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中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





《厦门一中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一中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厦门一中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注意事项: 1所有试卷的选择题,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涂卡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题号要一一对应。 2答题卷和作文内容请使用黑色中性笔或黑色钢笔,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规定答题区域不得分。 3试卷只交答题纸,并务必按要求写清自己的考号和班级、座号和姓名。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一段盛传不衰的千古佳话消溶于灵山秀水之间时,便赋予它梦一样扑朔迷离的云翳(y),史诗一样深邃丰富的内涵,令人在陶醉中思索,在思索中慨叹盘桓(y
2、un)。 B.武则天于久视元年与近臣雅集时,效仿王羲之兰亭修禊(q),曲(q)水流殇,后将众诗辑成流杯亭侍宴诗,命凤阁舍人李峤作序,秘书丞殷仲容书丹,刻碑记事。 C.所有房子都有被战火焚烧的迹(j)象,户牖(f)破败,箱柜凌乱,街巷空无一人。乱生的沙枣树和胡杨树终于自由了,到处都是一片失去控制的疯狂漫延的绿意。 D.那纤小的茉莉花既不愁苦也不羞惭,它心里装着鲜(xin)为人知的圆满,它容春天的音讯在花瓣下静卧,它微笑着肩挑盛(chng)放清香的重担。 2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九岁不行则告诉不许于是怅然慷慨自以为得其实 B.尝从人事空中而多窍临清流而赋诗臣欲奉诏奔
3、驰 C.列坐其次有感于斯文又有清流激湍余方心动欲还 D.室仅方丈本自无教训亦崎岖而经丘余固笑而不信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生生所资(凭借)少长咸集(全都)余扃牖而居(关闭)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B.不矜名节(怜惜)余韵徐歇(声音)舟行适临汝(辞别)其制稍异于前(规制) C.日薄西山(轻微)故病且怠(生病)迨诸父异爨(大概)感吾生之行休(经历) D.责臣逋慢(逃避)逮奉圣朝(等到)帝乡不可期(约定)景翳翳以将入(景色)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垣墙周庭乐琴书以消忧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具以表闻眄庭柯以怡颜见
4、长人者好烦其令砯崖转石万壑雷 C.或棹孤舟园日涉以成趣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东犬西吠余舟行适临汝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高余冠之岌岌兮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修禊,古人于阴历三月上巳日(魏以后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沐浴,祓除不祥。 B.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与“不图子自归”中“归”同义。 C.秀才,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与隋唐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以议为主,表达臣子对君主的规劝和建议。 6下列关于课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原文: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
5、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的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B.原文: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译文:一天,祖母责备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为什么竟然每天静悄悄在这里,很像女孩啊?” C.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译文:(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 D.原文: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算了
6、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愿,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
7、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
8、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9、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遣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
10、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其重。 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造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
11、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已,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
12、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
13、同的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9下列选项中的语句,最适合
14、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10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文本一: 读山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15、。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
16、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抽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厦门一中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厦门 一中 2021 2023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统编 版高二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