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7《古诗五首》第课时教学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7《古诗五首》第课时教学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7《古诗五首》第课时教学案语文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及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及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官至
2、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开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到达了一个顶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2)文体常识。“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
3、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绮窗(q)着花(zhu)愁杀(sh) 潇湘(xio xi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及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例如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例如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例如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三、合作探究(一)学习?杂诗?1一读?杂诗?,掌握朗读节奏。2二读?杂诗?,理解大意。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明
4、确:你从故土来,应该知道故土的事情。请告诉我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3三读?杂诗?,深层探究。(1)久别遇故土人,应问之事何止万千,作者为什么独问“寒梅着花未?明确:一个人对故土的思念,总是和那些及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窗前的寒梅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因此,这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土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2)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明确: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诗句巧妙含蓄,一字一语均饱含悠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五首 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 课时 教学 案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