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docx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集体备课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及圆锥集体备课发言材料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及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及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及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及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及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及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1、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划分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
3、课时 4、圆锥的体积2课时 5、整理及练习2课时 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 教学建议: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转换。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因为学生已有计
4、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所以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例3的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及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练习二第11题,要特别关注,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的各种截面的特点, 三种情况很有代表性,如沿圆柱的底面截,则会出现及底面相等的圆形,若沿底面直径截,可能会出现长方形或正方形,练习处理过程中,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演示,对于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追问:“观察截后或剪完得到的图
5、形及原图形有何联系?”为后面解答较复杂的关于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奠定基础。可在第三节练习课或在后面整理和复习中补充类似练习,如:“一根圆柱形的火腿肠,底面直径3厘米,高15厘米。把它沿着上下底面圆心的连线切开后,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如果把它从正中横切成两个相同的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要忽略操作及直观演示,也可借助多媒体。然后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圆柱 圆锥 集体 备课 资料
限制150内