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校长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doc
《史宁中校长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宁中校长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于北京一、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一)教师的基本素养我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应追求一个新的目标努力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我们国家在教育上有一个基本的转变:过去努力解决一个能上学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我想,能上学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行为,那么能上好学的问题主要是校长和教师的责任。一个好的校长实在太重要了。怎样当一个好的教师呢?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应该主动去热爱,这是兴趣之所在,是人生价值之所在,不是被动的责任感式的热爱。而是要真心的热爱,只要有了这个劲头的话就可能当一个好的教师。光有热爱还不行,还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2、树立明确
2、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很重要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的掌握是一方面,教育理念的掌握是另一方面。这个教育理念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谈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是从教育上先提出来的,这之前的理念是以知识为本的理念。以知识为本的理念在本质上只关心两件事情,就是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们整个的教学就是三个中心,就是凯洛夫提到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三个中心对中国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大的,到现在为止很多提法在很多地方还是这三中心,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指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人。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我不是说它不好,它只适应
3、于大工业时代。大工业时代的特点是标准化,个个工区的标准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因此它需要的人才也是标准化的人才,实施的教育也应是标准化的教育,所以他的教学模式以及考试形态基本是标准化的,这是传统的教育。但是近几十年来,因为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产业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可能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因此在这个新的经济模式之下,在这个社会发展的驱动之下,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试着解释一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对小学教师尤其重要的,就是学会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也是我们东北师大提出的尊重教育。讲一个故事:我留学时间
4、比较长,儿子跟我是在日本读完幼儿园读完小学二年级后回来的,回来后到我们附小念书,在日本,一到四年级是一边玩一边学习的,所以到了附小后,上课要求手背后,不许交头接耳,不许东张西望,无论如何要给老师亮出一个听课的架势,反正你也不知道他听没听。我儿子不行,一会儿捅捅这个,一会儿捅捅那个。老师认为他表现不好,表现不好你就说他两句算了,回想那个时候接近20年前,老师就让我儿子到操场上去站着,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我儿子在日本时非常愿意念书的,他对动物学和天文学都非常感兴趣。结果,两个月后我儿子说啥也不愿去学校了。我就跟老师论理,我说你怎么这么教书,完了她给我说了一句话,给我气傻啦,她说我是为你儿子好。我儿
5、子愿意念书,让你教了半天不愿意念书了你怎么是为我儿子好呢?当时我气得实在没招。后来我当了校长,我几乎每年都去给附小讲课,到现在已经讲了十多年了,就是要让老师改变教育理念。你说你是真的为我儿子好啊,还是假的为我儿子好啊,我说你是为你自己好,为了你教学维护秩序方便、为了你讲课方便,这完全是为了你自己好,怎么是为我儿子好呢?后来我为了把这件事情想得更透,我就找了几个理由:第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一种说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想作为一个国家总理、作为政府来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一个教师来说,一定要认为教育是一个孩子生存的需要。我认为愿意接受教育是一个孩子的本
6、能。什么是本能呢?本能就是不经过思考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小孩不断提问题,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它是通过提问题了解周边世界,它要更好的活下去。所以教育是本能在接受教育,学生天生是都愿意念书的,老师教书的第一条,就是教孩子愿意念书。培养孩子念书的兴趣。所以教育的真谛就是发扬孩子们的本能,使得他们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第二、要根据教育规律办事。什么是教育规律办事呢?最近十几年有一个新的学问问世,就是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说人基因是天生带来了。但是,你不在后天、不在适当的时机给它适当的刺激,这个基因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说,一个猴子,刚生下来,就把他的眼睛封住,一个多月后再打开,它
7、已看不见什么东西了。同样,一个小孩,8岁之前你不教他说话,8岁之后他已经说不好话了。一个孩子应该有一个智力开发期。例如立体感观的认识,一个图形分辨的认识,这些基本的能力是存在的,不实施后天的认识他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我们的教育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是他表达最充分、最合适的时间,而在哪个时间给他最充分的表达。我有两件事情证明一、二年级的小孩不懂数学,不懂数学就不要给他讲数学。试验一:在袋子里放5个球,4个白球1个红球,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球来,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我在一至六年级的孩子中做实验,非常明显,一、二年级的孩子答,我摸的是白球;三四年级的孩子答,我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红球;五六年级的孩子答
8、,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小孩对可能性是怎么回事这个词不理解,它不是对数学不懂而是对阐述数学的那个概念不懂,如果概念不懂的话你给他讲什么,你一定要注意,用来阐述数学的概念的本身他是否懂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千万不能讲离开她生活背景的数学。他懂什么叫“祖国”吗?“祖国”这么抽象的概念他怎么能懂呢。他懂得他的爸爸、妈妈,他懂他的同学、他懂他周边的大自然,所以你说祖国山河多美好,他懂得什么是祖国山河多美好吗,不按这个方法去教书的话是教不好书的。我认为知识分三种:一种是教了也不会的知识;一种是不教都会的知识;一种是教了才会的知识。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教那些教
