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6.2六国论.doc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6.2六国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6.2六国论.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 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苏洵的生平。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论证方法和写作特点。3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句子。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言内容,学习历史事件并查阅资料,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
2、,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难点: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课前准备1、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大家能想到有哪些?最耳熟能详的比如苏东坡,我们现在还能经常吃到以苏东坡命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那苏东坡苏轼就是今天我们要讲到的六国论的作者苏洵的儿子,苏洵和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二、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中央集权的专制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
3、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势力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辽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有过之
4、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三、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其擅长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主要作品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三苏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5、。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四、学习字词六国互丧( ) 率()赂(l)秦耶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洎( )牧以谗( )诛 量(ling)胜负之数( ) 数( )不胜数 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思厥(ju)先祖父草芥( ji ) 洎( j )牧以谗诛 革灭殆( di )尽五、全文脉络六、全文分析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本文论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二部
6、分(第3, 4段),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论证“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以齐、燕、赵三国“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的情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5,6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申明“为国者”应当吸收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并力却敌。告诫北宋统治者勿重蹈复辙。七、中心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
7、,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敌,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八、写作特点1.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证明所要论证的观点。本文多处使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得”与“失”,“有限”与“无厌”,“赂秦”与“并力西向”的对比等,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深刻性,使得观点鲜明,论证有力。2.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这样举出具体史实,充分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引用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8、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九、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解释(1)率赂秦耶:都,皆。(2)固不在战矣:本来。(3)思厥先祖父:其。(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5)终继五国迁灭:灭亡。(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8)是又在六国下矣:在六国之后。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2)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3)下而从六国
9、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4)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至于”。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a.以地事秦:侍奉b.义不赂秦:坚守大义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十、思考探究1、第一、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
10、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总之,一、二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下文的议论。2、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从写作目的来看,本
11、段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从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结论。布置作业1.回顾课文,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本篇与阿房宫赋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课后训练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淘汰。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部编版 2019 必修 下册 教案 第八 单元 16.2 六国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