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考证,至少在先秦时期饮茶已流行于中国西南一带,盛唐之后,饮茶之风由长江流域渐入北方,至唐中期北方饮茶遂成风俗。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至中晚唐时,福州百丈怀海禅师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2、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 唐代长江流域的烹茶之法丰富多彩。魏晋时,长江流域便流行食用茶粥,此习俗一直保留至唐代。此外,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
3、、茶会。茶会中除了赋诗联句,有时还会击鼓传花,行“传花饮”之法。至晚唐五代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的茶叶已从涤烦解渴、提神醒脑的饮料,发展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和文人雅士自身精神意趣的载体。而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且大多属于游牧民族。他们食肉饮酪,少食蔬菜,依赖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其饮茶习俗原始、粗犷,烹茶之法与汉族大不相同。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有删改) 材料二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
4、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您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著述颇丰,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茶、槽、桡、蔽、茗、薛、葭等。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茶”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
5、被称为“茶寿老人”。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路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国的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
6、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一杯中国式饮茶,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既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平和、乐生、和处、和立、和达
7、、和正的至高境界,又体现着道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茶文化,同样饱含着儒家的治世机缘,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隐现着佛家的淡泊节操,并在品茗中特别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茶文化中展现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正是今天人类世界应当大力倡导与践行的。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骅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茶的风气由来已久,先秦时已有人开始饮茶。古代烹茶方法多样,包括以茶入粥、在茶水中增添盐和姜等。 B.唐代盛行饮茶之风是因为佛教的推动,当时的不少僧人喜好饮茶,到了中晚唐时,饮茶
8、已是寺庙日常修行的部分。 C.陆羽不喜原始、粗放饮茶方式,他对烹茶之法进行系统改进,使饮茶具有了文人雅兴,因此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D.“茶”字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和写法,被划掉一横后才成为“茶”字。“茶”字含有“人在草木间”的长寿之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文人雅土们将日常的饮茶活动同审美活动、精神追求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B.长江流域各区域间的烹茶之法呈现出不同特色,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的烹茶之法不如中下游地区的精细。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人类“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与茶文化中的价值观相通。 D.中国的茶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
9、谐相生的生命流动,这在倡导生态文明的当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云“幸乞寄来,救此病劣躬。” B.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C.王维赠吴官诗云:“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D.皎然月夜啜茶联句诗云“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茶在唐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5.在进行专访时,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记者的访谈问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能力的?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下面小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
11、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
12、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
13、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
14、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
15、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详写草堂之前,先略写草堂寺,既表达了游览草堂的焦急、迫切心情,又增添了草堂庄严幽静的气韵。 B.作者评价杜甫的塑像,虽然能抓住内在的气韵,但是艺术水平一般,不仅为杜甫塑像的“一般化”而感到深深遗憾。 C.郭沫若的对联概括
16、了社甫的主要成就,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但是作者在游览中对杜甫又有新的认识。 D.作者环顾杜甫的居住环境,没有“大红大绿的建筑”,挖掘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简朴清疏,体现了杜甫“人民性”的特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探寻杜甫草堂的游记,开头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结构上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描写草堂的院子,“云影微破”句中,一个“破”字,写出日光穿过云层洒落人间的情景,以动写静,生动典雅。 C.作者描写草堂时,用了包含色彩的短语,如“暗红色的夹墙”“翠竹曲篁”“金黄色的太阳”,突出草堂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 D.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湖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663399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