9、了能会的知识。教了也不会的知识千万不要教。不教也能会的知识教他干什么。要顺其自然。要下功夫分辨哪些是教了能会的知识,我们要叫这些知识。试验二:我发现孩子的基本逻辑建立不起来,所以你不要讲许多逻辑推理的知识。我是这么做的试验:有9个格子,格子里放上9样东西,小刀、橡皮,-。让孩子们看上3、4秒钟,再拿去让他们复原。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复原率都差不多,都在8690之间,但是复原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是看着这里有小刀、有橡皮,就拿着小刀放到格子里;而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是按原来的顺序记下来的,格子里有小刀,就找出小刀放在原来小刀的位置上,基本概念不同。就此知道小学的基本逻辑不
10、清,逻辑最基本最基本的概念是“序”的问题,小学生“序”的关系不很清楚。所以在小学特别是在一、二年级不要讲太多的逻辑的东西。第三、要启发学生思考。有人问我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我认为,一堂好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要满足两条:第一条,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而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不好办了。必须让他对一些事情感兴趣,他不学数学可以,但他应该有他感兴趣的东西,应该知道热爱一些事情,这样的话才可能以后有创造力。第二条,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人有争议。什么叫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不是上课手背到后面;不
11、是上课不交头接耳;也不是课前预习;甚至不是上完课回家写作业,这些都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跟老师一起思考,而思考的根本是在于他能集中精力。所以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核心是能够培养孩子们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实在太重要了。把问题想不深刻得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集中精力。孩子集中精力的时间大概是20分钟,你就得把握好这20分钟,在20分钟里把你要讲的东西经典的讲出来。你看到孩子要溜号时,你不可能把孩子的精力拉回来时,怎么办?你就通过一些活动、讲故事让孩子休息一下,在休息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一点东西。我提出一个想法,这类事情是需要寻找一个规律性的东西的。因为我们不是因人施教,因人施教的话好办。我们是
12、对课堂上几十个同学同时施教,这样必须找到一个共性,我们是一个共性的教育吗。有一个集中精力很好的办法,就是要脱离背景去思考问题。我问一个小学生一个问题,圆周是多少?小学生说:2R。我说那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小学生想想说,是不是圆的一周的一半再加上直径阿。我说是阿,你得告诉我公式是什么?他说那没有纸怎么写?我说那不行,你学数学的得有个能耐,不靠本,不靠书,就得在脑子里想,把你的脑袋当草纸,你想啊。那孩子想了一会儿,告诉了我,我特别高兴。其实我是在训练孩子思维,这是集中精力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脱离任何背景,全凭脑袋思考。中国人是写汉字的,中国人脱离形象不能思维,这是应该注意的。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碰
13、到一个非洲的学生,这个学生会几国语言,到了日本后半年日语也学得很好。后来我突然想的一个问题,我就问这个非洲学生,你得母语是不是没有文字?他说是的。他的母语没有文字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耳朵特别好使。他从小就是靠耳朵来记东西的,而不是像中国人是靠眼睛记东西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用眼睛记东西,同时也要教会学生通过耳朵或通过脑子在没有画的情况下不写东西也能记住东西,。你看现在好多外国人在中国演艺,汉语说得多漂亮,他不看汉字肯定不会写,肯定是文盲,中国人几乎办不到。中国人学英语都得写,不写记不住。所以要注意教育规律,如何教会学生思考。3、建立大教育的观念。在学校里,所有活动都是一
14、个大的教育。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注意它的教育价值。我认为培养孩子们良好、开朗的性格;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通过各种活动能够达到这些目标。特别想说的是学科内的,语文也好、数学也好,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全面成长。因为学科的学习的时间占整个的70%以上,这70%以上的时间不进行性格的塑造是不行的。这样的教育将不是一个好的教育。不管你是教数学的还是教语文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教这么三件事情:第一学习的兴趣;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良好的身心素质。我认为良好的身心素质就是开朗的性格,能够善于与他人交流,能够发展自己的思想。事实上,长大出问题的人,就是过
15、分内向的人,过分封闭的人。我们的小学不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来。一个人本身的塑造,不是通过思想品德课;也不是通过活动,而是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潜移默化来养成的。4、学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创造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而且这也是我们制定教育规划中总理最关心的,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太重要了。?创造力应从基础教育抓起过去我们有个误区:误认为创造力是在大学或大学以后培养的,其实,创造型人才绝对是基础教育培养的。一个18岁的孩子,没有一个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长大以后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人才。必须在小学或
16、初中把一些创造的意识,或创造的能力培养出来,创造的机遇是以后对事情。创新的意识绝对是基础教育培养的,甚至是小学阶段培养的。所以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创造,它创造的东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对他来说是新的,那就是创造。不要把创造看得那么高,那么远,那么高、那么远的话就不可能实现了。而意识真正的塑造,就在于它克服了一些困难之后的喜悦。一个人很简单的得到一个东西,它不一定会喜悦,特别是对一个孩子。但是他通过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他肯定会喜悦,它会记一辈子的。这就是创造的源泉。所以我很支持一些数学活动,数学活动不要搞得太多,但是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关于创造力下面
