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共1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2.本单元重点:(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
2、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
3、水到渠成的效果。3本单元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8.匆匆本课把时间流逝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写得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无奈,启发世人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秀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2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想象,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能主动探究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仿照课文写出自己对于“时间之流”的感触。9.那个星期天本课通过写“我”第一次盼望出门的经历,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兴奋期待到焦急难耐再到绝望失落的心理变化。重点是引导学生自
4、主阅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探究作者是如何在细致具体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2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仿写。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是对前两篇精读课文学习后的总结、归纳与提升,回顾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初显身手”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体验情感,初步运用。1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总结习得的写作方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2.创设情境,
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以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引导学生继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1.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学生初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再采用谈论交流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写作兴趣,搜索写作素材。2.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6、诵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些名言警句,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举手自由回答)曾经有一位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有同学了解朱自清吗?谁能说一说?(生简介作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7、朴素、精练,文笔清新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3.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写法。(1)读音:涔(cn)、潸(shn)。(2)写法:“藏”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规范;“蒸”是上下结构的字,“艹”和“灬”要写得窄而扁,中间的“丞”要写得宽而大。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写了自己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叹息。最后,作者发出内心
8、的感叹。)2.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四、学习第1自然段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1)生自由读,读完交流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2)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呢?(排比、设问、对比)(3)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交流)2.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留到下节课细讲)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1.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9、。2.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3)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无奈、焦急、害怕)(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甚至有点害怕、恐惧。2.学习第3自然段。(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3)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出示句子
10、: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日子是怎样溜走的?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时的伤感。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3.学习第4自然段。(1)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体现出作者对自己过去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3)说说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4.学习第5自然段
11、。(出示句子)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三、总结课文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日子,老师的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生: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生:白白走这一遭啊!)而看着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自由回答: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教学板书8.匆匆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勿谓寸阴短 匆匆具体说明
12、洗手 吃饭 默默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照应开头教学反思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
13、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
14、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3
15、.提出疑问,引发探究。(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
16、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品读课文,深
17、入探究(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
18、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3.“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1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