( )赢而( )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 )后亡
5、,斯( )用兵之效( )也。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 ),李牧连( )却( )之;洎( )牧以( )谗诛( ),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 )不终( )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 ),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 )亡,诚(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 ),则(
6、)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 )之( )所劫( ),日( )削( )月( )割,以( )趋( )于亡。为( )国者无使( )为( )积威之所劫哉!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 )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国下矣。2.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 分论点:a ;b.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第一层(2): 。第二层(3): 。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第一层(4): 第二层(5): 三、课堂练习(一)选
7、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奉之弥()繁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C.暴()霜露 革灭殆()尽之际 小则获邑()D.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 B. C. D.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
8、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可谓智力孤危 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胜负之数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邯郸为郡 圣人之所以为圣A.与读音不同,意义一样 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
9、不同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 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二)非选择题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其实百倍 古: 今: 、思厥先祖父 古: 今: 、后秦击赵者再 古: 今: 、始速祸焉 古: 今: 、可谓智力 古: 今: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 今: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暴霜露 同 解释: 、暴秦之欲无厌 同 解释: 、当与秦相较 同 解释: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字词含义、日割月削 ( ) 活用为 解释: 、以地事秦 ( ) 活用为 解释: 、义不赂秦 ( ) 活用为 解释: 、不能独完 ( ) 活用为 解释: 、李牧连却之 ( ) 活用为 解释
10、: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5、解释下列多义词a.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为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d.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e.军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f.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g.或或曰 或未易量 h.事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i.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j.终终继五
11、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k.故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l.胜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m.得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h.暴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i.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地事秦 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