17、谈一下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有三条:一个是知识的掌握;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经验的积累。我们整个的基础教育,关于知识的掌握打100分,关于知识的传授,中国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绝对达100分。关于经验的积累,打0分,因为我们没有教。关于思维训练,打50分,我们交了一半。什么没有教,就是经验积累。?关于经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如果说以知识为本的教育中,知识是结果,是你思考的结果,知识也可能是你经验的结果,知识是总结以后的东西。因此,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所以我们以前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能够培养智慧的,为什么呢?智慧表现在过程中,只有在解题的过程中,你才能发现那个孩子更有智
18、慧。一个事情做成了,在做成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表现过程之中的东西,完全靠结果的教育,是教不出来的。必须通过过程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教育的一个过程中培养一种能力。这个能力就起名叫智慧。所以我们只关注结果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过程的教育。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就是说不可能通过你的语言就能够表述的,就能够掌握的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如包饺子,你不亲手包是不可能会包的;盖房子,你怎么讲,他不亲身参与是不可能会盖房子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亲身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理清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提出问题;如何去反思。帮助孩子逐渐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关
19、于思维训练(基本思想)我认为在本质上,思维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叫做演绎推理;一种形式叫做归纳推理。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这么认为。比如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比如杨振宁说:“我很有幸能够在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过度里学习和工作,我在中国学到了演绎能力,我在美国学到了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即能够熟练使用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就是我们讨论问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本身不需要再讨论的。数学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是公理、公式、定义、概念
20、、假设。有了这个出发点,接下来的论证只要是合理的、正确的,就能保证结果和前提的同样性。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的三段论。这是演绎中最核心的。什么是三段论,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比如凡人都有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就有死。就是说苏是人,人都得死,苏也得死。这就是数学证明。开始-前提-然后千方百计地证明你要讨论的这个东西满足这个前提。那么你讨论的这个前提和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这就是数学论证的东西。而演绎推理只能验证一个结论,它不能用于发现真理,他怎么可能发现真理呢?都是正确性命题,怎么能发现真理。演绎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演绎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我现在正在非常认真的
21、研究,中国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西方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叫做数学思想概论的书。我认为数学的思想基本有三个。一个是抽象;一个是推理;一个是模型。数学是你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共同的东西,在哲学上叫做共性。把共性抽象出来定义为数学问题,而数学内部的发展是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结论。然后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靠的是模型。用数学工具构造了一个模型来解释外部世界,我认为数学主要靠这么三个思想。 中国人怎么想问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人从古代开始根本没有演绎,这个事情我是想透了。但是中国人是如何来思考问题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我正在想。最近读了从老子、论语、周易等书,拼命的读,我在找它们的共性
22、,思想的共性。我找我们古代这些先人们思维的共性。现在碰到的不是数学上的问题,把数学理出头绪来还好理,就是思维的头绪最难理。我们缺少两个能力:一个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我们没有教。还有一个是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这个也没有教。我倒认为我们小学数学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给了一些条件之后,如何让孩子们去发现结果呢?去预测一下结果呢?在幼儿园做一个实验:一个塑料瓶子,装满水,上、下各扎一个眼儿,问孩子哪一个眼儿里的水刺得远?然后在试验一下,看一看哪一个刺得远。我想总要教孩子一些预测,然后验证一下孩子们的预测对不对。你不要只教那些死的、固定了的东西。要在小学阶段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段时间不开发智力,
23、(什么时间开发呢?)知识本身不是核心。还有一种思维叫做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这个推理就是归纳推理。这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提出来的。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现象出发,抽象出共性,总结出一般的结论。归纳出的结果不一定是最(对)的,但是归纳是必要的,归纳是发现真理最重要的手段,之所以培根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工业快速发展,发现三段论的不足,就是发现了演绎方法的不足,当时需要给出一个新的思维方法,所以培根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东西,这对科学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关于“双基”“四基”。在小学阶段,反复训练不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什么大R怎么写?等号怎么写?-那东西不是主要的。要抓住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校 长谈 中小学 数学教师 素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